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管理学: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与历史使命

2021-03-24 11:54颉茂华扎力嘎胡陶娅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创新

颉茂华 扎力嘎胡 陶娅

【摘要】新中国走过的七十多年辉煌之路, 也是中国工商管理学探索、发展创新的七十多年。 以我国七十多年经济、政治、社会为时代背景, 系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商管理学七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和发展, 基于Weber提出的国家情境理论, 将我国工商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分为探索奠基、恢复转型、完善提高和全面创新四个阶段, 并总结中国工商管理学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 结论表明: 中国工商管理学七十多年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互动、共同发展, 并将中国特色融入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 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历程。 在此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中国情境;中国式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05-0114-7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 中国经历了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中国工商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此背景下, 中国管理学者和实践者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系统回顾中国工商管理学七十多年的成长过程及其发展经验, 无疑对中国工商管理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工商管理学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 并且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1964年, Weber[1] 首次提出國家情境概念; Child[2] 进一步将国家情境划分为由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组成的物质体系、由文化宗教等各类价值观组成的理念体系, 以及由政府和各种规则标准组成的制度体系。 在此基础上, 黄群慧[3] 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情境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 包括体现为快速工业化进程的经济情境因素变化、体现为改革开放推进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制度情境因素变化和体现为全球范围内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技术情境变化, 进而将中国工商管理学发展基本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1978 ~ 1993年的恢复转型阶段、1993 ~ 2013年的完善提高阶段和2013年以后的全面创新阶段。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国家情境, 将中国工商管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49 ~ 1978年为探索奠基时期, 1978 ~ 1992年为恢复转型时期, 1993 ~ 2013年为完善提高时期, 2013年至今为全面创新时期。 基于此, 回顾工商管理学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总结其发展经验, 以期凝练出属于中国的本土管理智慧, 为中国企业管理的持续创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从而推动中国特色工商管理学朝着体系化、规律化和学科化方向发展。

二、我国工商管理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1. 探索奠基时期: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探索国营企业管理方式, 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商管理学的基础。 1949 ~ 1978年是我国工商管理学理论的探索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一边仿效苏联的工业现代化体系, 为我国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边学习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涌现出一大批国有工业企业。 这些工业企业, 在经营思想上主张经济核算和降低成本; 在领导制度上, 采用苏联模式下的厂长负责制, 由厂长进行决策, 这对当时克服管理混乱现象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政治工作脱离经济工作, 片面强调现代化大生产要求, 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杂乱无章, 效率十分低下。 为此, 毛泽东于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 其主要思想是不能照抄照搬苏联经验, 不能重蹈苏联的覆辙。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我国企业领导体制应运而生。 同年9月, 中共中央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的决定, 即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重大问题决策机制。 自此, 以“大权独揽, 小权分散; 党委决定, 各方去办; 办也有决, 不离原则; 工作检查, 党委有责”为原则的党委领导制正式成立。 总而言之, 在20世纪50年代, 我国学习资本主义国家高效的管理方法和发展经验, 如20世纪初盛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福特制和泰罗制。

60年代初, 由于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 我国企业管理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围绕一五计划, 国家强化统一集中管理, 确立了国家经济管理机构。 1960年, 《鞍钢宪法》提出了符合当时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方法——“两参一改三结合”, 是一条极具本土特色的管理经验。 同一时期出现的还有“大庆经验”“铁人精神”, 较好地解决了企业管理中激励不足的现象, 大大激发了国营企业活力。 尤为重要的是, 1961年针对企业管理混乱问题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给出了一系列治标又治本的方法, 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 马洪编写的并于1964年出版的《中国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一书, 详细阐述了国营企业管理方式, 第一次将管理实践总结为具有参考性的理论经验, 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的基础。

总体而言, 在这一时期, 我国实行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 部分吸收西方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不论是工商管理理论还是实践, 都有了突破性进展。 这是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尝试, 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 恢复转型时期: 全面推行承包制为特征的经营机制, 尝试股份制改革, 确立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企业管理思想, 探索了企业市场化改革路径, 为探索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978 ~ 1992年是我国工商管理的恢复转型时期。 1978年12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不仅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推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漫长征途。 20世纪70年代末, 承包制得到国家的支持进而快速推广开来, 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从而产生了多余的劳动力。 一些农民利用这些剩余劳动力创办乡镇企业并开始生产和销售商品。 很快, 市场活跃起来,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产生了一大批乡镇企业家, 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 同一时刻, 经济特区的建立大大加快了改革开放的速度, 为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机会。

