“学衡派”的谢幕

2021-03-24 09:55朱鲜峰
书屋 2021年3期
关键词:永济吴宓文学院

朱鲜峰

1944年秋,久已厌倦西南联大内部纷扰的吴宓决意休假一年,转赴成都燕京大学讲学。途经贵州期间,吴宓在遵义浙江大学停留半月,与梅光迪、郭斌龢等“学衡派”旧友再次相聚。10月12日,时在浙大讲学的吴宓提笔给亲友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吴宓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宓之友好在浙大,乃当朝,而非在野。故不但校内(竺校长来拜访,请宴并陪聆演讲)纷纷请宴。即校外人士,如社会服务处主任等亦特请宴。”在西南联大,吴宓饱受外文系主任陈福田的压制,此语自然是有感而发。而此时浙大的文科则完全是“学衡派”的阵地。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梅光迪、国文系主任郭斌龢、史地系主任张其昀均为“学衡派”成员,校长竺可桢与吴宓亦早已熟识。在遵义讲学的半个月里,除赴宴与演讲之外,吴宓也时常与诸好友叙谈,气氛极其融洽。然而,谁也没有料想到,仅仅一年之后,情势便陡转直下。

1945年12月,梅光迪因病逝世,浙大文学院顿失重心。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围绕文学院院长的继任人选问题,郭斌龢与张其昀之间产生了龃龉。

在梅光迪病重期间,文学院工作由郭斌龢代为主持,但校长竺可桢更属意的人选却是张其昀。1946年1月10日,竺可桢约见了郭斌龢。在日记当中,竺可桢写道:“四点,余晤郭洽周(郭斌龢),告以文院院长拟聘晓峰(按:张其昀)主持,请洽周任外文系主任,祝廉先为国文系主任。自迪生(按:梅光迪)病后,一切由洽周代理,故不请渠为院长,渠甚惊异。但洽周主持国文系成绩欠佳,内部缪彦威与王驾吾、郦衡叔意见不洽,渠不能调和……欲使文院发展,自以晓峰为宜。”次日,“洽周来,交文学院印鉴。渠对于迪生过后未请其任文学院院长心颇怏怏,因迪生夫妇素属意于洽周能继任也。”文学院院长一职最终由张其昀接任。在诸人的劝说下,郭斌龢勉强接受了外文系主任的職位,但去意已萌。

另一方面,吴宓也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在写给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永济的信中,吴宓谈道:“宓下学年必任教武大,决不失约……又龢似不宜轻弃浙大外文系主任而到武大,致成集中而孤立之形势。”可见郭斌龢已与吴宓商量过辞职事宜,吴宓却担心“学衡派”势力的集中会引来非议。1946年5月,浙大师生开始分批返杭。郭斌龢未随校回杭,而是先回江苏探亲,继而拟应武汉大学之聘,但最后却留在了中央大学。笔者在浙江大学档案馆觅得郭斌龢、张其昀在此期间往还的信札三通,其间的心态变化颇值得玩味。现将信札内容摘录于下:

晓峰吾兄大鉴:

别后忽已逾月,临行承相送,至感厚谊。弟五月十八日抵汉口,廿五日搭江新轮东下,廿八日到京,留京仅一日,晤赞虞兄,其他均不及奉访。卅一日到家,入门呼母不应,抚棺痛哭。连日亲戚故旧访者踵至,应接不暇,颇觉劳倦。五月廿四日手书及聘书昨晚奉到,谢谢。武大方面,弘度、孟实两兄因外文系众教授仅余一二人,约弟以休假资格往教一年,其意甚诚,其事甚迫,彼此均系多年老友,未便坚拒,但尚未完全决定耳……弟与兄相交二十年,同心若金,攻错若石,非泛泛者可比,假定弟暑后往武大一年,与兄赴美情形相似。且浙大与武大为兄弟学校,借此可以联络,于浙大、于浙大文院均有裨益。外文系规模已立,人事又无问题,弟虽离去一年,有兄主持,彼此仍可通信商量,并无不便。知我如兄,当荷鉴原。    敬颂

