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荫奇治疗系统性硬化经验❋

2021-03-28 21:44王宏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莪术通络硬化

王宏莉, 赵 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北京 100102)

系统性硬化也称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皮肤病变范围分为局灶性硬皮、弥漫性硬皮和无皮肤硬化的硬皮病,病理类型为小血管的非炎症性闭塞性病变,皮肤和其他器官的胶原沉积(纤维化)。皮肤表现为皮肤增厚、肿胀、毛细血管扩张、指端溃疡、坏疽,累及脏腑者可出现胃肠道、呼吸道、心血管、肾脏及肌肉骨骼关节等多系统表现。临床常可见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ies,ANA)、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抗体(Anti topoisomerase antibody ScL-70, 抗SCL-70)、抗RNA合成酶抗体阳性[1]。此病发病率低,属临床罕见病。导师胡荫奇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余载,擅长治疗风湿免疫病。治疗系统性硬化患者众多,疗效较佳,可以缓解症状,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以下对其经验进行总结。

1 “皮痹”病因病机

系统性硬化属于中医学“皮痹”范畴。皮痹之名始见于《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在于皮则寒。”《诸病源候论·风痹候》云:“秋遇痹者为皮痹,则皮肤无所知”[2],《备急千金要方》曰:“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3],《圣济总录》有:“此秋遇此者为皮痹。盖肺主皮毛,于五行为金,于四时为秋,当秋之时感于三气则为皮痹”[4],严用和[5]《济生方》也曰:“皮痹之为病,应乎肺,其状皮肤无所知觉,气奔喘满”。故认为本病与秋季感受寒邪关系密切,且影响肺脏。当代中医宋欣伟[6]认为,阳虚寒盛是硬皮病发病的基本病机,痰瘀是硬皮病迁延不愈之因。

《黄帝内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胡荫奇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此病病因病机为机体正气亏虚,致外感六淫病邪乘虚而入,侵袭肌表,留滞不去,致皮肤疼痛肿胀;痹久经络不通,影响津液运行,致瘀血内生,津液停聚成痰,痰瘀互结致皮肤硬化、纤维化;久病者耗气伤血引起肺脾肾三脏亏虚;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肺失所养可见干咳,动辄喘息、皮肤硬化或者萎缩、毛发脱落;脾主肌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化源失养可见消化道推动乏力、胃食管反流、进食吞咽噎膈感、肢体消瘦;肾为先天之本精气之源,肾失所养可见牙齿脱落、乏力和水肿。

2 “皮痹”辨证论治

2.1 早期(水肿期)

其病机为肺卫不固,腠理空虚,风寒湿火六淫外邪乘虚袭入,留滞经络,致经络痹阻不通而为病,其病位在表在皮。

2.2 中期(硬化期)

外邪停滞经络或邪伏膜原,停滞在半表半里之间,或病邪入里,留而不去,气血津液疏布失常,加之久病,炼津生痰,运化无力,血行滞涩,久而化瘀;痰瘀互结,痹阻于皮肤脉络甚至脏腑而发病,其病位在半表半里之间乃至入里。

2.3 后期(萎缩期)

久病致肺脾肾三脏亏虚,气血不足,真阳虚衰,肌肤失养。病位在气血,在脏腑,在一身之根本。

2.4 治法

胡荫奇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水肿期病邪初起有风热之象者,可用薄荷、连翘、栀子、黄柏、重楼、拳参之品疏风清热解毒;有风寒表现者可用羌活、独活、麻黄、桂枝、细辛祛风散寒。硬化期则主张扶正祛邪,以化痰祛瘀通络为原则。萎缩期有脏腑虚衰者以补益气血、健脾以益肾为主。另外,历代医家多认为阳虚寒凝为此病基本病机,治疗中多应用温阳散寒等辛温燥烈之品,且病程缠绵,久而病邪内郁易化热化燥,故注重后期治疗中加用养阴清热之品,既除病邪又可中和温燥药物之峻烈药性,防治耗伤阴液。

3 “皮痹”分三期分治

3.1 风寒湿痹证(常见于水肿期)

证候特点:皮肤为斑片状或大片变硬,四肢末端变白或青紫,遇寒加重,肤色晦暗,可伴有关节疼痛,肤表少汗,毛发脱落,畏寒怕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涩。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具体方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甘草、秦艽、川芎、蔓荆子,雷诺现象明显者加桂枝、细辛、当归、莪术、刘寄奴等散寒活血之品。

