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艺术激活 传统文化的共同记忆

2021-03-24 11:34娄宇赵美川
长江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艺术家美术文献

娄宇 赵美川

《未明真相的狂欢》黄宇兴布面丙烯300×200cm 2018 年

第五届美术文献展是湖北美术馆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秉持着十四年来的战略合作,第四次携手共同记录与见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未来,并向公众传播与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展览。本文试图通过对第五届美术文献展中具有“科技”含量的当代艺术作品的解读,探析科技艺术在承续中国文化不息流长历史使命所具备的时代特性。

美术文献展(三年展)最初是由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发起创立,首届展览举办于2004年。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是“集学术研究、媒体出版、展览策划、艺术收藏等于一体的当代艺术推广机构”。其举办的美术文献展则是通过图像、媒体等语言,以展览的方式,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及思想,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文献性资料的具象化,是面向社会大众传播与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宣传方式。2007年,湖北美术馆建成,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开始了战略合作,它们携手推出第二届美术文献展。而后分别于2014年、2017年推出了第三届、第四届美术文献展。2020年11月20日,湖北美术馆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第四次共同推出了以“生生:自然、人和技術的生产”为主题的“第五届美术文献展”。本次参展的艺术家有八十余位,作品共五个单元,在湖北美术馆设有“天人关系与能量”、“自然的生产”、“人的生产”、“技术的生产”四个单元和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出的“大地母亲”单元。在新冠疫情过后,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举办这样一场关乎“自然”、“生命”、“人”与“科技”之间关系的当代艺术展,凸显了这座城市在艺术思想上的先觉性与艺术行为上的先行性。本次展览作品数量多,形式丰富,令人震撼。给观者最深刻的体验是:这是一场带有“科技”含量的当代艺术展,但依然让我们感悟到当代艺术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挥之不去的深深眷恋,感叹他们对原有文化基因与符号提炼的能力,并用先进的、契合的技术手段进行表达和深化。据《易·系辞上》和《周易正义》中对“生生”一词的释义,有孳生不绝,繁衍不已之意。科技艺术是创造性地应用科技手段,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的科学方法和思想、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形式。科技艺术是否能承载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是否能延续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第五届美术文献展让我们看到科技艺术作品没有忘记“本来”,在创作思想上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吸收“外来”,在内容上与“跨界”知识交融;面向“未来”,在表现形式上运用新技术、新手法实现创新,因此使科技艺术有了承续中国文化不息流长的“分量”。

《Glitch(24 - 40)》杨帆布面丙烯尺寸可变2020 年

思想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共鸣”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文人的气质,形成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标准,滋养着文化艺术在历史长河中蓬勃发展,绚丽多姿。当代艺术家们能自信地创作出令人激情澎湃的艺术品,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他们内心的“根”,是作品的“魂”,思想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共鸣”,打造着中国文化的“记忆”。

《捕食者》马修·巴尼石墨、水粉颜料、纸、超高分子量塑料边框39.4×31.8×2.9 cm 2020 年

在湖北美术馆4号展厅“人的生产”单元中,当代艺术家迟世林的《忏悔者1号》《忏悔者2号》《磨砖者2号》就是从佛教思想引发,对“赎罪”和“修身”进行的创作。他认为,对待犯错行为,心中会生负罪感,应有赎罪或惩罚的手段,方能得到救赎,而于佛主前虔诚地忏悔是佛教中救赎仪式之一。作品《忏悔者1号》《忏悔者2号》采用漆以深棕色木头塑造了两个盘腿直腰打坐的人物形象,双手合十遮脸,通过电机控制人物双手,规律性作出上下遮挡脸部的膜拜动作,让人深刻体会因痛恨而忏悔的虔诚感。与忏悔者作品联通的还有带“禅味”的《磨砖者2号》。直观作品是穿着和尚僧服,似在打坐的两个僧人同坐一水平蒲团上,各人用一手掌并排相对磨着两块红砖,周围已散落厚厚一层红砖粉末。作品是作者对禅宗公案“磨砖作镜”的自我解读。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二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二曰:‘磨砖岂得成镜邪?(师曰):‘坐禅岂得作佛邪?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忏悔者1 号》迟世林木头、金属、电机60×38×70cm 2018 年《忏悔者2 号》迟世林木头、金属、电机68×36×81cm 2019 年

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厅中陈列着中国“85美术新潮”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吕胜中的作品——《人文书》。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深入陕西农村,与民间剪纸艺人一起研究和整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在“85美术新潮”时期创作了文化灵魂“小红人”。《人文书》作品就是运用了“小红人”的“正”、“负”形来代替文字,进行“检字排版”成文本的形式。从红色宣纸上刻出小红人正形或负形的页面装订成书,名为“红本”,红色页面上剪落下来的人形或碎纸屑排列托裱装订成书,名为“黑本”。在吕胜中的作品中,我们深深体会中国传统色——“红”、“黑”所暗藏的“厚重”与“神秘”之感。

内容上与“跨界”知识产生“交融”

艺术的“跨界”合作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似乎从来没有停歇过,甚至以最前沿的科技手段使人们更主动去认知所“跨界”的领域。纵观美术发展历程,达芬奇的绘画就“跨界”到了解剖学和光学,他以绘画的形式让人们认知了人体及器官结构及空气透视法等相关知识;印象派画家“跨界”到物理学,受光学理论启发,把客观物象放于自然光线下,从而捕捉并描绘其表面受光线照射影响而呈现的条件色变化。处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信息互联互通的今天,艺术与科技,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移植、互借、共生等,使艺术的边界在不断扩大、拓展。在第五届美术文献展中,当代艺术家们通过交互、体验设计等多重创作视角将文化的感染力提升到一个新的维度,引发我们对自然、生命、社会的深思。