国家为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发布了若干文件, 其中1980年出台的《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和1981年颁布的 《关于国营工交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办法的若干规定》, 分别确定了企业自主权的全国推广问题和利润留成制度。 这一系列文件的实施, 既对国家和企业的利润分配进行了调整, 有助于企业履行经济责任, 又充分激发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盈利意识, 带动了工业企业的发展。 1982年, 为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企业管理思想, 步入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之路, 同时实施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方案, 国营企业实现了一定的自主权。 1984年10月, 为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原则。 这为后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股份制提供了思路。

企业的管理实践是工商管理理论实现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这一时期, 经济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大的方面管住管好,  小的方面放开放活”和“简政放权”, 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贯穿始终。 1980年和1983年, 为了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朱镕基分别主编了《现代化管理》和《管理现代化》。 1982年, 可口可乐在北京举办大型促销活动, 开启了企业促销活动的先河, 使得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意识到营销理论方法和实践的重要性。 这充分表明随着西方管理科学的引进, 我国开始重视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研究。 随后, 以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理论、技术经济学為主的西方管理思想开始涌现, 管理理论得到蓬勃发展。 1979年, 蒋一苇在《企业本位论》和《职工主体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国家与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和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化的资本, 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主体应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这为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和探索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清晰的改革思路和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年, 作为我国第一个管理学学术期刊, 《经济管理》正式成立, 给管理学理论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 1983年, 袁宝华深入考察了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情况, 在此基础上提出学习别人的经验应“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为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被尊称为“我国企业改革的拓荒者”的袁宝华, 始终坚持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看待和解决经济问题, 主张企业管理现代化, 为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至此, 工商企业管理思想开始逐步向着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管理思想发展。

总之, 在这一时期, 随着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和政策实施, 国民经济缓慢增长, 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经济, 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查为辅”的管理思想, 全面实施承包制的同时, 企业开始获得自主权。 在实践方面, 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试点工作开始实施并取得积极进展, 承包制和股份制等管理经营方式得到深入发展, 全国范围内相继成立了管理协会, 积极开展各项管理实践活动。 在理论方面, 管理学学者开始学习并介绍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思想, 逐步探索源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 无论是有关管理学书籍的出版、学术期刊的成立还是管理实践的进步, 无一不体现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为工商管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 当然, 面对环境变化的机会与挑战, 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 通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宝贵的管理实践, 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 又反过来加快了经济社会的繁荣昌盛, 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演化。 至此, 我国开始走上探索市场化改革的漫长道路, 如何进一步解放企业管理思想进而实现新的突破被提上日程。

3. 完善提高时期: 实行股份制改革,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扎根中国的文化精髓和管理智慧, 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极富中国文化底蕴的管理理论。 1993 ~ 2013年是我国工商管理的完善提高时期。 1992年, 邓小平亲赴南方考察,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系统、创造性的概括, 是改革开放历史上的一次大事件。 1993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 《决定》通过制定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点的现代企业制度, 为企业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找准改革方向提供了法律基础, 充分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在于制度创新, 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同一时期通过的《公司法》, 小到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 为公司现代化制度提供法律依据, 大到维护市场秩序, 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确立了指导原则。 自此, 国有企业踏上了转换原有经营机制的改革之路, 迈出了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重要一步。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市场经济呼唤股份制取代承包制, 于是企业突破原有承包制的弊端, 走向股份制, 在实现两权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权。 同时, 部分企业开始进行国际化经营, 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加入WTO, 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 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 不管对通过出口贸易, 促使我国企业和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还是加快改革开放, 以便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实践经验, 都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总之, 经过一系列政策的提出和调整, 市场经济不断趋于成熟, 资本市场持续释放活力,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更强劲有力, 我国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为工商管理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鲜明的主题。

“管理受到特定社会中的价值观念、传统和习惯等因素的制约”, 并且 “管理越是能够运用社会传统、价值观和信念, 它就越能够取得成就”[4] 。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历程, 特别是倡导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新潮流, 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管理理论, 又推动了企业管理的发展。 由于管理的复杂属性, 如何把西方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与我国本土文化相联系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展了颇有收获的理论研究和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管理智慧, 成中英等[5] 、曾仕强[6] 和齐善鸿等[7] 从不同角度创造性地提出诸如“C理论”“中国式管理”等许多极富中国文化底蕴的管理理论, 为解决中国社会情境中的管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导引。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历来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无处不体现着“和谐思想”, 为构建中国“和谐管理”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如席酉民等[8] 的“和谐管理理论”为中国式管理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黄如金[9] 的“和合管理”是追求当代管理和探索中国独特的管理理论的产物。 这些“和谐理论”的独特价值, 不仅充分体现了传统管理文化的精髓, 更丰富了现代中国式管理思想。 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企业管理及其组织经营, 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与日俱增, 如通过分析2000年1月 ~ 2009年4月期间所有在AMR、AMJ等6种国际顶级期刊上登过的论文, 确认了有关跨国经营、战略管理和组织行为的61篇中国组织和企业管理的文章, 表明我国的管理学术问题正被国际主流学术界所重视[10] 。