3.2 风湿热痹阻证(常见水肿期)

证候特点:起病急,肢端甚则周身皮肤肿胀发硬,肤色发红,肢体末端发红,遇寒可变青紫,汗出较多不畏寒,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治法:祛风清热,除湿通络。方药:宣痹汤合二妙散加减,具体方药:防己、杏仁、滑石、连翘、栀子、薏苡仁、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苍术、黄柏等。

3.3 痰瘀痹阻证(常见硬化期)

证候特点:皮肤变厚变硬,失去弹性,肤色黯淡,触觉减退,四肢困重,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甚至指端溃疡。舌质暗或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涩。治法:化痰祛瘀通络。方药:二陈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胡荫奇认为,治痰若症见胃胀、纳呆,身体消瘦乏力、便溏,其病机为脾虚痰浊,水饮停积于肌表、胃肠者,可用法半夏、陈皮、桔梗、茯苓、泽泻、葶苈子等健脾化痰去饮;若病程稍长,皮肤暗红发硬,时有怕冷或畏热,无需明显体温升高,胸闷痞满、乏力纳差者,病机为邪伏膜原,停于半表半里之间,可取达原饮之意,用槟榔、草果、厚朴开达膜原,清化痰饮,辟秽化浊;若为顽痰久而不散见皮肤肿块、条索、斑片状硬化,皮肤增生或萎缩,肌肤麻木,可用白芥子、胆南星、山慈菇,寒热并用去其药性而取其化顽痰之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胆南星、山慈菇均有一定毒性,临床使用需遵《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量。治瘀可酌加牡丹皮、丹参、赤芍、川芎、莪术、三七粉等凉血活血化瘀之品,并配伍丝瓜络、皂角刺、穿山龙加强活血通络之力,还可伍以鳖甲、穿山甲、山慈菇清热软坚散结。

经济增长下产业结构的调整通常用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来度量,借鉴徐德云等(2008)提出的产业结构升级代理指标,为消除变量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将各个变量取对数后得到公式如下。ISU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Xi表示第i产业产值。具体计算方法如下:结合公式(8)、(9)、(10),得出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升级C5的时间序列模型如下:

3.4 气血不足、脏腑亏虚证(常见萎缩期)

证候特点:皮肤硬化变薄,唇薄,面具脸,面部僵硬,皱纹及表情丧失,毛发干枯或脱落,面色少华,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或沉缓无力。治法:益气补血,滋补肝肾,活血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生地黄、白芍、杜仲、牛膝、茯苓、甘草、党参等。伴肾阳虚寒者用熟地黄、肉桂、白芥子、附子、鹿角胶等取阳和汤之意;伴脾虚明显者加归脾汤加减;伴肺阴亏耗者加天花粉、石斛、生地黄、玄参等清热养阴之品;若久病有热象加重楼、知母、生地黄、连翘等。

4 治疗“皮痹”经典药对

4.1 鳖甲与穿山甲或莪术

鳖甲味甘、咸、性寒,归肝、肾经,功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穿山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肾经,功能活血消癥,通经,两药均为动物之坚甲,味咸可软坚散结。鳖甲入阴分,长于治疗邪热入于厥阴,血闭邪结者;穿山甲善走窜,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两药配伍可除癥瘕痞块。实验研究显示,鳖甲在抑制结缔组织增生、抗肝和肺纤维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抗肿瘤方面疗效可靠[7];穿山甲的活血通络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抗炎作用有关[8],两药配伍对系统性硬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因穿山甲属珍稀野生动物,且药材价格昂贵,为保护动物、减少患者医疗负担,胡荫奇认为亦可使用莪术取得近似效果。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功能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主治癥瘕积聚、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等。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莪术具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抗血栓、抗炎镇痛、保肝、抗纤维组织增生、抑制角质形成等作用[9,10],配伍鳖甲可起到较好的软坚散结、抗炎、抑制纤维增生效果。

4.2 白芥子与胆南星

胆南星性苦、微辛、凉,归肝胆经,功能清热化痰,息风定惊。《本经逢原》言:“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11],为治疗经络中风痰之要药。白芥子性辛、温,归肺胃经,功能温肺化痰,理气散结。《本草纲目》言其“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12]。《神农本草经疏》谓之“能搜剔内外痰结”[13],故本品能祛筋络之痰,又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可用于痰阻经络关节之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胡荫奇认为半夏陈皮等化痰之品多走胃肠,化痰力弱,经络之痰恐力不能及。而白芥子胆南星配伍温凉并用,可祛其温凉之性而取其辛苦之味,用其善治经络中风痰、寒痰,更能清皮里膜外之痰,以彰其效。