步入湖北美术馆4号展厅“天人关系与能量”单元,就被围合成三角形发着蓝色冷光柱,类似“帐篷”的四张卧床所吸引,该作品是当代艺术家王欣创作的《八赫兹灵魂护理师——光之折射者》,作品立意结合了心理学、医学和物理学知识。“灵性”即人的精神性,该词最早出现在心理学,由威廉·詹姆斯提出——“灵性是人类超越自身的过程”。医学上有“灵性照护”一词,意为在晚期癌症患者身上发现其临终前的灵性需求,即患者所认定的人生有意义之事,家人及医护人员尽力协助其得到满足,而后获得灵性平安。物理学上认为的八赫兹,是与人体头部的生物波频率(8-12Hz)接近,易引起身体的共振,而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作品中用八赫兹的次声波用于癌症晚期患者的最后生命旅程上,减轻了病痛带来的身体痛苦,虽无法治愈绝症,但却可折射出患者的灵性之光,解除他们灵性上的迷惘与痛苦,以勇敢、坦然的心理去面对死亡。

《弓玄(1-8)》王品添油彩、铝板150×300cm 2020 年

《MC003-015-F-Black 201》张周捷不锈钢喷塑尺寸可变2018 年

再进入湖北美术馆3号展厅“技术的生产”单元,当代艺术家杨鑫的《原系列13号》《原系列15号》以重复的阵列吸引了观赏者们的眼球。该作品的制作结合了生物学知识与技术。作品一眼看去貌似生物学中在显微镜下的不同细胞的排列,像是印刷复制而成,但真相并非如此。艺术家通过不断采集现实素材,经过观察生物细胞的组合逻辑实验,矿物性与植物性颜料融合后所呈现的不同容色、形状,再到生物实验室用玻璃片上将这些特征绘制下来。她用“显微”的视角去引导人们关注最幽微的生命之理。

形式上运用现代科技材料实现“创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见中国计划出版社:《提问“十三五” 走进十三五》,中国计划出版社 , 2015年,第12页),“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见郝立新,周康林:《新时代中国发展观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 , 2019年,第108页)。在科技艺术里,当代艺术家们突破传统艺术的“常规”,紧跟时代科技最前沿,创新性地运用科学技术、科技材料,打造出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时尚”作品,他们无愧为新时代艺术的领军人。

《磨砖者2 号》迟世林废物材料、现成品、电机82×33×65cm 2019 年

湖北美术馆4号展厅“自然的生产”单元里,陈列着一件带有金属感灰色,岩石般的大尺度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这就是中国当代雕塑的领军人物隋建国创作的《3D的面容2号》。据作者介绍,作品就是“技术无意识”的写照。制作过程是作者通过手捏雕塑造型,作品的表面留下了他的手指指纹和手掌的纹路,后将手捏作品上传云端,经过被极限放大,手指指纹和手掌纹路以及手捏的造型也随之被放大到类似照片极限放大像素后的那一个个四方形的马赛克,然后由3D打印公司下载,用光敏树脂材料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效果就犹如岩石的那种结晶,又似太湖石的玲珑造型和神韵。作品实际上呈现的就是通过技术所达到的一个视觉极限。

《八赫兹灵性护理》王欣铝合金条、网纱、平板电脑、LED 灯带、灯箱、液晶电视、沙发、不锈钢管灯泡等尺寸可变2014 年

《玩物志》张湘溪木雕尺寸可变2020 年

在同一展厅还有一件作品吸引观众矗立观赏,久久不愿离去,这就是当代年轻艺术家曹雨西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人工智能山水画》。这幅作品用LED、LCD的荧幕形式呈现了一幅动态的古代山水画,从一个局部,山水画逐渐“画出”,布满屏幕,同时流畅地衔接另一个构图和风格的山水画被动态地“画”出。这完全打破了传统山水绘画卷轴的“静态”呈现形式。作品结合了时下最流行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术,即人工智能。在作者从互联网上收集并筛选出2000多张水墨山水画的像素数据后,通过AI StyleGAN(风格深度学习网格)进行训练,从而训练出一个会模拟传统风格山水画的机器人,让人感慨中国互联网资源的丰富和数码科技的神奇。

《帐篷、骨头、记事本、瘫掉的烛、一页纸、有涟漪的湖水、平坦之书、纸团》李继开布面丙烯20×30cm 2018 年

《珠江源植物采集》王璜生攝影胶片21×29cm 共56 幅2020 年

科克托曾说过“艺术是活的科学”。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创作的科技艺术作品在创作思想上与“传统文化”发生“共鸣”,让我们感知了中国文化的厚度;在创作中通过“跨界”合作,多视角多方法地向我们揭秘了中国文化的广度;在作品呈现上“与时俱进”,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让我们惊叹中国文化的深度。科技艺术正因与“过去”发生关联,与“当下”紧密联系,与时代“同频共振”,才有了承续中国文化不息流长的未来担当。

责任编辑  陈    俊

猜你喜欢
艺术家美术文献
创意美术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