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红楼

2021-03-25 15:29厉雨嫣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葬花曹雪芹黛玉

厉雨嫣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首葬花吟,梦回红楼。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奢华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清高,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朴实,凤姐的泼辣,其他人物各自或轻佻,或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清朝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

而今我再手捧香茗,身奉书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同呆雁般凝视着这行字——这本书在我心中,不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戚,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言:“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純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是当时社会重男轻女现象的映射。愤懑难平而无能为力。我们又何曾想过: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

曹雪芹正是借这所谓“阆苑仙葩”,以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以及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故心中悲愤郁结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

然实则亦有善良的主儿。袭人、平儿以及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纵使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王熙凤亦曾用心打点刘姥姥。这也正是作者心中对善的渴求以及对善的赞颂。然而,悲剧色彩如迷雾一般,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却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荣宁二府家破人亡,到底天各一方。宝玉出家,贾雨村同甄士隐殊途同归——曹雪芹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看破红尘的那一份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震撼。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令人如作者一般不经长太息,然而其中也有美好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行酒令,一同开诗社时的少年恣意,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心中泛起涟漪。

其实,这也正是民间风俗、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是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不舍,若非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此外,作者向我们塑造的是一个复杂的圆形社会——有温情,自有酷寒“严相逼。”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中剥离。长吁,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枷锁的禁锢,他们的心情又将如何?

是故,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内心对苦难、悲怆的理解也氤氲一份深刻,对诗与远方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此而庆幸,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它,我们至少有能力去战胜它,我们至少有资格去战胜它,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一遍遍诉述着痴男怨女的悲欢离合。

猜你喜欢
葬花曹雪芹黛玉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红楼戏的滥觞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