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神秘的原始部落

2021-03-25 13:51
新传奇 2021年8期
关键词:佤族鄂温克驯鹿

像翁丁老寨一样,在华夏九州,现存着这样一些“原始”部落,有的甚至不足千人,却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和生活方式,几经迁徙后在相对固定的地域上,世世代代传承着先民们的文化习俗。

翁丁老寨: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2021年2月14日17时40分,有“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之称的云南省临沧市翁丁村老寨不幸遭遇火灾。明火虽然已于当晚被全部扑灭,但千年部落毁于一“炬”,令人无比心痛。

翁丁老寨位于瀾沧江畔,终年云雾缭绕。翁丁,在佤语中有云雾缭绕、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

翁丁老寨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佤族村落,是中国最后一个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部落,也是中国部落文化最后的活体。它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风土人情,寨门、寨桩、打歌场、木鼓房、牛头桩等,都散发着浓郁的原始部落气息。据悉,翁丁村没有一幢砖瓦房,没有一堵不透风的墙。鳞次栉比的茅草屋,成排成片,蔚为壮观。

佤族的图腾是牛,佤族人视牛头为财富,所以在村寨里的各个地方,比如木桩上、神树上、建筑墙上,都能看到挂着的巨大牛头骨。挂的牛头越多,就表示村寨越富有。如果碰上佤族的隆重活动,还能看见村民们拉木鼓,以此祭拜和祝贺。

像翁丁老寨一样,在华夏九州,现存着这样一些“原始”部落,有的甚至不足千人,却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和生活方式,几经迁徙后在相对固定的地域上,世世代代传承着先民们的文化习俗。

岜沙苗寨:崇拜树木的神秘部落

岜沙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州,距从江县城7.5公里。岜沙人保持着古老神秘的生产生活方式,堪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这里还能看到男子们随身配着火枪、别着腰刀的传统。岜沙的镰刀剃头、奇特壮观的鸣枪、放铁炮迎宾仪式、神奇的树葬习俗,以及对树木的多元崇拜、“人树合一”的独特文化,都让人感叹。

岜沙人把树看作是神灵,人死了埋葬入土,不留坟墓、不立墓碑,只在死者的墓穴上栽种一棵小树,以示生命得到了树神的延续。生命之树从此万古长青,庇护子孙万代安康。

敖鲁古雅: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在大兴安岭西北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部落——敖鲁古雅,也称驯鹿鄂温克人,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

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摄氏度。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驯鹿鄂温克人依靠牧养驯鹿和传统狩猎业过着自给自足的山林生活。吃兽肉、穿兽皮,形成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他们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也是我国境内迄今唯一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

今天,最后一代纯正血统的驯鹿鄂温克人仅有30余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驯鹿只剩600余头,极少一部分驯鹿鄂温克人仍然保留着较为原始、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

查干淖尔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

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拥有500平方公里的广阔面积。在约1000年前的辽代,就有“凿冰取鱼”的记载。当地渔民延续千百年来捕鱼的传统方式,被称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

一到冬天,查干湖湖面会完全冰冻,居住在湖畔的人们在这最冷的季节,展开冬捕。渔民们坐着马车上冰湖,一是为了减少污染,二是尽量少惊动湖里的鱼群。马拉绞盘拖网的原始捕捞方式,单网捕捞量不断刷新着吉尼斯世界纪录,同时对湖泊生态影响小,保证了鱼群的生生不息。

查干湖冬捕奇观已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祭祀仪式、虔诚的萨满舞蹈,为查干湖冬捕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参加仪式的人们身穿盛装,祭奠着蔓延了千年的丰收喜悦。

克木人:热带雨林中的原始部落

在西双版纳的自然保护区里,居住着克木人部落。当地人又称他们为“鸟人”,意为像鸟一样生活的人。

克木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流传下来,相互打招呼时,用手拍嘴,发出“哇哇哇”的声音;再见时,用右手在左手的手腕处由下向上滑动手臂。

克木人以崇拜的图腾为姓氏,每种姓氏都有它的来历和传说,传递方式也很奇特。各氏族的成员对于代表自己祖先的动植物图腾都十分敬畏。

新中国成立前,克木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过着游耕生活,与周边民族很少交往,以旱谷、玉米、豆类和薯类等旱地作物为主食。1956年,克木人居住区被列为“直接过渡区”,由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今天的克木人除了保持自身独特的生活习俗,还种植橡胶、甘蔗、茶叶、砂仁等经济作物,并发展起了家庭养殖业。

(《人民日报》2021.2.16)

猜你喜欢
佤族鄂温克驯鹿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一只小驯鹿的生死时速
为句承诺,守边1720年的少数名族
喂驯鹿
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
淡水海豹
找一只驯鹿过圣诞
鄂温克姑娘
鄂温克人的时间与季节
完形填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