4.3 重楼与山慈菇

重楼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又名蚤休,味苦微寒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的功效。山慈菇为杜鹃兰或独蒜兰的假鳞茎,味甘、微辛、性寒有小毒,功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两者临床功效、主治范围类似,均可用来治疗痈疮、咽喉痹痛、虫蛇咬伤等。且皆有小毒,用量以3~9 g为宜。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常用两药治疗风湿类疾病辨证属风湿热痹者,症见皮肤关节或红肿或疼痛,伴有热象或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炎症指标升高者。重楼有效成分为甾体皂苷,包括薯蓣皂苷和偏诺皂苷,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免疫调节、镇痛作用,并通过抗纤维化、抑制细胞增殖,减少炎症介质等机理,对肝、肾、心、胃肠道等多器官具有保护作用[14,15]。山慈菇含有秋水仙碱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止痛、抗肺纤维化及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的作用[16,17],两者合用能更好发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减少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增殖及纤维化形成。

4.4 黄芪与玄参

黄芪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为黄芪多糖、黄芪皂苷及黄芪黄酮,对免疫系统具有调控作用,能够增加干细胞数量并促进其转化为免疫细胞,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纠正细胞因子的免疫失衡状态,发挥抗炎及抗纤维化作用。此外还具有抗病毒、抑菌、抗肿瘤、抗氧化作用[18,19]。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其性咸寒,可软坚散结,如《医学心悟》所载消瘰丸。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具有保肝、抗血栓、抗氧化、降尿酸、抗菌及增强免疫活性、抗炎镇痛等作用[20]。胡荫奇在疾病后期机体正气亏虚时常用此药对滋阴扶正,并发挥其抗氧化、调节免疫活性及抗纤维化形成作用。

5 典型病案

患者张某某,男,60岁,主因“周身皮肤肿胀疼痛变硬3月余”于2017年2月13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皮肤肿胀瘙痒,继之疼痛变硬,间断口服抗过敏药未见好转,逐渐出现躯干及四肢大面积皮肤肿胀变硬,色紫暗,搔抓疼痛明显。经查皮肤病理诊断为“硬皮病”,给予甲氨蝶呤片10 mg 口服,每周1次控制病情,甲泼尼龙片48 mg,每日1次,减轻免疫反应及抑酸护胃,防治骨质疏松。此后症状明显缓解,查CRP逐渐正常。甲泼尼龙片减量至20 mg,每日1次,时觉颈部、胸部、腹部、背部、四肢皮肤发硬、紧绷感较前明显,周身出汗较多,皮肤搔抓疼痛,无瘙痒及破溃,二便可,夜寐安。查体示颈部及左前臂、胁肋处皮肤按之硬,色稍紫红,未见皮肤肿胀及雷诺现象,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辅助检查示颈部皮肤活检发现表皮轻度角化,鳞状上皮变薄,表皮下大量胶原纤维增生,皮肤附属器减少,血管周围急慢性炎细胞浸润,符合硬皮病。胸部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示继发性肺动脉高压(轻度)。全血细胞检查示白细胞 10.5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0.6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7.44×109/L。肝肾功未见异常,CRP 10.53 mg/L,血沉20 mm/h。RF、ANCA谱、ANA谱均阴性。中医诊断皮痹,辨证属湿热瘀阻证,西医诊断弥漫性皮肤型硬化症。

2017年2月20日二诊:自诉皮肤发硬改善,仅颈前及左前臂、胁肋处皮肤片状发硬,皮色暗红,双肘、双膝关节处有紧束感,进食可,困重乏力减轻,汗出减少,微恶风寒,二便可,夜寐安。查体颈前部及左前臂、胁肋处皮肤发硬,色暗红,舌暗红苔白腻边齿痕,脉细。检验示全血细胞分析白细胞 12.4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2.2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9×109/L,CRP 6.91 mg/L。胡荫奇认为病情好转,目前痰瘀重、湿热轻,治以化痰散瘀兼清热利湿为主,上方去茵陈、车前子,加莪术10 g、重楼9 g、黄芪15 g、川芎10 g,继服14剂。

