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字化形态学实验室革新病理实验教学

2021-03-27 12:15申现锋
中文信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子宫颈癌子宫颈内瘤

申现锋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河南 漯河 462002)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病变转归的基础医学课程[1]。同时,其也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病理学侧重于从形态结构的观察去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故以形态的观察为主要任务的实验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笔者的了解,不少高职高专的病理实验教学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往往先采用幻灯教学(或电教等)进行示教,之后由学生自主观察病变的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教师适时予以指导[2]。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易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核心的病变观察重视不足,不利于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也就不能给予个性化的、针对性的提升能力的指导。本研究在前期构建完成数字化形态学实验室的基础上打造创新型的实验教学课堂模式,充分贯彻信息化教学的理念,革陈布新,全面提升课堂活力和效率。

一、研究基础

医学形态学实验室是医学院校病理学科不可或缺的实习基地,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的观察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不间断的财政支持,各大院校都组建了相应的大体标本库和组织学切片库以适应教学的需求。然而,传统大体标本有诸如颜色失真、取材标本不完整致典型病变的缺失、标本封闭不严致有毒的福尔马林泄露、不易搬动以及不便于随时随地学习等缺点,传统的玻璃切片也有诸如操作不当容易破碎、数量过多不易保存、同一病变镜下特征多变、借与还程序繁琐、年久褪色易造成切片质量下降、光学显微镜购买和维修成本过高等问题,而大体标本的数字化和数字切片在高校的广泛建设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不足,已经成为传统形态学实验室的有益补充和增强。以本校构建数字化形态学实验室为例,对于数量众多的大体标本,主要在专业购置的微型摄影棚内利用高清数码相机或高清录像机采集图像或视频,并在高清图像上标注病变特征,少数不便于标注的标本录制讲解视频,再把这些数字化信息上传至网络空间,制作包含相应数字信息的二维码粘贴在标本瓶或标本缸的右下角以备读取;而对于数字切片库建设,因受制于全自动切片扫描系统价格昂贵以及在医学院校使用效率并不高,本校主要是采购专业公司制作的数字切片系统供教学使用。形态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建设顺应了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不仅拓展了传统实验室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形态学实验室的利用效能,还能促进病理学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3]。

二、实施过程

在构建完成数字化形态实验室的基础上,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重点改革病理实验课教学,一改过去呆滞、低效的传统课堂,结果显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均有显著提升。现从生殖系统疾病实训课中选取1学时的《子宫颈癌》为例详细展示一下,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1.目标制定

教材分析:本次课内容是“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选自张忠、王化修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的模块十-生殖系统疾病,辅以王国平、李娜萍、吴焕明等主编的科学出版社的《临床病理诊断指南(第2版)》,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病理科岗位需求,进行了重新设计和编排。以“正常子宫颈-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子宫颈癌”的演进为主线,将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合并设计为4学时。其中理论课2学时,主要介绍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及分类,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演进,以及子宫颈癌的概述、病理变化、扩散、临床病理联系;实训课2学时,侧重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的病理诊断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的病变特征,临床病理联系,能开展临床宣教,并具备初步诊断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的能力。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病理方向)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因上学期已学习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课程,基本熟悉正常人体组织结构特征,但对患病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认识有限,特别是由于还没接触临床类课程,临床思维能力较为不足;在操作能力方面,已基本能熟练操作光学显微镜,熟悉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的流程,但对病变器官和组织的观察能力较弱,细节特征不易识别和描述;不过,00后学生思维活泼,对信息化技术接受快、热情高,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能力强,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子宫颈癌的病理变化。

能力目标:能初步对典型的子宫颈鳞癌做出病理诊断。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静心、耐心观察切片的心态,团队协作能力,关爱生命的意识。

2.过程设计

“正常子宫颈-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子宫颈癌”的演进为连续的过程,病变特征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也要考虑到理论课与实训课知识点的划分。本次课理论部分,全程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授课,结合大体标本库,使对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的病理变化的观察有机融合,更有利学生对疾病本质的把握。实训部分,精选设计临床病理讨论(CPC)材料,利用数字化形态实验室,分工合作对病变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诊断要点的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多目显微镜系统师生协同解决疑难,达成初步诊断疾病的能力。

