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21-03-28 02:39徐晓娟
考试周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问题

徐晓娟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对这个世界展开认知的起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具有实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原因

一、 引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具有实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只有搞懂这些,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确保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视,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抑郁、叛逆等心理问题,学校应该透过学生种种叛逆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来发掘学生这些心理问题形成背后的原因,根据这些原因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教育的效率,保证心理教育的教学质量。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以下具体分析。

二、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学校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在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在于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学校在开展教育过程中缺乏行动上的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各种媒体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与报道,在显示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心理障碍,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缺陷及心理异常,这些数据都能充分体现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然而,许多学校和家庭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心理问题是内在的问题,无法在表面轻易看出来,许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学生的表现很正常,即使有个别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不会对其他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实际作用。有些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然而许多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所以几乎没有学生去进行心理咨询,导致心理咨询室的开设形同虚设。造成这些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以及陈旧的思维方式,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使得学生和教师都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只着眼于眼前的成绩,无法将眼光放在更加长远的未来,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学校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的原因。

(二)忽视对心理教育课程的研究使得教育缺乏依托

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在进行教学时也没有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教育时间也大多迁就主要教学科目,教学时间不固定,在教学完后也不注重对学生心理情况的检测。许多学校的心理教育教材具有随意性和无序性,教材编写者沿用教科书的编写思路,编写出来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无法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进行教学时,缺乏实效性和操作性,这就使得学习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有效的课程研究来作为教育的依托,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感觉到陌生,课堂教学氛围枯燥,学生对学习无法产生兴趣,也缺乏对知识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知识无法让学生充分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对于学生也就缺乏实际上的帮助。如果始终按照这种教学模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就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也在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学校在进行教材选择和教学开展时,都无法发挥创造性思维,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与创新,因此,学校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上,要做到真正的开放与创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安排,课程设计做到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教育课程的真正有效实施。

(三)师资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保证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第三个主要问题为,师资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保证。目前各个小学的心理教育大多由学校的思政教师或者班主任来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几乎没有,同时,每年分配给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名额也十分有限,使得学校教师无法通过培训来获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也就无法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在学校有教师取得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证以及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的情况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流于形式。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缺乏的同时,还面临着严重的教師心理健康问题,这就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缺乏科学保证。有研究报告显示,在全国教师范围内,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教师时常处于较强的情绪波动中,同时还有小部分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师自身存在的这些负面消极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教师在上课期间会对学生发脾气,更有甚者会对学生进行体罚,这些事情的发生都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因此,要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要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确保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状态,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保证。

三、 有效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措施

(一)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要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和教师首先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积极向上的身心状态,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自身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打好基础。因此,教师的主要教育目标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教会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压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学校要树立心育和德育的教育观念,在开展教育教学时,具有全体意识和全面意识,着眼于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而不是只关注到那些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极少数个别同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做到以生为本,从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依靠方法和技术,而应该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思维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同时教师也要时刻注重对自身素养的提升,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确保所学的各种心理教育知识能够给学生更多人文上的关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问题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我是小学生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