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教学中的等待

2021-03-24 11:42杨少岩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3期
关键词:等待科学教学实验探究

杨少岩

[摘 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会加快教学节奏,致使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放慢脚步,在学生实验探究时、在学生小组讨论时、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等待,与学生齐头并进、共同进步。

[关键词]科学教学;等待;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9-0076-01

目前的科学教学总是十分匆忙,如教师提出问题后,就会马上组织语言来引导学生回答或者直接给出答案,希望学生按着自己预设的节奏学习,不偏离“轨道”。其实,从教师提问到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时间是极短的,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的,教师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构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的等待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课。那么,教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进行等待呢?

一、学生实验探究时的等待

科学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验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科学实验或通过模拟实验重现科学家的实验方法,以学习科学理论。如教学教科版《不同的电路连接》时,学生小组合作利用2节电池、1节灯泡连接两种不同的电路,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小组5~6分钟就可以将电路连好,而有的学生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连接电路,教师不能因为个别小组完成实验就急着开展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学生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手指、手臂的肌肉群发育有差异,思维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实验时间长短各不相同,教师要把握好时间,等待所有小组实验都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在其他小组等待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他们参与到未完成小组的实验中,指导他们发现问题,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学生小组讨论时的等待

在实验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时较为困难,原因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以书为本,自问自答,忽略了学生是一个有意识的主体,不管学生是否思考、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思维敏捷的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这时教师不应打断学生的思维,而要等待那些思维能力稍弱一些的學生,待大部分学生都举起手来时,再要求学生汇报交流。学生答题出现停顿时,教师也应耐心等待,为学生组织语言、独立思考提供时间。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要给予适时的鼓励与帮助,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节奏而剥夺学生的思考时间,应适时等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考与突破学习难点。

如教学六年级杠杆尺平衡原理时,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数据,但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很难发现杠杆尺平衡的原理。这时教师不应急着干预学生的思考,学生会在头脑中对数据进行一系列加工,找到杠杆尺的平衡原理。在学生没有任何发现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比较杠杆尺左右的数据,待大部分学生都豁然开朗后,教师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更有益于学生将学习策略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

三、学生汇报交流时的等待

笔者印象较深的一节课是张云龙老师教学的《水蒸发了》。如在学生汇报“水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时,张老师随机提问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很紧张,声音也很小。张老师仔细地听,然后对这个女生说:“你说得很好,如果你能大点声说,就更好了。”这个女生重复了一遍,声音稍大了一些。张老师说:“真好,能再大声一些吗?”于是,女生用更大的声音回答张老师的问题。这个女生从小声到稍大声再到大声说话,离不开张老师的一步步引导和鼓励,离不开张老师的耐心等待。张老师没有赶着上课替学生大声、重复学生的话,而是积极引导,使学生在这节课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自信,而这是学习中的重要财富。

另外,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选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得到正确答案后继续教学。这样教学,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得不到发展,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上课情绪,还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适时等待,留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

总之,课堂的40分钟,分秒必争,但是一味地追赶时间,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再精彩的教学又有何用?因此,教师要放慢脚步等一等学生,他们的身心正在发展,他们必将在教师的静心等候中茁壮成长。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等待科学教学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