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脾为之使”

2021-03-27 11:24史佳岐王小平
吉林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水液津液脾气

史佳岐,王小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35)

“脾为之使”源出于《素问·刺禁论》。“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脾为之使”是在陈述针刺时要注意脏腑位置时提出来的,概括了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及其相互关系。各家对“脾为之使”的认识是从其生理功能的方面解释。如吴昆认为脾气运动把胃中的水谷精气输送到五脏,其在《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中说:“五脏受气于胃,不能自至也,必脾气运动而后能至,是脾为之使也。”[1]滑寿、张琦认为脾气主动,运化水谷,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灌溉四旁,营养四脏。如《读素问钞》曰:“营动不已,糟粕水谷,故使者也。”[2]《素问释义》曰:“脾者,孤脏以灌四旁,故为之使。”[3]笔者认为,理解“脾为之使”的意义应当结合上下文,在脾胃二者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从脾转输谷食精微和水液于全身并且调畅人体气机的角度阐释其意义。

1 “脾为之使”的文辞结构及字义

1.1 文辞结构“脾为之使”属于古汉语中常用的“为之名”的句式结构。一般认为,“为之名”结构的“为”表示判断,“之”对“名”表示领属,可作“其”用。其,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使用。“名”,一般为名词,可以活用作动词。因此,“脾为之使”可以理解为:“为”表示判断,“之”对“使”表示领属,“之使”构成主谓结构,这里的“之”指胃或全身,“脾为之使”可以表述为:脾为胃或全身行使“使者”之功。

1.2 字义解析“使”,《康熙字典》曰:“指事使人也。”《管子·枢言》:“天以时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鬼神以祥使,禽兽以力使。”上有令,则脾气营动不已,运化食物和水液。结合上下文“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即脾为胃行其津液。谷食精微和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饮食水谷都要入胃,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然后由脾气转输谷食精微和津液于全身。“市”,《说文解字》解释为:“买卖之所也。”《易·系词》:“日中为市,致天下民,聚天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饮食水谷与谷食精微、津液如“市中之交易”,人体所需,各得其所,交易而退。饮食水谷与谷食精微和津液的“交易”,在脾气的运化作用下完成。脾主四肢,可以应象于国之四极,而中原与“四极”边地的商贸交流便是通过“互市”来实现的,“胃为之市”的作用需要“脾为之使”的边境“互市”一样的作用的配合,才能到达“四极”边地——四肢[4];同时,脾位于中焦,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其”可理解为全身脏腑形体官窍,故“脾为之使”的含义即脾者,营动不已,为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转输谷食精微和水液,并调畅人体气机。

2 “脾为之使”的意义

水液和食物的运化在脾气的作用下同步进行,产生谷食精微以及津液,即谷精和水精。胃主受纳,将饮食水谷受纳和腐熟,在脾气作用下进一步消化,脾胃共同作用,把饮食水谷消化以产生谷精和水精,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原材料。然后脾气将产生的水精和谷精吸收、转输到全身,滋润濡养各脏腑形体官窍,补养全身,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调畅人体气机,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称“脾为之使”。

2.1 脾转输谷食精微于全身 脾气吸收、转输谷食精微到达全身,从而营养脏腑、皮肉筋骨,维持其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并补养后天,促进机体生长发育。脾又被称为“后天之本”。饮食入口,通过食管必须进入胃中才能开始消化,在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下吸收谷食的部分精微和水液,产生食糜,下传小肠,最后经过脾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完成消化。在脾气的进一步消化后,将胃中传入小肠的食糜分为清浊两部分,其轻清部分在脾气作用下被小肠吸收,再由脾气输送到其他四脏,化为精、气、血、津液,滋养全身。

脾气运输谷精首先到肺,转输谷精化生为气,如《医碥》所云“饮食入胃,脾为运行其精英之气,虽曰周布诸脏,实先上输于肺,肺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则气愈旺”。这里所说的“精英之气”,即脾气运输的谷食精微,谷精化生为气,谷食之气先上输到肺,再周布诸脏。若子盗母气,土不生金,形成脾经伏火证,临床可以升散脾之郁火,宣肺通痹,治疗肺痹[5]。《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脾气散精,上输于肺,在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之下周布五脏六腑。因此李东垣提出“脾气一虚,清阳不升,肺气先绝,清肃不司”。同时,谷食之气和肺中吸收的自然界清气一起形成宗气,参与一身之气的形成,具有促进人体呼吸,推动血脉运行,滋养先天的作用。脾气转输谷食精微又可化生为血。谷食精微由脾气运输到心,谷精化生为营气,在心气的作用下,营气和津液入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化生为血液。《灵枢·决气》中表述为:“何谓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气充沛,血液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皆需要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机能。脾气充足,运化功能健全,则气血充足,就不易受到邪气的侵犯,人体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四季脾旺不受邪”。否则,脾气不健,气血亏虚,人体易病。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脾胃,提高脾在临床养护和治疗中的地位,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养护脾胃之气。经过历代医家对脾胃生理功能的不断探讨,逐渐地发展为后来的“脾胃为后天之本”“四时五脏皆不可一日无土气”“四季脾旺不受邪”等学术观点。