总而言之, 在这一时期, 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实施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 我国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得以确立。 同时, 管理学发展也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这一时期, 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 大量的企业陆续“走出去”, 在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上更加注重全方位与国际接轨。 学者们更加系统地思考了相关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深入探讨了我国企业自身的管理经营问题, 大量中国管理学者活跃于国际学术界, 一些结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得以提出和发展。 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 见证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有利于企业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接触到国外一流的技术, 并在学习、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创新, 从而大大提升了企业管理学的水平, 也推动工商管理学建立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 同时,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贯彻落实, 促使企业管理学积极总结改革经验教训, 有助于企业鉴往而知来。 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之所以有举世瞩目的成绩, 是管理学创新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结果。 没有稳定发展的经济社会就没有蓬勃发展的管理学, 没有创新发展的管理学就没有经济社会长足的发展, 二者相得益彰。

4. 全面创新时期: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思想理论蓬勃发展, 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初步形成。 2013年至今是我国工商管理的全面创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制度, 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 在增速趋缓的经济背景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重中之重, 兼顾“减法”和“加法”, 既解决了企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又补足了供给侧短板, 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 我国经济迎难而上推动了工业化的加速增长, 我国提前完成了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和主要指标, 开启了后工业化时代。 这是在信息化时代与信息化共生互动的、极富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 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助推器, 我国企业也为工业化创造了基础条件, 改善了投资环境,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 工业化的进程也不断驱动着企业的发展。

同一时期, 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以追求快速成长、加快数量驱动、强调要素驱动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经济, 开始注重创新驱动与效率驱动, 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风起云涌, 从雅虎到百度, 从传统的银行支付渠道到移动支付手段, 从QQ到微信, 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的标杆和巨无霸。 这种爆发式发展的背后, 蕴含着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 2017年, 工信部提出到2020年5G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9年年初, 华为完成5G技术的研发并率先实现国内5G技术的全部预商用试验进而正式商用, 使得华为在5G和通信领域内成为世界领跑者。 这对中国5G技术研究领域和全球5G技术的发展来说是一次突破性进展。 同年, CB Insights统计全球独角兽企业, 结果表明市值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有326家, 成功上榜的中国企业就有98家, 约占30%。 这意味着, 我国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下, 充分发挥了创新能力, 不仅为我国管理学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新经济形势下, 商业机会与挑战并存; 技术进步的加快、经济形势的下行压力、中美贸易摩擦等加剧了中国经济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不确定性, 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好准备:要在做好自身微观业务的基础上, 做好产业链的中观布局; 贴近客户的需求; 建立确定性机制; 制定确定性规则; 遵从约定的法律; 加大成本, 投入更多资源; 保持方向正确和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有效与有害信息; 用使命感增强信心; 聚焦主航道, 减少副战略性投入资源浪费[11] 。

站在经济转型的新起点上, 我国企业从技术的创新与升级、业务的转型与拓展、文化的升华与改造、模式的开创与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驱动下, 我国企业力争成为行业的变革者和终结者并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企业管理实践。 如: 搜狗公司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领域赢得先机, 力图取得颠覆性成就, 成为行业引领者; 迅雷打造成区块链技术创新者, 提出了“All in 区块链”的战略发展方向, 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私人云盘玩客云; 华为将热力学理论引入公司管理系统, 不断激发企业活力, 成功解决了企业中存在的“熵死”问题。

总的说来, 我国企业紧跟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实现了管理的创新与突破, 丰富了工商管理学的学科内容, 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观念, 标志着工商管理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 管理学界深刻地认识到应构建基于中国特殊情境的管理学理论,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运用西方管理学解释中国的管理现象, 更不是离开中国的文化环境谈管理学的发展。 中国管理研究需要普适性与情境性创新。 于是, 有关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 如制度环境的独特性、组织网络形态的无界性、全球竞争的深度融入性、商业伦理重塑的迫切性、创新创业范式的突破性和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性是中国战略管理的六大情境。 基于中国情境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选择的影响因素, 运用可视化科学工具, 绘制中国情境下领导力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及关键词战略图, 通過对《易经·乾卦》和《易经·坤卦》 的解析, 理清人际利益关系处理规则。 谭力文等[12] 运用科学文献计量的知识图谱方法, 系统分析了国内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提出未来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应注重立足中国的组织和管理现象来挖掘研究问题, 注重跨层次研究和研究的情境化等[13] 。 我国营销管理学一些主要研究领域的选题与国际学者并没有明显的差距, 在方法上也逐渐完成了从传统规范性研究到定量实证研究的转变, 但是存在“轻视理论构建、崇拜工具和方法”、复制西方的研究选题、缺少本土研究问题等问题[14] 。 由此可见, 基于中国情境, 学者们从中国式管理实践出发, 将中国管理思想融入管理理论, 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管理理论体系。

