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型猪丹毒并发皮肤感染的治疗

2021-03-28 19:49郝小东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1年5期
关键词:皮肤感染疹块磷酸钠

郝小东

(天祝县旦马畜牧兽医站,甘肃 武威 733200)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猪丹毒杆菌为革兰阳性菌,是一种纤细的不形成芽孢和夹膜的小杆菌,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对普通消毒药敏感。3~12 月龄的发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发病猪及带菌猪的粪尿及分泌物污染饲料、饮水、土壤及用具等,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猪,本病也可经损伤皮肤或吸血昆虫(蚊子)传播。

2 临床症状

猪丹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北方多发于6~9 月。潜伏期 3 d~5 d,短的1 d,长的可达7 d。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

亚急性型猪丹毒又叫疹块型猪丹毒,发病猪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温上升到41 ℃以上,病后1 d~2 d,其背部、胸部、腹侧、颈部及四肢外侧等部位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暗红色疹块,疹块为扁平状,凸起于皮肤,界限明显,呈方形、菱形、圆形及不规则形,大小约一至数厘米,几个到几十个不等。随着疹块的出现,发病猪体温逐渐下降,病势减轻,数天后疹块颜色逐渐消退,凸起部逐渐下陷,表面发紫变黑,最后形成干痂,表皮干痂剥脱自愈。病情严重时疹块表面会形成浆液性疱疹,后疱疹破溃,表皮糜烂,逐渐干涸结痂,表皮变黑,长时间不掉。强行剥落可见明显的深坑疤痕。如果皮肤表皮糜烂时环境潮湿,很容易感染葡萄球菌、化脓杆菌及坏死杆菌,皮肤渗出明显,糜烂处流脓发臭,久不能愈合,结痂后痂皮下有明显脓液,痂皮脱落后皮肤凹凸不平,皮肤需要3~4 个月才能痊愈。亚急性型可转为慢性型,发病猪出现慢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

3 治疗

3.1 抗菌消炎,解热镇痛

体重50 kg 的猪可用头孢噻呋钠5 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L,安痛定注射液20 mL,混合肌内注射,2 次/d,连用5 d~7 d。治疗也可用青霉素钠500 万IU 或阿莫西林钠5 g混合安痛定,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肌内注射。

3.2 皮肤抗渗出感染

用喷壶装上碘伏或碘甘油,每天向猪皮肤糜烂处喷涂1~2 次。猪栏地板铺新鲜炕灰,2 d~3 d 换一次。

4 典型病例

旦马乡横路村王某,2020 年7 月报称其散养的1 头猪停食。现场查看,猪体重约 60 kg,呼吸急促,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多卧少立,不听使唤,喜冷怕热,饮水多,体温40.5 ℃。对症治疗可用头孢噻呋钠5 g,安痛定20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L,混合肌内注射,另肌内注射1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20 mL,2 次/d。2 d 后,猪精神稍有好转,皮肤出现红疹片,而后红疹片加大、隆起,发病猪背部、胸部、腹部、四肢外侧尤其明显,有圆形、菱形和不规则形,大小不一,根据病史、出现皮肤疹块及全身症状,诊断为猪丹毒。继续按上述方法治疗,猪体温下降,饮水增多,但食欲很差。皮肤疹块变紫变黑,皮肤出现渗出坏死及化脓现象。及时用碘伏涂擦猪体皮肤感染处,1~2 次/d,发病1 周后食欲稍好转,在猪栏内铺上新鲜炕灰,猪皮肤逐渐变干,开始结痂,皮肤凹凸不平,全身呈黑色痂皮状。猪食欲、精神逐渐变正常,但黑色的痂皮长时间不退,猪两耳尖变干脱落。3 个月后,皮肤痂皮开始掉落,但皮肤呈现凹凸不平状。

5 结语

猪丹毒是一种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急性型猪丹毒发病急,死亡率高。亚急性型猪丹毒死亡率低,常有皮肤疹块和皮肤感染症状。耐过急性型和亚急性型猪丹毒的猪常转为慢性型,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猪丹毒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对普通消毒药敏感。该病常散发,北方夏季多发,潜伏期3 d~5 d。亚急性型猪丹毒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皮肤疹块变化和发热症状,确诊则需实验室检出猪丹毒杆菌。该病用头孢噻呋钠、青霉素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阿莫西林钠等药物,再配合解热镇痛药、消炎抗过敏药治疗效果好。皮肤感染部位可用碘伏、碘酒等碘剂喷涂治疗,但要防止碘中毒。用新鲜炕灰辅助治疗大面积皮肤坏死,有干燥、收敛、消毒杀菌的作用,临床效果明显。该病的治疗在于及时、对症及正确用药,从而可减少死亡,提高治愈率。

猜你喜欢
皮肤感染疹块磷酸钠
磷酸钠三级中红外光谱研究
次磷酸钠废渣制备亚磷酸钠的工艺研究
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皮肤感染的效果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的检疫及处理方法
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感染及医护人员带菌情况的调查
改良换药方法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感染疗效观察
母猪丹毒的诊治措施
猪丹毒的防治
猪丹毒病的诊治
黄芪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