脾气运化谷食为谷食之精,能够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并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谷食之精和水液以液态形式经由脾气转输到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谷食之精经脾气的转输作用“灌四旁”到其他四脏,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谷精充养各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化生脏腑之气,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其剩余部分输送到肾中补养先天之精,从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脾气不能灌四旁,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正如《素问·厥论》言“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脾气不能转输谷精,则四肢不用。四肢为人体之末端,脾气吸收、转输谷精发生障碍则易发生四肢失养。张介宾说:“四肢之举动,必赖胃气以为用,然胃气不能自至于诸经,必因脾气之运行,则胃中水谷之气化为精微,乃得及于四肢也。若脾病则胃气不行,故各经脉道日以衰微,而四肢不为用矣。”[6]谷精虽然来源于胃中,但需要脾气的转输作用,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素问·痿论》言“脾主身之肌肉”,脾气吸收、转输谷精的作用失司,肌肉就会失去滋养而萎缩,以至于发生痿证。若饮食不当伤及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则谷精化生以及运输障碍,不仅全身失养,脏腑机能减退,并且影响人体生长发育。

2.2 脾转输水液于全身 脾气转输水液于全身,滋润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人体的水液代谢平衡和正常生理机能。脾气转输津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向上输布于肺,通过肺的作用再散布于全身;另一种则是直接向四周布散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2.2.1 脾气上输以散津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脾运化水谷产生津液,并且将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胃、小肠中吸收的津液和大肠中吸收的水液以及肾蒸化作用重吸收的水液全部输送到脾,脾气向上转输津液于肺,从而布散全身,津液中营养物质滋润、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胃和,脾阳得温,水气得行,痰饮得化,引其气,化其引,温阳化气,临床上可用温化脾阳以利水治疗脾阳不足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脾阳对津液的运化首见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8]脾阳推动脾气升举津液于肺,然后在肺气宣发肃降的作用下将津液布散于周身。

由于脾阳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脾气才能升举轻清之液,脾气上输津液的作用发生故障,人体内的液体运输方向就会发生问题。脾阳升举津液出于上窍,即脾主升清。如马莳说:“凡人身之物,有属清阳者焉,如涕、唾、气、液之类则出于上窍,耳目口鼻之为七窍者,皆清阳之所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出腠理属表为阳,四肢为诸阳之本,凡归清阳之物发于腠理,实于四肢。若清阳不升,浊气上逆,则痹阻胸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终致心脉痹阻,临床可见心悸、胸闷、胸痛、口唇发绀等症[9]。若脾阳不健,升清无力,津不能上盛,以致咽喉失去滋养,发为咽病,临床表现为口干或伴有口苦、气短无力、身体疲乏、脉细缓等。《素问·阴阳类论》曰:“咽喉干燥,病在脾土。”健脾升清,津能上荣咽喉,则咽痛止。李东垣临床常用辛甘之药温养脾胃,使生长之气旺盛,且多用汗法“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如益智和中汤、和中益胃汤、升麻补胃汤、升麻除湿汤等,温脾阳以助升清阳,脾阳健则清阳升。《李东垣医学全书》载:“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10]现代研究认为,胡椒碱脂质对于胃癌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的作用显著。胡椒碱是一种从荜拔、胡椒中提取的生物碱,具有辛散助阳之性[11]。另外健脾阳以运湿,亦可以用苦淡药泄之[12]。脾阳健运,向上转输水精从而周布全身,五脏得到滋养,脏腑生理机制运作正常。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脾阳,不要过食生冷,或者夏天一味贪凉,影响脾气转输升举水精。

2.2.2 脾灌四旁以行津 脾气可将胃中游溢的精气直接布散到全身,脾胃的功能关系为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太阴其脉贯胃属脾,上终于食道上口。吴昆解释“为之”,为胃也,脾为胃行气于三阴[1]。高士宗、张介宾则把“三阴”解释为五脏,“三阳”解释为六腑。理解起来就是脾转输水精,将水精输布到五脏,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互为表里,故可以输送到六腑,因此脏腑各经都可以通过脾气的输送作用接受到营养物质。在现代实体解剖学中单独将脾及其附属物取出,与其相连的肝门静脉为胃静脉、脾静脉、肠系膜静脉三者的组合,门静脉为三条静脉“行气”,与脾为胃行气于三阴相吻合[13]。脾为胃行津液,实质是脾气直接散布水精于脏腑,通过经络灌溉四旁以及周布全身。

脾不能为胃行津液,机体的津液不能直接向四周输布就会发生问题。《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第247 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成无己解释为:“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14]胃中邪热炽盛,约束脾气不能为胃行津液,故肠中津亏化燥,津液只能上输到肺,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小便数而大便硬,故名“脾约”,治疗以麻子仁丸。故脾气转输津液分为上输以散津和灌四旁以散津两种方式。

