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大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验案2则

2021-03-28 12:19林增伟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大椎腮腺炎腮腺

林增伟

(山东省日照白求恩医院,山东 日照276826)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月或5月,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为5~12岁。流行性腮腺炎属中医“温病”范畴,又称为“痄腮”“蛤蟆瘟”。中医认为,该病病机为风热时邪或疫毒经由口鼻进入机体,导致局部气血瘀阻,继而出现肿胀[1]。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采用针刺大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良好,现介绍验案2则。

1 验案举隅

(1)患儿,男,12岁,2001年7月因感染患流行性腮腺炎,体温最高40℃,腮腺区疼痛。笔者以0.45mm×50mm毫针针刺大椎(向上斜刺10mm左右),留针30min。数小时后患者体温降至36.8℃,腮腺疼痛消失。时令夏季,天气炎热,患儿不穿上衣乘风受凉,第2日晨起腮腺炎复发,体温最高38.5℃,腮腺疼痛。笔者仍以0.45mm×50mm毫针针刺大椎,留针30min。数小时后患者体温正常,腮腺疼痛消失。因天气炎热患儿又乘风受凉,第3日晨起腮腺炎复发,体温最高37.8℃,腮腺疼痛。笔者仍以针刺大椎治疗。数小时后患者体温正常,腮腺疼痛消失。患者仍不穿上衣乘风纳凉,但腮腺炎未再见复发。

(2)患者,男,11岁,发育良好,身体健康。家长代述:2001年7月患儿学校暴发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感染后发病第2日出现恶寒发热,体温最高38.7℃,双侧腮腺疼痛,咀嚼不便,精神不振,未见其他全身明显症状。笔者以0.45mm×50mm毫针针刺大椎(向上斜刺10mm左右),留针30min。嘱患儿注意保暖,忌食生冷食品。患儿及其家长积极配合,治疗1次即愈,未见复发。

2 讨论

痄腮是由风温时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可由于外感风温时邪,自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中医认为,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行至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邪入少阳,经脉壅滞,气血运行受阻,致耳下腮部漫肿而有痛感。足厥阴肝经之脉循少腹络阴器,故部分患儿有睾丸肿痛之症。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扰乱神明,可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症。中医认为,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具有由里及表、通达内外、联络肢节的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调整脏腑的功能紊乱,使气滞血瘀等一系列病变恢复正常,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大椎是督脉腧穴,具有清热益气、疏风清热之功,适用于治疗热盛恶寒之证。对于高热难以消退、高热反复、粒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和胃肠道损伤、退热药物过敏及药物等其他方法退热无效者来说,大椎刺络拔罐是一种理想的退热方法[3]。

针灸大椎治疗流行性疾病机制特殊,其是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进而杀死病毒。有研究表明,艾灸大椎、关元可以明显提高中老年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丙二醛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从而减弱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提高人体生命活力[4]。针刺大椎、足三里不仅可以使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乳酸、尿素氮和肝脏丙二醛水平降低,还可升高血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具有良好的抗运动性疲劳效果,且疗效优于单纯针刺足三里治疗[5]。贾坤平等[6]初步探得温和灸大鼠“大椎”穴的退热机制可能在于抑制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生成或对抗其作用,进而减少内生热源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幅度减低或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降低热势及退热的作用。

综上,针刺大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良好,值得应用。此外,在治疗时,注意留针时间不要少于20min,否则会影响疗效;若患者出现晕针迹象,应立刻出针停止治疗,待患者休息10~15min后,可针刺水沟穴5min后再针刺大椎穴治疗。治疗期间应嘱咐患者注意保暖,忌食生冷食品,或鱼虾等易过敏食品。

猜你喜欢
大椎腮腺炎腮腺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腮腺炎外敷用什么药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透皮技术治疗经验
地震云
流行性腮腺炎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疫情流行的具体措施分析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