2017年3月6日三诊:患者颈前部皮肤暗红发硬较前减轻,左上肢前臂、胁肋皮肤无红硬,双肘双膝关节处紧束感减轻,自觉乏力、汗出减少,微恶风寒,纳可,二便可,夜寐安。查体颈前部少量硬斑,色暗红,舌红苔黄稍腻,脉细弱。胡荫奇认为需加强化痰祛瘀之力,上方去苦参、山慈菇,加穿山甲6 g、玄参15 g、草果6 g、厚朴10 g,生黄芪改30 g。并给予甲泼尼龙片减量至18 mg 口服,每日1次,甲氨蝶呤继服。

2017年3月20日四诊:患者皮肤无发硬、发红、疼痛,肘膝关节处紧束感亦明显减轻,纳可,汗出不多,恶风寒,遇风寒或肢体下垂时下肢可见青紫斑纹,二便可,夜寐安。查体周身皮肤无硬斑,下肢下垂时可见网状青斑样改变,舌暗淡,苔白稍腻,脉细。胡荫奇认为此证兼有风寒湿,治以温经通络,上方减白芥子、胆南星、草果,加姜半夏9 g、陈皮10 g,细辛3 g、鬼箭羽10 g,嘱继服14剂。

2017年4月3日五诊:患者诉肘膝关节处紧束感减轻,伸展运动时躯体伸侧稍有紧束感,下肢下垂时网状青紫斑较前淡时有潮热,夜间汗出,纳可,二便可,夜寐安。查体下肢可见网状青紫斑较前淡,CRP 6.59 mg/L。查患者舌暗红,苔白稍腻,脉弦细,证属阴虚血瘀证,治以清热养阴通络,调整方药:鬼箭羽10 g,当归15 g,苦参10 g,胆南星10 g,土茯苓15 g,天花粉15 g,石斛15 g,玄参30 1g,莪术10 g,乌药10 g,川芎10 g,鳖甲30 g,穿山甲6 g,继服14剂。

2017年4月17日六诊:周身皮肤无发硬变色,关节及躯体活动时屈侧稍紧,进食可,微恶风寒,二便可,夜寐安。查体周身皮肤无发红发硬,下肢未见网状青斑样改变。查患者舌暗红,苔白稍腻,脉弦细,证属痰瘀痹阻证,治以化痰通络,上方去天花粉、石斛,加当归15 g、夏枯草和伸筋草各10 g、香附10 g、路路通10 g,服用30剂。

此后半年随访,甲泼尼龙片减至4 mg,每日1次。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1.26×109/L,CRP 1.46 mg/L。嘱患者坚持服药,甲泼尼龙片缓慢减量甚至维持。

按语:本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减药过程中出现症状反复及炎症指标升高,求助于中医药,其就诊时病程尚短。据其症状舌脉有湿热表现,胡荫奇遂予黄柏、土茯苓、苦参、车前子等清热利湿之品。白芥子、胆南星温凉并用,调和其寒热之性而取化经络中顽痰之用,鸡血藤、穿山龙、丝瓜络通络,山慈菇、鳖甲散结抗纤维化。二诊加黄芪益卫固表,莪术、川芎破血化瘀,可以改善血管的微循环障碍,发挥抗纤维组织增生作用。三诊取达原饮之意,用厚朴行气,草果除伏邪、开达膜原,去除半表半里之伏邪,白芥子清透皮里膜外之痰,加玄参以免过燥伤阴。四诊患者遇冷可见下肢网状青斑样改变,考虑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阳虚之象,加细辛温经散寒,鬼箭羽破血通经。五六诊考虑痰瘀痹阻经络日久,加之应用温阳散寒之品易化燥伤阴,出现寒热、虚实错杂之象。故酌加养阴清热之品,用天花粉、石斛、玄参、当归滋阴养血扶正,鳖甲、穿山甲软坚散结,发挥调节免疫、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功效。香附、路路通理气通络,使气行则血行则瘀滞自消。胡荫奇辨证精确,考虑周全,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糖皮质激素平稳减量,炎性指标好转,收获良效。

猜你喜欢
莪术通络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加工炮制过程对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的影响
广西莪术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血栓作用
三棱-莪术有效组分配伍液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连的影响
UFLC-Q-TOF-MS法分析蓬莪术有效成分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