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名士部落的千年文脉

2021-03-26 09:17叶舟阮清华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脉常州苏轼

叶舟 阮清华

①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常州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从泰伯奔吴、季札封邑起,在绵延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常州创造出了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的地域文化。

②殷商末年,泰伯从中原带来了先进文化,江南的土著文化受到了来自中原文化的熏陶。位于吴国中心区域的常州,成为吴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③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文人南迁,常州作为萧氏故里,成为南朝齐梁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也是受齐梁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地方。齐梁时期广博的学术风气及“颇采华词以饰经说”的研究风格在常州后世的学术传统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④京杭大运河苏南段的开通,不仅使南北联系更加紧密,而且刺激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伴随着城市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常州吸引了大量的南迁文人,城市文化在吸收外来养分后迅速成长,日益昌盛。

⑤宋代的杨时和苏轼使常州的文化快速趋向成熟。杨时退居常州十八年,聚徒讲学,阐述理学,这既是传授理学的十八年,也是常州书院教育振兴的十八年。苏轼一生出入常州多达十一次,最后病逝于常州。苏轼“出处穷达”,在朝为官不畏权贵,以国事为重;贬官到地方,也能造福一方,为民请命。苏轼和杨时的文化精神奠定了常州文化最重要的根基,在家家重诗书、户户重教育的基础上,使得常州的学术在日后迎来了全盛期。

⑥明代学者唐顺之的出现将常州文化精神固有的特点发扬光大。他与当时的文人社团东林党产生紧密的学术联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形成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传统。绵延至清代的常州学派,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学术高潮。

⑦常州学派兴起于清朝乾嘉盛世。在考证流行的时候,另辟蹊径,将经学研究与现实政治相结合,为今文经学在清代学术界争得了重要的地位,使之成为足以与古文经学相抗衡的常州学派。

⑧常州学派的经世主张不只体现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更强调社会责任感。常州学者并非只是空泛地议论时政,而是更强调脚踏实地去改变现状。曾经有人说常州人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戆直”,大抵是迂愚而刚直之意,但常州人的迂直中实有一股正气在。当这种戆直浸润了经世致用的意蕴时,更显得正气满满。明代高攀龙说常州人“危时守所学,乱亡守孤城”,能在一片黑暗中闪耀出人性的崇高和伟大。

(選自《长三角观察》2019年第12期,有删改)

借鉴

1.阅读全文,仿照示例,概括常州文化发展所经历的不同时期。

殷商发祥期→       →隋唐成长期→宋朝成熟期→

解析: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这“千年文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以历朝历代的名人的事迹来说明,充分展现了常州流动的千年文脉传承与发展历程。本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本文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概括时注意各时间点所对应的人与事。同时要“仿照示例”来写。

2.依据文章,再补充阅读文天祥的诗《常州》及小序,概括常州文化精神的内涵。

序:常州,宋睢阳郡也。北兵愤其坚守,杀戮无遗种,死者皆忠义之鬼,哀哉!

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

壮甚睢阳守,冤哉马邑屠。

苍天如可问,赤子果何辜?

唇齿提封旧,抚膺三叹吁!

〔注〕《常州》选自《历代诗人吟常州》。此诗为文天祥战败被俘,押送北上,路经常州时所作。作者以唐代睢阳之战和汉初马邑被屠暗喻常州军民守城抗击元军之壮烈。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章的主旨。解答此题,可以从常州文化的思想、行为、风俗、习惯等方面去考虑作答。

猜你喜欢
文脉常州苏轼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常州的早晨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从善如流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