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杭州农业科技人才体系构建思路的探讨

2021-03-29 06:12江山汪勤芳周铁锋吕晓菡王晓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乡贤杭州

江山,汪勤芳,周铁锋,吕晓菡,王晓军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4)

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战略,也是未来杭州农业农村发展的总抓手[1]。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不仅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备受学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短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破解的关键问题,其中人才资源匮乏是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018年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文件均强调了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2]。同时,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十三五”以来,杭州农业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由于各种因素制约,目前杭州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较为薄弱,距离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要求差距较远。因此,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区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才能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杭州全域乡村振兴。

1 杭州乡村科技人才队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19年末杭州市的常住人口为1 036万人,较2015年的901.8万人增加134.2万,城镇化率达78.5%。而同时期杭州部分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如淳安县23个乡镇有19个乡镇同期常住人口下降。同时,伴随农村空心化和劳动力老龄化矛盾不断加剧,大学毕业返乡就业、创业人数较少,农村地区企事业单位引进科技人才存在较大困难,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短缺,特别是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对于杭州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造成极大制约。

1.1 乡村现有从业人员难以支撑乡村振兴需求

随着杭州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速度加快,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青年人才缺乏,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对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制约。杭州市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底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67.7万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仅为2.5万人,年龄在36~54岁的27.7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37.5万人,35岁以下人员占比仅为3.69%,而55岁以上占比达55.39%。2018年杭州市农村工作办公室对全市584家农业龙头企业调查显示,负责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3,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2,生产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3.9%。此外,农村科技人员存在总量不足、知识单一、结构老化等问题,对杭州市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造成了一定困难[3-4]。同时,大部分农村科技人才集中于县级涉农企事业单位,乡镇一线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必要智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较弱、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集约化程度难以提升以及农业科研成果推广较为困难等问题[5]。

1.2 科技人才从农村逆向外流的现象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近年来,杭州市采取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派驻科技特派员等诸多措施加大科技人才向乡村正向流入,倡导和激励年轻干部、科技人才到乡村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同时,浙江省连续多年开展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每年招收近百名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医学等农学类全日制普通高校定向培养生,就读期间学费由财政承担,定向培养生毕业后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6]。这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对提升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水平,充实科技人才队伍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上述措施也存在一定的政策局限性,缺乏带动农村产业长足发展的长效机制[7]。同时,大部分农村科技人才短缺与人才流失的现状短时间内较难改变,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稳定和低效状态。例如,部分大学生干部等“三支一扶”人员部分缺乏长期扎根农村的动力与干事创业的持久热情;浙江省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长期从事乡村农技推广工作的较少,服务期满后调离基层农技岗位或者借用、调动至乡镇从事行政工作较多,难以快速充实乡村一线农技推广队伍。此外,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回乡创业、就业较少,乡镇干部中存在部分“走读”干部,“新生代”农民工中愿意回到农村比例也较低,整个农村人才流动呈现单向外流、鲜有回流的状况,极不对等的科技人才流动状态将对农村转型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1.3 乡村科技人才开发与培训方式和力度有待改善

近年来,杭州不断提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不断提升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本土乡村科技人才数量与专业水平,采用系列措施快速促进乡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和培训[8]。长期以来,部分农业从业人员科学意识淡薄,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可持续创新能力,杭州乡村科技人才培育等领域存在较多提升空间。例如,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针对120个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调查显示,76.62%的受访者希望在科技下乡服务时有“有针对性的小规模下乡服务”,仅有16.88%的受访者选择现在普遍采用的大型的综合性科技下乡摆摊式服务;在选择“科技培训模式”时,有53.25%的受访者选择“小班化的体验式培训(最好有实际操作等)”,28.57%的受访者选择“在生产中碰到问题时能协助安排到一些科研单位(企业)针对性的学习”,现在普遍采取的大规模授课式培训“最好请有名的专家教授”仅有16.88%的受访者选择。现有大量培训课程主要以理论培训为主,缺乏实用性农业技术的培训,无法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对象的学习热情,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养与专业技能。因此,乡村科技人才开发与培训,在实践中应当充分整合在杭涉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院以及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科研资源,建设多元化、稳定性好、教学软硬实力强的乡村科技人才培育机制体系;同时,推广“互联网+农民培训”,通过网络视频、移动学习、现场直播等方式,创新多层次、多形式乡村科技人才培训模式,应用“互联网+”技术,培育更多乡村科技人才。

