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健脾养血通络法诊治局限性硬皮病经验❋

2021-03-28 21:44罗成贵唐晓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硬皮病通络益气

罗成贵, 姜 泉, 唐晓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

硬皮病为西医病名,是一种以皮肤及内脏器官广泛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1]。局限性硬皮病又称局限性硬斑病,是一种以局限性皮肤及皮下组织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胶原纤维合成异常、免疫调节紊乱及血管病变等相关[2]。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硬斑,最常见的临床亚型包括斑块硬斑病、线状硬斑病以及深部硬斑病等[3]。局限性硬皮病西医并无特殊治疗手段,可选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疾病早期部分病例有一定疗效,然而对于硬化期西药疗效不佳,故此病属临床疑难病。国医大师路志正总结局限性硬皮病的病名及发病特点,辨析硬皮病的病因病机,以调治脾胃为中心,兼顾肝、肺、肾三脏,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其经验供同道参考。

1 硬皮病中医认识

中医无硬皮病的直接病名记载,但有相类似的描述。路志正认为该病相当于古代所述的皮痹、皮肤顽厚、血痹等病证。如最早在《素问·痹论篇》记载了皮痹的基本概念:“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诸病源候论》提到“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4],将皮肤顽厚作为硬皮病的主症,可以说是最早描述硬皮病皮肤临床表现的著作。此外,硬皮病临床表现为肌体顽痹,痛痒不觉,正如《金匮要略》所述:“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 皮痹从健脾养血通络法诊治理论内涵

近代医家对于皮痹的病因病机认识各具特色。郭刚[5]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化痰祛湿为法进行论治;段行武[6]认为当分期论治,急性进展期为风湿、血热内结,硬化期多为脾肾阳虚,萎缩期为元阳不足,气血不足。国医大师邓铁涛[8]认为,此病为肺脾肾虚损,以补肺益肾、养阴活血为大法。路志正重视疑难病证从脾胃立论的思想,认为此病的脏腑定位主要在脾肺两脏,尤其与脾胃关系密切。皮痹的诊治当以脾胃为中心,健脾养血通络应贯穿疾病始终,其理论如下。

2.1 脾主四肢,脾气健运则四肢皮肤润泽

《黄帝内经》认为“脾主身之肌肉”,且《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亦云:“脾病……今脾病不能为胃行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则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四肢皆禀气于脾,脾气健运则气血运行通畅,气行则血行,可避免瘀血内生,四肢皮肤方得以阳气的温养及润泽。另外,中医认为培土可以生金,脾气健运则宗气足,有助于肺宣布津液于玄府和腠理。

2.2 脾主生血,中焦健运则气血充盈,肌肤得以滋养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营卫者出于中焦脾胃,中焦脾胃健运则中焦气血化生充足。《难经·二十二难》曰:“血主濡之”,气血旺盛可以润养滋润肌肤,避免皮肤局部硬化及萎缩。

2.3 脾主运化水湿,皮痹三期均当重视健脾治疗

皮痹临床可分为肿胀期、硬化期、萎缩期三个阶段。早期表现为肿胀期,临床多与脾胃密切相关,“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路志正认为硬皮病早期又称肿胀期,局部皮肤颜色肿胀暗红,皮肤颜色发亮或红肿热痒者,当考虑风寒湿郁而化热,因此早期病变即当以疏风祛湿、清解郁热、健脾益气为主。若皮痹病情未能及时控制,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肌肤肿胀变硬,临床称硬化期,中医认为是气血亏虚、痰瘀痹阻所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通过健脾或运脾治疗可以杜绝内生之痰湿,有利于肌肤或皮肤的软化。皮痹晚期又称萎缩期,临床表现为肌肤萎缩,中医治疗痿证常以“独取阳明”为法,故路志正临证常以健脾养血、滋补肝肾为主,总之三期治疗均不离“健脾养血、辛润通络”大法。

3 临证心得体会

路志正临证辨治皮痹认为,其核心病机为脾虚血弱,络脉不通,治疗应以健脾养血通络化痰为法。在健脾养血过程中应注重五脏之间的动态关系,兼顾肺肝肾三脏功能调整。同时认为皮痹常伴顽痰死血,久病入络,因此辛润通络法亦当贯穿疾病治疗始终。

3.1 皮痹以治脾为先,兼顾肝肺肾三脏

3.1.1 健脾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 针对核心病机,路志正临证擅长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补血汤、防己黄芪汤等加减治疗。健脾分益气和养阴两方面,脾气虚为主者重用生黄芪、炒山药、茯苓、炒苍术、炒白术;脾虚有湿、脾胃不和、胃脘胀满者,可酌情加姜半夏、陈皮、茯苓等以健脾祛湿化痰;阴虚者可选用太子参、石斛等益气养阴药;养血通络者常用四物汤去生地黄、加丹参、鸡血藤、赤芍、白芍等治之。

