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提升初探

2021-03-29 22:51
江苏林业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旅游区群落树种

严 俊

(南京市林业站,江苏 南京 210000)

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森林景观是发展旅游业所必需的物质基础[1]。在景区中,具有景观价值的风景林或与名胜古迹融为一体,或通过陪衬、背景作用使风景增辉,或和独特的地貌特征相结合直接构成景观资源 。森林景观对景区旅游资源的丰度有着直接影响,并决定了景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旅游景区而言,发育良好的森林植被和景观质量较高的林相是景区得以长远、协调、稳定发展的必要基础[2]。

林相是森林的外部表现,不同林地的林相有着较大的差别,为了达到美观、经济、适用的目的,人们通过林相改造来调整林地的林木形态和种类。林相改造对于景区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改变现有的单一或有缺陷的林相,形成树种多样、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群落稳定性高、生态功能强的林分[3]。林相改造一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可以解决森林树种组成单一、外观参差不齐、季相不明显、景观缺乏特色等问题;另一方面具有生态学价值,有助于形成物种多样、群落稳定、生态功能强大、生态效益显著的林地[4-5]。

南京有俗谚“春牛首,秋栖霞”,每到春和景明时节,去牛首山踏青、寻访山林野趣成为南京市民的一种习俗。把牛首山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后,更需要同步做好林相改造工作,使林相的水准与景区的档次相匹配。实施林相改造将使牛首山的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森林景观得到全面提升,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牛首山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实现从春看牛首到四季看牛首的转变。与此同时,通过森林景观的全面提升和森林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有助于促进牛首山佛教文化与森林生态的深度融合,实现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差异化发展和综合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从而成为一处集观赏、体验、康养、教育、文化、宗教、审美为一体的旅游活动空间。

1 牛首山森林资源概况

1.1 林地资源情况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林地面积为867.7 hm2,,其中有林地面积815.4 hm2;活立木总蓄积425 226.75 m3;森林覆盖率59.31%,有林地包括乔木林、经济林及竹林,其中乔木林总面积 717.1 hm2。乔木林中的天然林面积137.2 hm2,人工林面积 579.9 hm2。按照结构类型划分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其中针叶林面积 445.2 hm2,阔叶林面积193.0 hm2,针阔混交林面积78.9 hm2。

1.2 植物资源情况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共有维管植物 530 种,隶属于127科379属,其中野生植物有102科268属356种;栽培植物有25科111属74种。所有维管植物种,蕨类植物有13科14属15种,全部为野生种;裸子植物有7科12属17种,野生裸子植物有2科2属2种;被子植物107科353属498种,包括双子叶植物88科284属404种,单子叶植物19科69属94种。栽培植物占该区维管植物科、属、种总数的19.69%,29.29%,32.83%。此外,牛首山是南京重要的植物基因库,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如蕨、豆腐柴、乌饭树等。近年来在牛首山林场内的祖堂山北部山坡中部,发现了在当地处于濒危状态的南京椴片林,其森林群落保存较为完好,南京椴成年植株分布较为集中,被认为是目前南京最大的野生南京椴基因库。

1.3 主要植被群情况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现状植被类型多样,其中自然植被共有6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18 个群系,25 个群丛;人工植被有1个植被型,4个植被亚型,4个群系,4个群丛。旅游区现状植被类型主要以自然植被为主,人工植被类型较少,结构相对简单。各种群占据着不同的空间。

2 牛首山森林景观问题分析

2.1 生态功能不强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森林资源历史上长期遭到砍伐破坏,原生植被留存较少,现植被状况一般,主要为20世纪70—80年代栽植的马尾松林、杉木林和部分天然次生林。景区范围内以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为主,针阔混交林为辅,树种主要以马尾松、杉木、国外松、栎类、毛竹为主,其他树种有杨树、枫香树、苦楝、枫杨等,经济林主要以茶叶和桃、梨等果树为主。常绿针叶林以杉木、马尾松、国外松等为主,生长状态不好,部分林分功能退化,层次性差,景观效果差,林分质量总体不高。从现有植被结构和生长状况看,总体上生态功能一般,部分生态功能低下的林分影响了群落的稳定性和景观效果。