3.教学过程

课前:提前一天组织学生到病检中心开展见习任务,观摩常见生殖系统疾病的大体标本检查、取材、组织学观察及最终的病理诊断过程。通过与临床实际的多接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明了病理诊断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其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动力。

课中:第一,案例导入。一47岁女性,已育两子。因近3个月阴道不规则流血,偶伴有右下腹疼痛入院。自诉下腹部、腰骶部疼痛、月经不规律1年。入院盆腔检查:宫颈外口处有一灰白色菜花状肿物,大小3cm×2cm×1.5cm。临床初步诊断为子宫颈癌,行子宫全切术、标本送检病理科。

预设问题:

①子宫颈癌的大体类型有哪些?如何描述大体特征?②子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哪些?子宫颈鳞癌有哪些特征?③结合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

第二,子宫颈癌的大体观察。子宫颈癌肉眼观分为四型:糜烂型、外生菜花型、内生浸润型、溃疡型。除糜烂型多属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不易观察之外,其余类型的大体特征比较明显。

①自主观察与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利用数字化大体标本库先进行自主观察,在认真观察四种类型的实物标本的基础上用智能终端扫描标本上的二维码观察数字图像或讲解视频,准确把握病变的大体特征。然后对于疑惑之处可以分组讨论,必要时咨询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要督促学生认真观察并适时提问和指导。②随机抽查与考核:教师挑选四种类型的实物大体标本(或用标本图片代替)在课堂上展示,用线上学习APP(如云课堂或超星学习通等)选人辨认并描述大体特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予以评价并评分,最后对疑难或错漏之处予以讲解。该环节也可结合实际采用分组考核或全员考核。

第三,子宫颈癌的组织学观察。子宫颈癌组织学类型以鳞状细胞癌居多,原发性子宫颈腺癌较少见,不过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约占子宫颈癌的20%。要能根据组织学特点分辨两种癌,重点掌握鳞癌的镜下特征。

①自主观察与分组讨论:首先教师要展示教典型切片的观察要点,再组织学生观察不少于三张带标注数字切片的子宫颈鳞癌和腺癌。先自主观察再分组讨论,归纳鳞癌和腺癌的诊断要点,展示结果。发现观察中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教师要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加强巡视与指导。②随机抽查与考核:教师挑选不带标注的鳞癌和腺癌数字切片予以展示,让学生标注细节特征上传至数字切片系统(或拍照后传至线上学习APP),并在线上予以评价和评分,最后对疑难或错漏之处予以讲解。该环节也可结合实际采用分组考核或全员考核。③利用多目显微镜师生共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采用多目显微镜阅片,效果更佳。

第四,案例分析。①结合导入时引入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观察其标本及组织学切片,初步作出病理诊断。②教师利用线上学习APP发布选人或抢答活动,分析临床病理联系。

课后:①书写实验报告,画出子宫颈癌鳞癌的镜下结构。②线上思政课堂的学习:观看知名病理医生纪小龙的专业成长故事,汲取前进的动力,学习其勇往直前的无私奉献精神,坚定投入病理诊断工作的信念。

第四,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改革单一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课堂纪律、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及学习态度等素质目标及能力目标,包括学生考勤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课堂问答等内容,占总成绩的20%,实训成绩占30%,理论成绩占50%。以实训考核为例,实验报告占20%,利用线上学习APP进行的课堂提问、抢答、测验、讨论、问卷、分组任务等课堂活动,占30%;实验期末考试占50%。

三、成效与反思

以数字化形态学实验室为基础改革传统病理实验教学,打造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创新型课堂,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现代教育理念,既加强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子宫颈癌子宫颈内瘤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肽基脯氨酰同分异构酶(Pin1)对子宫颈癌细胞脂质代谢的作用
如何早期发现子宫颈癌
p16/Ki-67双染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及以上病变中的应用
HPV疫苗和筛查:人类癌症防治的典范
LEEP治疗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对HPV感染的影响
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研究
牛羊子宫颈扩张不全引起难产的诊治
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产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HPV及亚型在不同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