3.1.2 肺主皮毛,配合宣肃肺气,化痰通络 五行中肺属金,脾属土,二者为母子关系。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之宣发肃降功能正常,水液运行常道,湿浊不可内生,有助于脾胃水谷津微物质的运行。且《黄帝内经》认为“肺主皮毛”,肌肤的润泽与肺卫的运行密切相关。皮痹诊治中若伴咽中有痰或咳嗽咳痰时,路志正常酌加炒杏仁、前胡、炙百部、旋覆花、炙枇杷叶等以宣肃肺胃;痰郁化热临床表现为四肢硬肿、皮肤颜色发亮、舌苔黄腻者,可加黄芩、茵陈、鲜竹沥等清热利湿、化痰通络。

3.1.3 肝肾同源,主筋束骨,配合养血补肾通络 肝藏血,主筋束骨;肾主骨生髓,化生精血,精血充足则可滋养肌肤。因此硬皮病后期可佐以滋补肝肾之品,如当归、白芍、鸡血藤、肉苁蓉、川怀牛膝等。

3.2 皮痹久病入络,擅用辛润通络之品

路志正擅长运用叶天士“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的学术思想治疗局限性硬皮病,临证主张使用辛润通络之品。认为通络之法诸多,可分为疏风通络法、辛润养血通络法、虫蚁搜剔法。认为风药质润,一方面可疏风通络,另一方面风药可开玄府,起泄越卫气、祛风湿以止痒的作用,常用药物有蝉蜕、防风、僵蚕、羌活、秦艽等。此外,常师叶天士治疗络病之辛润通络法,选用桃仁、当归、莪术、赤芍、旋覆花、元胡、香附等药物治之。认为诊治风湿病需用藤枝类药物疏通经脉气血,故忍冬藤、络石藤、鸡血藤、桑枝、桂枝等药物也为其喜用之品。且皮痹为病病程较长,以硬肿为主要表现,“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借虫蚁搜剔以攻邪结”,故对于肌肤硬肿、肌肤颜色发暗者,路志正擅用地龙、蜂房、炮山甲等虫类药物化痰软坚、搜风剔络,辛润相合便可做到疏而不燥、润而不滋,故皮肤润泽,硬肿得以软化。

4 典型病案

杨某,女,13岁,2011年8月4日初诊:患者主诉右上臂皮损伴局部硬化2年余。患者2009年6月发现右上臂条状皮损,局部发暗发硬,右大拇趾有2块青紫色斑块,右足背外侧皮肤条状萎缩,2010年5月19日于协和医院就诊,检查化验ANA:1∶320,ESR:25 mm/h,RF:95.70 IU/mL,ASO:692 IU/mL,ALP:125 U/L,诊断为“硬皮病”,使用环磷酰胺、强的松治疗,现发展至全身皮损,刻下症见右上臂外侧硬化皮损,右手背外侧及左侧前臂条状硬化皮损,右侧腹部外侧块状皮损,局部发黄发硬发亮,肩部、腕部、后背及臀部亦有小块皮损,局部皮肤发硬有瘀斑,偶尔瘙痒无疼痛,双手活动受限,双下肢下蹲站起后发紧,纳眠可,偶有胸闷,二便调,偶有脐周痛,舌红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皮痹,治宜益气健脾养血,疏风通络。方药:生黄芪15 g,炒苍术12 g,炒白术12 g,当归12 g,川芎9 g,赤芍12 g,桂枝10 g,炒桑枝30 g,地龙12 g,炮山甲10 g,皂角刺8 g,地肤子12 g,防风10 g,汉防己12 g,晚蚕砂(包)15 g,土茯苓20 g,炒白芥子12 g,鸡血藤15 g,生姜1片,14剂水煎服。

2011年9月22日二诊:服上药全身皮损好转,以右小臂改善明显,现症见双上臂皮损,后背、右髋部、右下肢及右足面皮损局部发硬发亮,时有瘙痒,纳眠可,二便调,现下蹲站立后好转,脐周痛消失,舌红苔薄白,脉沉。既见小效,原方加太子参12 g以续进。

2012年1月12日三诊:患者服上方56剂效可,局部皮肤未见明显发展扩大,局部结节有变软趋向,左前臂好转明显,活动仍受限,现强的松1.125 mg Qod,纳可,二便调,眠可,舌体瘦,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数。辅助检查抗核抗体1∶320(阳性,均质型),余抗双链DNA,抗ssa、sm小体均阴性,ALP:186u/L,ASO:894IU/L,RF:78.7IU/mL,尿RT ERY(+),血Rt PLT:335×1012/L,血沉:8 mm/1 h(2012年1月3日)。病势稳定,上方去当归、太子参,加丹参15 g,秦艽12 g,赤芍改赤芍、白芍各12 g,炮山甲改10 g,14剂水煎服。