2.2.3 脾为水液代谢之枢纽 脾在水液代谢中起输转作用。脾居中焦,交通上下水源,为水液升降输布之枢纽。脾虚日久导致水液运化无力,痰浊阻窍或气血亏虚,脑髓失养。临床治疗老年抑郁症可从脾论治[15]。脾气上输津液于肺,肺为水之上源,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送到体表和身体上部,通过呼气和汗液排除出体外;又在肺的肃降作用下,将其津液输送到脏腑和身体的下部,并将脏腑代谢的浊物输送到肾和膀胱。肾为水之下源,在肾的蒸化作用下,将脏腑代谢的浊物中的轻清部分重新吸收,参与人体水液代谢,浊中之浊化为尿液排出体外。脾气在水液代谢中具有转输布散的枢纽作用,交通上下,使水液上腾下达,畅通无阻,维持了水液代谢的平衡,为水液代谢的枢纽。

2.3 脾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人体之气升降相因,出入平衡,正常运动,各脏腑的生理机能才能正常发挥。脾气输布谷精和水精于全身,实质是气的升降出入。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运作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脾土居中央,交通上下,升降相因,调畅人体气机,称为“脾为之使”。

2.3.1 脾胃升降相因 脾与胃,在经络上阳明胃经和太阴脾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解剖位置上胃底部紧邻脾,并以系膜相连。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脾气主升,胃气主通降。脾和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燥一湿、一升一降,共同配合,使得阴阳燥湿相济,气机升降相因。脾为阴脏,以阳气温煦推动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胃为阳腑,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足、胃津足则能受纳腐熟。调理脾胃可以调养五脏,刘铁军以“六腑以通为用”为治疗原则,脾胃同治,通腑脏降浊气治疗脾胃病[16]。脾胃阴阳燥湿相济,是两者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脾气升清,胃气降浊,使得“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升清无力,浊阴上冒,则出现“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发为眩晕病。当补益中气,健运脾胃,中气足,清阳升,浊阴降,则眩晕止。眩晕病多以痰瘀阻窍多见,应当调理脾脏[17]。脾被湿困则气不升,胃燥则其气不降,可见中满痞胀、排便异常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张介宾注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也。”[18]临床可用平胃散、四君子散、参苓白术散、白术芍药散等,健运脾胃,调畅气机,则脾湿得化,泄泻得止。故脾升胃降,升降相因,位于中焦,调畅气机。

2.3.2 脾协调五脏气机 脾居中央,调畅人体气机,为交通、回环气机升降的枢纽。南方为火主心,北方为水主肾,东方为木主肝,西方为金主肺,中央为土主脾,脾居中央为交通上下、回环左右的枢纽。脾胃一升一降,何梦瑶归纳为:“脾脏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饮食入胃,脾为行运其气于上下内外,犹土之布化于四时,故属土,于卦为坤、为艮。”[6]脾居中央,属土,长养四脏,脾不主时而主四时。人体本身为一个小天地,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相互依赖和制约以维持整体协调,故脾胃升降协调是五脏气机协调的根本。五脏之中,心肺居上,肝肾居下,上者宜降,下者宜升,此阴阳交感赖于脾胃升降枢纽,从而天泰地宁,如《丹溪心法·臌胀》:“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交泰。”若脾的功能出现障碍,人体气机会受到影响。如脾切除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脾功能亢进术后并发症较多,胸闷、气喘等气逆证候常常伴随出现,证型多上实下虚[19]。肝气升发,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肺气肃降,皆由脾胃气机枢纽运转。脾气主升是相对胃主降而言,气机升降出入必须平衡,脏腑功能才能正常运作。肝木从左而升,肺金从右而降,气机升降有序,回环龙虎。脾居中央对肝升肺降起到调整作用,正如《医碥》所云“肝主升,肺主降,……升而不至于浮越,降而不至于沉陷,则属中和之德所主也”。脾位于中焦,是交通枢纽之位,肝升肺降全赖其调整;心火从上而降温肾水,肾水从下而升济心火,气机上下交通既济心肾,也赖脾位于中焦,脾胃升降相因。若心肾不交,如《删补名医方论》所言:“脾阳苟不运,心肾必不交……不能摄肾气归心,而心阴何所赖以养?此取坎填离者,所以必归之脾也。”脾居于中焦,脾升而胃降,回环龙虎、交通心肾。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升降水火而调定金木,枢纽运转,制衡四脏而调和诸脏气机,辅助各脏腑组织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20]。故脾胃升降相因,五脏气机协调。

3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脾和胃的相互作用以及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探究“脾为之使”的意义为:脾转输谷精和水精于全身,并且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运化谷食和运化水液虽然同步进行,但是将谷精和水精吸收、转输于全身具有两条不同的路线,从而维持人体不同的生理机能。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居中央,从而协调五脏及整体气机。因此,探究“脾为之使”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水液津液脾气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七七的怪脾气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饮水
酒精脾气等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