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研究

2021-03-27 11:54王前超
中文信息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据库

王前超

(北京中盟信德管理咨询中心,北京 10014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国家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强大文化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深化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虽然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出台,多方主体相继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中去,然而效果并不理想。随着5G时代的到来,结合全新的技术,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视角。除此之外,5G技术所带来的多方跨界合作,还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1]。

2.研究意义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非遗分布广,各个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的改变,非遗的脆弱性越发严重,一旦受到破坏便很难恢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非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非遗传承人出现新老断层的尴尬局面,很多珍贵的非遗技艺正在凋零,最终导致传统非遗无法再为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力,正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2]。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形成

最早在02年开始举办第一届文化遗产数字化研讨会时,我国就已经将数字化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针当中;随后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指出:应用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对非遗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合理的应用;06年文化和旅游部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建立国家级非遗资源数据库;在此之后,全国各省市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段去落实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政策;2010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201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其中明确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遗有关情况,建立非遗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在非遗书数字化保护进程当中,相关的学者也不断地在进行研究总结,指出当前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不足与问题,并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提出新的保护方案来作为理论支持和发展方向;2017年,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文化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的通知中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利用数字化技术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性和趣味性;2018年,文化部和旅游部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中提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进一步加强非遗调查工作,建立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2019年,三大运营商5G套餐正式生效,标志5G时代的到来。借助5G技术,可以对文化与科技的跨界组合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效应。同时,5G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对非遗的传播主体、信息形式、生态环境和传播体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3]。

可以看出,我国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越发地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而且参与保护的主体也逐渐增加,并且相关的研究与政策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做出调整。

三、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特点与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倍受社会各界重视,而数字化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则是相关部门、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分析近几年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大致有如下几类特点。

1.由政府主导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

非遗保护在我国的蓬勃开展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或者说“中国经验”,政府行政力量的强力介入便是我国非遗保护的“中国特色”之一。现阶段政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中的主导力量,且政府机构管理者应增强对现代高科技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意识,有效地利用数字和网络平台技术,高效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4]。

2.非遗数字化保护实施方案类型多样

岳州窑应用5G技术构建文物修复与数据收集的文物云平台;国家级非遗川剧在全国首个5G文化旅游示范街区—成都“夜游锦江”航段成功实现了在5G+8K中的惊艳亮相;云南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运用VR技术,将博物馆全景搬到了“传统艺术新媒体交互传播展”的现场;孝感建立了健全孝感雕花剪纸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创作了孝感雕花剪纸民俗动画,利用现代科技打造孝感雕花剪纸文创产品;故宫和网易联合推出《绘真妙笔千山》APP。

3.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依靠法律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全面了解非遗相关情况,并建立非遗档案及相关数据库。为政府机构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遗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持。

4.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不足

4.1 非遗数字化保护法制建设不健全。因我国非遗法制化建设起步晚,数字化保护方面内容较少,尚且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

4.2 解决方案多,初期投入较高。近年来,技术更新较快,如何在众多现代科技中选择最佳的方案来对非遗进行数字化保护是相关部门所面临的难题,且初期的方案建设需投入大量的资源与资金。

4.3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由于现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起步较晚,因此,无论在非遗保护还是技术层面都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

4.4 方案种类较多,管理方面存在难度。因不同非遗之间特性不同,所选数字保护技术也各不相同,无法使用统一的管理标准,从而使得对非遗管理内容的复杂性及保证数据安全性的难度增加。

4.5 数字化保护措施较为薄弱。由于对非遗的了解以及对数字化技术的掌握不够深刻,导致相关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实施措施效果不理想。

四、5G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新举措

1.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的建设

首先,5G技术可以提升档案数据的挖掘能力、数据的存储能力以及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来为档案事业赋能,同时,及时建立非遗数据库、加快修复和抢救非遗资料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多年来总结的珍贵经验,二者的结合便成为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建设的理论前提。且数据库具有储存灵活、传播迅速、应用范围广泛的优势,同时,非遗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非遗的储存、传播与知识转换。

其次,在5G信息时代,档案信息多源复杂、异构复杂。于是在构建数据库时,应弱化项目,注重素材标注,设置恰当的标注属性。以条目为主,不要将条目跟项目混为一谈,从而便于数据库全方位包括所有文化资源,防止造成信息资源的缺失。将工作重点放在素材的标注上,标注有多细致,未来的检索就会有多便利。

最后,非遗档案数据库一定要有备份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容灾能力。

2.VR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

第五代通信技术超高带宽、低时延、高速率、超多连接的特点可以很好地促进VR技术应用与发展。同时,VR技术具有交互性、沉浸性和仿真性的特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若将其用在非遗项目的数字展示中,可以更好地得宣传,扩大影响范围;若应用到非遗数字出版中,可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若应用到非遗项目虚拟体验中,可以更好地提升体验效果。

5G时代传播体验发生了变化,从想象的融合式发展为身心的沉浸式。其中身心的沉浸式又分为线上线下全方位参与和重构场景中的全感官沉浸体验两种。在非遗的生态环境方面,从修补式的保存与还原,发展为再造式的提升与还原。依靠5G超高速率的性能满足VR/AR的场景再造与在线,以及超低时延特性带来与现实零距离的虚拟场景。

3.基于群体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

上文提到非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在该方案的实施过程当中,由于当今数据资料来源广、内容多、类型多样,要建立这样一种数据库具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汇集多方群众的智慧共同完成。该数据库还应由政府主要领导构建,组织专业机构与人员做好科学引导与规范,利用群体智慧,遵循顶层设计原则自上而下实施。同时,搭建为群体智慧发挥所需要的平台,并号召群众广泛积极参与。

5G时代,信息传播的主体由政府向传承与用户逐渐过渡,信息形式也从以图文为主到以短视频直播为主,而传播内容从政府专业信息转向为传承人PGC和用户PGC。上述三点变化预示着群众为5G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群体,依靠群众保护与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使得非遗传播范围更广泛,还可以帮助相关机构更全面地收集珍贵非遗资料。而且群众对于自己生活地区的非遗具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可以弥补非遗保护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高保护效果。

结语

随着2019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的5G套餐正式生效,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伴随着更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机遇与挑战。5G技术的到来可以说是一场信息革命,革命之后一切将重新从零开始。本研究从全新的时代背景出发,探究在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如何有效的开展。

5G通信技术将开启万物互联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主体由政府相关部门向传承人与个人用户延伸,同时,海量数据信息接踵而来,导致档案部门工作难度将增加。如何依靠群体智慧在新时代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新时期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据库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