2012年3月15日四诊:局限性硬皮病史3年,服用路志正中药7个月病变未进展,局部硬皮有所软化,主要分布四肢、腰、右肩等部位。近日出现双手中指关节疼痛,右上臂病灶出现色素脱失、乏力、眠可、二便调。去年9月月经初潮,周期正常,血块略多,白带多,色白有气味。现服用激素由2片改为1/4片,舌体瘦,舌尖红有齿痕、质暗,苔薄黄微腻,脉沉弦滑,治当益气和血、健脾止带、疏风祛湿。处方:太子参12 g,生黄芪15 g,炒苍术15 g,炒白术12 g,炒山药15 g,炒杏仁9 g,炒薏苡仁30 g,炒桑枝20 g,威灵仙15 g,秦艽12 g,炮山甲10 g,地龙12 g,土茯苓30 g,椿皮12 g,鸡冠花12 g,当归12 g,白芍15 g,醋香附10 g,生龙牡各30 g,14剂水煎服。

2012年5月17日五诊:2012年4月18日逐渐撤停激素,病程3年,服用路志正中药9个月病变有明显改善,右上臂左前臂硬皮较前稍软,右腰股病变皮肤色变浅,仍偶有手指关节痛,遇凉加重,饮食二便可,鼻干偶有鼻血,月经色正量中,白带减少,舌体瘦小,质嫩红,苔薄白,脉细滑数少力,治当益气阴、凉血清热。处方:南沙参15 g,玉竹12 g,玄参12 g,生地黄15 g,生石膏(先)30 g, 淡竹叶12 g,牡丹皮12 g,桂枝8 g,赤芍12 g,白芍12 g,炒槐花12 g,防风12 g,伸筋草15 g,蒲公英15 g,芦根20 g,14剂水煎服。代茶饮:荷叶15 g,赤小豆20 g,连翘12 g,地肤子12 g,炒杏仁9 g,炒薏苡仁30 g,白茅根30 g,7剂。

按:此例患者因年幼气血不充,感受风湿之邪致病。初诊时患者临床表现为全身多发硬斑及皮肤增厚,局部皮肤发黄发硬发亮,病情较重。路志正首诊以益气健脾养血、疏风通络为法,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补血汤、防己黄芪汤等化裁。方中以生黄芪、炒苍术、炒白术健脾益气是为君药,其中生黄芪健脾补肺益气,疏布卫气于体表,合以苍白术对药刚柔互济、健脾益气而不燥,特别是路志正认为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运用其主死肌的作用可较好地改善硬皮病局部皮肤的硬肿或硬斑;臣以当归、赤芍、川芎、鸡血藤养血通络,鸡血藤为其擅用之品,养血以通络,活血而不燥;佐以桂枝、桑枝对药以疏风通络,桂枝配伍赤芍可调和营卫气血;久病局部肌肤硬化为痰瘀互结,故加地龙、炮山甲等虫类药物搜风剔络;皂角刺、白芥子化顽痰死血而通络;防风、汉防己、地肤子、晚蚕砂、土茯苓以祛风胜湿止痒;使用生姜1片调和脾胃。辨治得当,患者初诊即见疗效,局部皮损改善明显。二诊效不更方加用太子参健脾益气,患者坚持服用56剂之后硬斑未见明显发展扩大,局部结节有变软趋向,左前臂好转明显,激素亦逐渐减量。三诊方减太子参,以丹参加强养血通络之力,赤芍、白芍同用养血柔筋、化瘀通络、滋养肌肤。四诊之后患者皮肤逐渐软化,足见慢性病重在辨证准确,守方治疗。四诊时考虑到患者月经血块稍多,白带多有气味,治疗以益气和血、健脾止带、疏风祛湿为主。方中以太子参、生黄芪、炒苍术、炒白术、炒山药健脾益气,气阴兼顾治之,其中山药为其喜用健脾益气养阴之品;考虑患者皮肤色素脱失,加之白带较多,为肺气不能宣发布津、脾虚而湿浊下注之证,故选用炒杏仁、炒薏苡仁对药治疗以宣肺、健脾祛湿;酌加威灵仙宣通经络气血且祛痰湿;醋香附解郁疏肝,椿皮、鸡冠花调经止带,生龙牡收摄固带。五诊时患者激素逐渐撤停,服用路志正中药9个月病变有明显改善。可见其诊治时善于抓主症,总不离健脾养血通络之法,并根据兼杂症而随证加减,促进病情整体向愈。五诊时患者出现鼻干鼻血表现,调整治疗思路为益气阴、凉血清热。考虑患者气血亏虚逐渐好转,阴液仍有不足,方出现阴虚血热之表现,故以南沙参、玉竹益气养阴润肺,玄参、生地黄、生石膏、淡竹叶、牡丹皮、槐花清热凉血化瘀;桂枝、赤白芍调和营卫气血,加防风、伸筋草疏风柔筋通络。经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顽固性皮肤硬斑逐渐变软,皮肤颜色变淡,取得较好的长远疗效。

总之,路志正治疗局限性硬皮病尤其重视以脾胃为中心,以健脾益气、养血通络为大法,配合辛润通络,并时刻运用中医整体恒动观,兼顾肝肺肾三脏。此外,对于疑难病证讲求杂合以治,根据病情需要配合代茶饮或外治等法,取得满意疗效。

猜你喜欢
硬皮病通络益气
我国硬皮病患者肺部已发生病变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硬皮病该如何治疗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药物诱导硬皮病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
冬季手发紫,谨防硬皮病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