俪安

弟〓郭斌龢顿首

六月十二日

洽周吾兄大鉴:

前上一书,许久未蒙示复,曷胜驰念。应聘书想已迳寄杭州,而友朋传述仍有兄拟赴武大之说,弟实一刻不能相信。曩承枉驾敝舍长谈,勉以金石之交,并以曾、左风义相喻,释然于怀。言犹在耳,想不忍恝然置之,否则外人不明真相,总以为吾二人不睦。此为吾辈事业,为文学院,为浙大前途,为南高学风均有损害。尊生兄尝谓吾二人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凡爱我者无不无此看法,惟播弄者恐非绝无其人,吾辈岂可为亲者痛仇者快……据德望兄言,朱孟实兄鉴于北方时局,决定不去北大,兄更无赴武大之理由。希望兄明年可得休假一年,则一切均圆满矣。(按:此信后半残缺)

晓峰吾兄大鉴:

迭奉来教,意气勤勤恳恳,曷胜感激。弟返里后忙于整顿家乡之梁丰学校……各处函札未能早复,私衷至歉。弟以石庵、雪桥两兄坚邀回中大任教,可以离家更近,照料梁丰学校,已应聘矣。人生离合半由偶然,行云流水,亦无所用心于其间。尊生兄所云,以弟看来,适得其反。西谚有云,Absence makes hearts grow fonder,弟与吾兄之交谊,亦如此也。    敬颂

著安

弟〓郭斌龢顿首

八月三日

(赞虞:缪凤林;弘度:刘永济;孟实:朱光潜;尊生:黄尊生;德望:田德望;石庵:楼光来;雪桥:范存忠——笔者注)

郭斌龢、张其昀二人早年均曾就读于南京高师,二十年代同在《学衡》崭露头角,最后却因人事上的纷争而分道扬镳,着实令人叹惋。此后佘坤珊接任浙大外文系主任,郭斌龢则留在中央大学任教,在历尽风浪之后,晚年复以迻译《理想国》名世;张其昀则渡海赴台——这已是后话了。

回头再说吴宓。事实上,在1944年赴遵义讲学之前,吴宓也曾有过改就浙大的打算,但因故未能实现。此次离开遵义之后,吴宓经重庆转往成都,在燕京大学及四川大学讲学一年。由于1945年底的吴宓日记已散佚,梅光迪病逝时吴宓有何反应,现已不得而知。不过,在一年之后,吴宓曾以“梅迪生艰逝播州城,胡适之荣长北大校”来概括这一时期两派势力的消长,其心迹已表露无遗。

1946年8月7日,吴宓正准备动身前往武汉大学,忽然接到张其昀来函,遂当即回信。此信现藏于浙江大学档案馆,未收入已出版的《吴宓书信集》,兹节录于下:

晓峰学兄惠鉴:

七月二十九日手示敬悉,尊驾留美讲学二载,声光烂然,而《思想与时代》续出不衰,内容充实,宓并深欣佩。迪兄逝世,吾党同悲,兄起而继承领导,益发挥光大二十余年来东南文史之崇正学风,可谓正得其人,宓亦殷切瞻望。宓个人对浙大素具特别感情,而竺校长屡次优礼敦聘,亦兄之所熟知……六月中,忽奉竺校长自京(或渝)来电,命宓下年到杭任教浙大。电文简短,未说明拟命宓为外文系教授抑兼主任(似不兼主任)。近顷(清华而外)来聘宓者,(一)浙大(二)武大外文系主任(三)云南大学文学院长,尚有川大与华西(四)山西大学文学院长。而以武大去春以来三致聘书,今春约往乐山该校讲学,且文学院长刘弘度兄(永济)本年六月来渝久居,情意殷切。最近复以朱光潜先生之荐举,武大又来敦聘,故弟已应聘,决辞清华而往武大,顷正布署行事,半月内离此,迳赴武昌(以后函寄武大)。他年再图践浙大之夙约。祈兄婉陈竺校长,并代致谢为幸。宓生平取友,唯以理想志业为归,既不知学校派别,更不计私人恩怨,尤望同志同道之人能广大合作,万勿因有所执而分歧……再梅夫人(李今英)处,有迪兄所遗之英文白璧德师传Irving Babbitt:The Man & the Teacher。此书宓拟译(节选)为汉文,以登《思想与时代》(或他志)。梅夫人如愿借宓再读且译,请兄取得,妥为邮寄至武大(九月十日以后,乃始寄出)为幸。    此请