2 构建杭州乡村科技人才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尽管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直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也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无论在外来人才的引入,还是本土人才培育等方面都存在一定政策局限性,影响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内涵发展。在构建乡村科技人才队伍体系上必须突破传统人才的理念,加强创新、注重实效,以非常规的体制机制创新将各类人才吸引到乡村,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理念和思维来构建乡村振兴科技人才体系,全面推进杭州乡村振兴继续走在前列。

2.1 重视科技引领发展作用,督促各项科技人才政策在农村落地

目前,杭州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对促进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科技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大优势特色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力度,全力推进数字农业、“互联网+”农业建设,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全面落实《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新政的若干意见》(市委〔2016〕14号)、《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活力之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2016〕16号),以及《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杭政办函〔2017〕63号)等文件精神,在人员经费、激励体制、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给予全面的保障,逐步放开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科技创新主体的政策束缚,积极推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进程,不断探索、开阔思路,丰富手段、创新方式,把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真正体现在农业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9]。

2.2 创新科技人才服务模式,加强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杭州市人才强市战略要求,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导向,创新农业科技人才服务模式,不断为农业科技发展夯实人才支撑,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10]。一是以重大工程、重大平台等为载体,引进培育农业领域高水平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强现代农业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星创天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联盟、农业科技园区,同时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鼓励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市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杭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推进科技要素向生产一线集聚,推动农业应用研究水平跨越发展。二是注重乡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利于乡土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和培养计划。积极引导农业职业经理人、家庭农场主和种养大户等“新农人”运用互联网工具、学习互联网思维。同时,着力培育“农创客”,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田秀才”、“土专家”,培育科技型农业科技企业家和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2.3 推进人才柔性下乡,促进高素质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

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高素质、高层次科技人才向杭州乡村柔性流动,支持和鼓励优秀的科技人才为杭州农业农村贡献力量[11]。一是大力推进人才柔性下乡,在不改变高素质农林科技人才的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咨询、退休特聘等多种形式,灵活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杭州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鼓励涉农高等学校教师以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鼓励各类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推动农业科技与现实生产力对接。三是加大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力度,重点围绕科技特派员服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现实需要,出台鼓励利益联结的相关政策,持续激励各级科技特派员为农村科技推广以及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支撑[12]。四是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同时,根据农业、林业专业硕士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依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建立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吸引农业硕士、林业硕士等涉农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基层进行专业实践。这对于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加快农民全面发展,助力农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4 激发乡贤浓厚乡愁,凝聚多方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乡贤作为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对曾经生活或者工作过的乡村普遍具有厚重的乡土情怀,能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驱动力。可以通过“建立乡贤工作站或工作室”等途径,柔性汇聚当地或曾在当地工作生活过的人才。鼓励乡贤们反哺家乡,用乡贤的学识和经验专长教导乡邻,用乡贤的创业经验与桑梓情怀反哺家乡的乡村振兴。同时,破解乡贤回归乡村后,面临如何获取村民资格、宅基地分配及居住保障等现实问题。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着重解决乡贤回归后的医疗保障、住房养老等具体问题,努力让新乡贤“回得去”且“留得住”。此外,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鼓励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具体产业、文化项目,通过具体项目设计、实施、运行,进一步培育各类乡村科技人才[13]。

2.5 创新帮扶举措,吸引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

农村籍大学生具有“知农爱农”的特质和“惠农兴农”的潜力,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具有勤恳务实的良好品质,是支撑农村社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大学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空间持续萎缩。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是解决自身就业困难和农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措施,曾经很多“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间房”的农村籍大学生呈现出强烈的返乡就业、创业愿景。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重要机遇。进一步发挥农村籍大学生人力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其“惠农兴农”潜力,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高等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社会营造良好创业环境,鼓励、支持、吸纳一批来自农村又有志于扎根农村、促进乡村振兴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一是扩大涉农高校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招生规模与层次,进一步招收农业、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定向生,同时将定向生招收学科专业扩大至整个农学门类及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一级学科,在读期间给予学费减免或学费代偿,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毕业后返回生源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事业编制),进一步提高定向生生源质量与吸引力;二是鼓励优秀大学生留杭开展涉农产业创业创新,对其给予创业经费资助,对在农业企业工作的直接给予就业补贴。

3 小结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要振兴,人才要先行。乡村科技人才由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要找到适合的路径,建立“干事创业”的长效机制,改变人才单向流动的现状。立足杭州农业农村工作实际,从督促各项科技人才政策在农村落地、引导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乡村柔性流动、凝聚新时代乡贤等多方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吸引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加强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杭州农业科技人才体系,进一步充实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力量。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乡贤杭州
杭州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