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化模式在心胸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28 12:19张秀荣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3期
关键词:医护护士护理人员

沈 毅 张秀荣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内涵也不断延伸,原有的护理工作模式与人们日益提升的医疗服务需求形成矛盾,不符合医院发展方向。因此,寻找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成为了临床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医护一体化模式用于心胸外科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5至2019年5月(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前)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85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另选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后)我科收治的85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47例,女性38例,年龄34~78岁,平均(55.48±7.56)岁,病种:肺癌 42例,纵隔肿瘤16例,食管癌27例。对照组中,男48例,女 37例,患者年龄38~75岁,平均(53.89±8.21)岁,病种:肺癌40例,纵隔肿瘤18例,食管癌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均由同批护理人员进行,其中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 2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3人,护士1人。纳入标准:①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相关文件。②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意识障碍者。②有精神病史或语言障碍,无法正常交流。③未获知情同意书。④中途退出研究或失访者。

1.2 方法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进行临床护理,详细内容如下。

1.2.1 成立医护一体化工作小组 由心胸外科主任担任组长,由医院单病种专家作为医疗小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分管患者的住院医师与主治医师、责任护士为组员。组长负责对医护一体化小组工作进行宏观指导,落实岗位职责,调整人员安排方案,副组长负责把控各个工作环节质量,对具体工作进行督导,各级护士、医师履行各自职责,参与到工作各个环节,构成完整的工作链。

1.2.2 工作模式 ①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接待,收集外院诊疗资料,对患者基本情况作一大致了解,完成入院评估,同时向患者介绍医院及病区环境,协助患者办理相关手续。②责任护士完成初步评估后,向临床医师汇报评估结果,包括患者躯体功能、既往史、疾病情况、文化程度、精神、心理状态等,递交收集的资料,临床医师进行查阅,问诊病情,根据具体疾病的临床路径进行医疗处置,完善各项检查[1]。③护理人员根据检查时间、项目等向患者进行具体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检查,确保检查顺利进行。④由临床医师将诊断结果、病历资料等进行整合,有组长组织单病种专家、护士长、责任护士开会,评估患者潜在的治疗与护理问题,一同查阅资料、探讨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与护理方案,由临床医师与护士落实具体的治疗和护理措施。⑤在落实具体护理和治疗方案时,责任护士需评估是否落实到位,确定按照该病种的治疗和护理路径进行,如实施过程中出现异常,由医护人员共同探讨原因,调查是否因病情不符、患者依从性不佳、准备不充分等原因导致临床路径被延误,并及时调整护理和治疗方案[2-3]。⑥出院评估,由护理人员与临床医师共同制订出院康复计划,由责任护士进行延续护理和跟踪随访,及时将随访结果向临床医师反馈,并根据情况通知患者回院复诊。

1.2.3 医护一体化实施内容 ①由医护共同参与专科手术学习、疑难病例讨论。组织责任护士实地观摩学习专科大手术过程,在此之前,由主刀医师向护理人员介绍手术方案与解剖特点,同时讲解术中操作要领,手术给患者机体带来的影响、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医护观察要点等,提升护理人员对专科实践内容的认知程度,完成理论知识上升至直观感受的过程,促进护理人员全面掌握专科疾病相关知识[4]。每隔1个月组织全科室医护人员分批次进行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由高年资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授课,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专科知识,包括管道的安全护理、抢救仪器的正确应用、心胸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等,由科室主任确定疑难病例讨论的时间、具体案例,提前1 d通知讨论主题,由医护人员针对讨论主题循证收集资料,正式开会时各抒己见,共同讨论,共同学习,最后由一人进行总结[5]。②由医护共同参与专科查房,每个1周组织一次专科查房,由医护一体化工作小组全体人员共同参与查房,查房时间控制在1 h内,管床护士负责汇报患者基本资料,临床医师负责补充疾病情况和诊疗方案,责任护士负责提出护理方案与护理问题,由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到具体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过程中。③护理人员需提升风险预见能力,心胸外科患者具有病情严重、手术创伤大等特点,术后并发症较多,为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专科护士需提高对风险的预见能力,针对心胸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加强对责任护士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护理,轮流安排本科室护理人员到心电图室进行学习和培训,以便及时发现严重并发症(诸如恶性心律失常),进而及时进行干预,确保干预措施有效性[6-8]。

1.3 观察指标 ①工作模式评价:以自行设计量表为工具,分别于医护一体化模式实施前、后调查医护人员工作模式的评价,该问卷包括康复目标制定的医护共同参与度、护理人员对治疗方案的参与度、医护对病情康复指导的一致性、工作模式总体评价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赋值10分,分数越高表明医护人员对此项工作评价越高。②护理质量评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急救药品管理、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危重症患者管理、护理风险预见能力四项,每个维度赋值10分,分数越高表明该项护理质量越好。③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④护理满意度: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该问卷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尚可、不满意4个等级,根据患者主观感受评价,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计量资料应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工作模式评价对照组康复目标制订的医护共同参与度、护理人员对治疗方案的参与度、医护对病情康复指导的一致性、工作模式总体评价4个维度评分分别为(5.36±1.68)分、(5.87± 1.52)分、(5.89±1.28)分、(5.94±5.36)分,观察组各项评分分别为(8.25±1.65)分、(8.97±1.36)分、(8.87± 1.28)分、(9.04±0.87)分,可见,观察组医护人员对工作模式评分差异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质量评价对照组急救药品管理、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危重症患者管理、护理风险预见能力评分分别为(7.23±0.87)分、(7.23±0.85)分、(7.34±0.96)分、(7.25± 0.63)分,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分别为(9.06±0.58)分、(9.32± 0.58)分、(9.21±0.49)分、(9.23±0.54)分,可见,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3 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3%(3/8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10/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12%(12/85)、28.24%(24/8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中对护理满意度为95.29%(81/85),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护理满意度85.88%(73/8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胸外科患者具有病情严重、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护理专业性强、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如何降低护理风险、提升护理质量是广大临床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也称为医护合作模式,是指医师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可靠合作过程,医护双方均对自身行为、责任范围认可并接受,可达成共同实现的目标[9]。本次研究将医护一体化模式应用于心胸外科临床护理中,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医护共同参与查房、医护共同参与专科知识培训、疑难病例讨论、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提升其风险预见能力等措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医护一体化模式实施后,医护人员对工作模式的评价、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上升,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提示医护一体化模式具有提升科室护理质量、提升工作满意度、降低护理风险的优势,增强了医护沟通合作、信息交换,形成医护互相补充和促进的关系,有利于促进科室工作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心外科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护理风险,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医护护士护理人员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