综上, 在新时代背景下, 我国经济发展到新常态、新阶段, 学术界与企业家面临着管理学的创新问题。 众多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意识到我国的管理学发展应当紧紧围绕中国国情, 并与中国情境深度融合发展,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 成为社会主义管理强国。 新理念、新经济、新技术催生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新现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企业只有自主研发、自主创新, 方可水到渠成、旗开得胜。 可以说, 经过七十多年的深入探索, 中国工商管理学立足国情, 不断向前发展, 成果极佳。 中国管理方法与模式走向世界舞台, 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智慧, 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初步形成。

三、新时代中国工商管理学的历史使命

回顾我国工商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唇齿相依、齐头并进, 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和突破进展。 进入新时代, 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国际环境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如何促进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国际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是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15] 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 挖掘历史、把握当代, 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因此, 工商管理学未来的发展应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按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 创新发展以有效指导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

1. 立足中国国情和企业管理实践, 探索和揭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内在规律, 推动理论创新, 逐步完善中国特色工商管理学的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 随着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 背后源源不断的动力是中国企业的崛起。 中国工商管理七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表明, 中国工商管理学应在运用国际通用的范式加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的同时, 立足本土研究, 关注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 深入开展调研, 提炼和总结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与创新内容, 将其纳入工商管理研究体系中, 推动工商管理理论创新和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与学科体系, 为指导我国企业管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此,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中国管理智慧的融合, 构建并逐步完善中国工商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 二是培育吸引高质量人才, 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 注重管理学院的品牌建设, 着力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重点管理学科, 不断推动工商管理学的理论创新。 三是深度剖析中国企业独特的管理现象, 探索中国现代管理学的有益研究方法, 编写科学的教材, 让中国故事和中国管理学走进大学课堂和科研项目。 四是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积累的丰富管理学实践素材和理论创新为基石, 不断宣传推广中国式管理学, 让更多的管理者受益于中国管理学的同时, 使中国管理学走出课堂, 在世界管理学舞台上大放异彩。

2. 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聚焦国有企业改革, 探索符合中国企业发展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模式, 突出中国特色、中国制度、中国元素, 有效化解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工商管理七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表明, 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变迁, 中国工商管理的职能也从服务国家逐步转变到服务企业, 但从未脱离过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政策导向, 并在政府指导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新时期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一带一路”倡议, 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也提供了重大机遇。

在此背景下, 企业管理需要有更多的革新来满足实际情况所需, 聚焦国有企业改革, 在管理研究、管理实践中进行调整和转变, 有效化解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让企业发展与时代同步。 为此,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深化改革: 一是紧紧抓住混合制改革的突破口, 不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是加快调整并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 解决诸如“一股独大”等问题, 为建立完善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重要基础。 三是充分吸引和调动人才, 发挥人的积极性, 加快建设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同时, 不断推进企业高管薪酬市场化, 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实现“去行政化”和落实好相关制度安排。 总而言之, 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 利用国家性战略营造的国际良好的舆论环境, 进一步完善“走出去”相关方案,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与改革, 注重工商管理活动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管理战略和管理模式。

3. 直面新技术挑战, 紧盯科技发展动向, 推动理论创新, 促进现代科技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提高企业管理科技水平。 回顾过去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我国工商管理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离不开技术手段的革新。 “互联网+”、云计算的迅速风靡, 智能时代的技术革新愈演愈烈, 需要企业紧盯科技发展动向, 直面技术挑战。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 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等一系列智能成果突破原有的陈旧管理模式, 更好地支持企业作出决策, 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进而增强经济效益水平已经成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创新发展的紧迫任务。