文安。

弟〓吴宓顿首

八月七日,成都

《思想与时代》是张其昀、郭斌龢等人在1941年发起创办的一份颇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其办刊理念与《学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宗旨一脉相承。由于经费拮据等原因,该刊于1945年停刊,后又在1947年复刊。张其昀在信中想必谈到了复刊的计划,故吴宓有“《思想与时代》续出不衰”之语。信中提到的Irving Babbitt:The Man & the Teacher一书,为白璧德逝世后出版的纪念文集。在《思想与时代》1947年刊出的“梅迪生先生纪念专号”中,有张其昀所撰写的该书书评,可知吴宓未能借到此书。不过,吴宓所编制的《一多总表》被排在了这一期的第二篇,仅列于梅光迪的遗作《卡莱尔与中国》之后,仍可见其在“学衡派”当中的核心地位。《一多总表》所涉及的“一”与“多”的哲学,正是吴宓此前在遵义浙江大学的讲题之一。

从该信内容来看,吴宓之所以辞浙大而就武大,除了浙大未能聘请其担任外文系主任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武大文学院院长刘永济的邀请。刘永济也是“学衡派”的一位重要成员,早在二十年代即与吴芳吉等创办《湘君》杂志,与《学衡》互为呼应,其间也有诗文在《学衡》发表。在吴宓的举荐之下,刘永济于1927年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后转入武汉大学。抗战全面爆发后,刘永济曾在浙大短暂执教,此后又返回武大。此外,武汉大学文学院的程千帆、沈祖棻伉俪与吴宓亦有交谊,对其立场持同情态度。

1946年8月底,吴宓顶着酷暑来到武昌。甫抵武汉大学,便大失所望——刘永济此时正在长沙探亲,并未留在学校等候吴宓。这一尴尬的场景,仿佛为吴宓此后在武大的时光定下了一个不愉快的基调。执教期间,吴宓对武大的学风并不满意,认为此间的学生“昏惰不喜读书,又不亲师”。他似乎并未察觉到,时代的风气已悄然转变。当年曾在武大就读的齐邦媛,在回忆录《巨流河》中一语道破了学生的心态:“1947年的学生多是忧心忡忡……不如上一代那样能单纯地追求被称为‘现实主义的道德家的理想。”国内战事正酣,大学亦被政治所裹挟,又哪能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另一方面,作为外文系主任,吴宓又难免要处理各项琐务,这也显然非其所长。1948年7月,刘永济不慎摔伤,改由吴宓代理文学院院长,各类事务更是难以应付。回想此前“学衡派”的几次受挫,吴宓不禁深为忧虑,在日记中写道:“昔1923东南大学之刘伯明殁,1945浙大之梅光迪殁,及1930东北大学之汪兆璠黜;皆以一人去而全局毁,贤友星散,景象全非。今济病伤久不平复,则武大又非吾侪可以致力行志之地。”所幸刘永济不久即告康复,然而吴宓此时已是疲惫不堪。

1949年春,吴宓做出了一个让人不解的决定。在向武漢大学辞行之后,吴宓并未返回清华,而是来到了重庆北碚。从相关材料来看,吴宓此前已有到重庆、成都讲学的约定,因而先行前往重庆,在相辉与勉仁两所学院授课。吴宓本打算在短期讲学之后,即前往成都文教学院与四川大学任教,奈何时局动荡,最终滞留北碚。至此,“学衡派”已是风流云散,迹近谢幕了。

猜你喜欢
永济吴宓文学院
吴宓对借钱的不同态度
山西“永济好面”成功入选《乡村振兴品牌强农》巡展活动
董旭光永济调研农牧产业项目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咏 河 大
唐代诗人之“永济现象”
吴宓与钱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