对此, 企業应做好以下措施: 一是积极举办研讨会, 开展科技创新态势培训, 学习把握世界科技前沿进展和我国科技创新最新态势, 确立正确的科技创新意识, 将其融入企业的方方面面, 提升管理水平, 进而推动企业管理理论创新。 二是拓展融资渠道, 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 为企业学习把握科技前沿知识并进一步研发最新技术等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是注重与科技前沿企业、高等院校等达成战略合作, 加强产学研结合, 推动前沿技术和科技成果落实到每个企业, 促进企业发展, 实现多赢。 四是深刻把握人力资源对科技创新环境下对于企业战略的重要性, 注重培养一支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管理队伍, 构建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不断调整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4. 创建学习型企业组织, 建立适应政治、经济与科技发展变化的企业组织形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这对于建立学习型企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外部环境的错综复杂和不可预测性催生了许多新的不確定, 要求企业不断加强学习与创新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 2019年年底爆发的疫情以及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战, 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企业需要面对挑战, 合理把握机遇, 看清企业市场形势, 明确目标, 制定计划, 快速行动, 建立新型学习型组织, 建立适应政治、经济与科技发展变化的企业组织形态。 为此, 一要采取一些诸如分享会、培训等传统的学习方式, 或者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学习型价值观。 二要建立学习激励机制,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立知识共享机制; 鼓励每个员工从创新学习中产生好的想法, 在付诸实践的同时, 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 三要调动员工积极性, 设法把学习引入工作中, 提倡员工真情交流, 将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共识, 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 进一步地, 在此基础上健全企业文化、企业战略, 促使企业发展始终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

四、结论

基于上述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工商管理发展历程, 本文总结如下: 首先, 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必须坚持以特定的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国家实际情况。 必须将中国的国情融入具体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通过总结与反思适用于我国可借鉴的国外优秀管理体系与模式, 着重关注我国管理中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关注中国本土化的重大管理问题的研究, 从而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学, 进一步指导中国工商管理实践。 其次, 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 在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中不断产生新的管理理论, 而管理理论的研究则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 这又为我们归纳工商管理理论提供了丰富素材, 管理理论也在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同时指导实践、转化为现实的管理生产力。 最后, 坚持自主创新, 增强管理学自信。 中国工商管理学者要在掌握一般管理学知识的基础上, 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国际学术前沿, 紧随国外管理研究的步伐与方向, 关注国际热点研究问题, 及时借鉴经验与消化吸收, 发散创新思维, 推动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与国际接轨, 缩短与国际管理学发展的差距。

虽然, 在过去几十年中, 中国工商管理得以发展壮大, 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 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潮流下, 面对世界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国管理学不能故步自封, 停滞不前。 展望未来, 我国要造就世界一流企业, 首先必须基于管理实践中的特殊现象与特殊问题, 在对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内在规律的把握与探索中, 逐步推动管理理论的创新, 丰富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学科体系。 其次, 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探索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模式, 有效化解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最后, 直面新技术挑战, 促进现代科技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提高企业管理科技水平。 因此, 我国管理理论在未来的发展中, 必须坚持以挖掘和阐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为基础, 在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管理思想中, 展现当代国人优秀的思想力与创造力, 更注重原创性、时代性管理学理论的提出与深化发展。 我们坚信, 中国会造就世界一流企业, 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智慧, 并向世界贡献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Weber M..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64:1 ~ 448.

[2] Child J.. Theorizing About Organization Cross -nationality[M]. Greenwich,CT:JAI Press,2000:20 ~ 75.

[3] 黄群慧.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情境、历程、经验与使命[ J].管理世界,2018(10):86 ~ 94+232.

[4] 彼得·德鲁克著.王永贵译.管理:使命、责任、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 432.

[5] 成中英,晁罡,姜胜林等.C理论、C原则与中国管理哲学

[ J].管理学报,2014(1):22 ~ 36.

[6]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 340.

[7] 齐善鸿,曹振杰.道本管理论:中西方管理哲学融和的视角[ J].管理学报,2009(10):1279 ~ 1290.

[8]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 279.

[9] 黄如金.和合管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J].管理学报,2007(2):135 ~ 143.

[10] 苏勇,顾倩妮.国际顶级管理学期刊对中国管理学关注热点分析——基于6种国际顶级管理学期刊2000 ~ 2009年所刊论文的研读与统计[ J].经济管理,2011(3):174 ~ 182.

[11] 杨杜.中国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可从十个方面应对[R].北京:第六届杨杜论坛暨知本峰会,2019.

[12] 谭力文,伊真真,效俊央.21世纪以来国内组织行为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CSSCI(2000-2013)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154 ~ 160.

[13] 张志学,鞠冬,马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 J].心理学报,2014(2):265 ~ 284.

[14] 张闯,庄贵军,周南.如何从中国情境中创新营销理论?——本土营销理论的建构路径、方法及其挑战[ J].管理世界,2013(12):89 ~ 100.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 ~ 569.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