2.2 健康状况不良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乔木树种总体上健康不良,部分林相单一,植被覆盖度低,景观价值低,观赏性差,严重影响了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景观效果。在旅游区南部、东北部一些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诸多林分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健康状况不良的问题。

2.3 景观效果不佳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自生的杂木林结构混乱,各树种结构不合理,构树、葛藤、杂竹、小果蔷薇、野蔷薇等观赏性较差的先锋植物混杂滋生,导致森林景观的观赏度下降。与此同时,林相缺乏层次和季相变化,影响了牛首山森林景观的美学质量。常绿针叶林虽四季常青,但缺乏季相变化,无法呈现“色彩绚丽,景随季变”的景观。

2.4 森林游憩不足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且品味较高,佛教文化、郑和文化、南唐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具有显著的文化特色。牛首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备,且相互依衬,容易整合。但森林景观现状致使森林游憩功能不足,应通过林相改造,积极调整林相结构,提升森林景观质量,打造森林旅游产品,形成佛教文化与森林生态交相辉映的局面。

2.5 现状综合评价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森林群落主要由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组成,树种相对较少,群落稳定性较差,主要为杉木林、马尾松林和国外松林。森林群落多结构简单,生长状况一般,易遭受有害生物侵袭,生态效益不佳。草灌植物种类相对丰富,但整体景观单调,季相变化不够明显,不利于森林旅游活动的开展;部分乔木林、竹林郁闭度过高,影响其他林木的正常生长,不易形成复层群落结构。目前森林质量和景观结构不尽合理,应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制定林相改造的具体措施。

3 牛首山森林景观提升建议

3.1 改善生态景观

森林景观提升应以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以保护和恢复地带性植被为目标,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宗旨,在确保景区的生物量和生态功能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推动森林景观质量的有效提升。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逐步营造各种混交林,提高森林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保护和完善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旅游区的综合价值。应根据旅游区内的植被现状、主体功能和景观要求,形成总体种植布局,针对不同的斑块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改造措施。结合科学的改造技术,明确功能与景观改良的方向,有序安排规划范围内各斑块的景观提升。改造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立地条件、树种生态习性、景观审美需求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通过结构优化,使森林康养、森林科普等元素得到有效增补,为后续的旅游产品设计打下基础。在树种的选择上,根据不同小班的立地条件、林分类型和林种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景观树种,逐步形成树种多样、色彩丰富、群落稳定性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的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

3.2 拓展服务功能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森林景观提升建设应当以保护生态资源和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空间为方向,积极保护古银杏、南京椴等古树名木和珍稀树种资源,以及珍稀濒危昆虫中华虎凤蝶所依赖的生存环境,积极营造多种复层结构植物群落,保证多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有效保护自然风景、文化资源和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结构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功能深化,以及相应的生态休闲旅游开发[6]。尊重植被自然生长规律,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林相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实现森林景观服务功能的有效延伸。积极开发与森林游憩相关的休闲旅游产品,提供必要的服务,如林副产品采摘、标本采集等,使游客能够体验到森林旅游的乐趣。培育良好的游憩环境,在保护森林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提供多种休闲旅游服务,实现景区从单一佛教文化观览到森林游憩、森林康养等综合功能的转变。

3.3 优化景点结构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北、西、南3面的林相改造应当在现有的人工、半自然或其他退化植物群落的基础上,在不破坏现有环境条件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人为促进措施,借助自然力量,促进植被的进展演替,使这些退化植被类型尽快恢复为演替的森林群落,建立起结构完整、功能多样、生物多样性高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旅游区东、中部以及旅游区东入口等某些特殊地段,在不违反生态学原理的前提下,可以人为引入一些目标树种,构建一些既具有较强生态功能,同时又能满足人们观赏需求的近自然林分,逐步实现森林观感彩色化、森林体验多样化的效果。为了提高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综合景观价值,应当根据景观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原理,以林相改造和植被恢复为重点,根据不同地块的立地条件进行差异化的森林景观改造和多元化的功能分区布局。使之形成层次性强、美感度高、物种丰富、生态效益好的森林景观。

3.4 突出景观特色

重视突出以森林植物资源营造春牛首的特色景观,同时不断丰富其他季节景观。补植一些适生的观赏性春花植物,如樱花、杏花、桃花、檫木、深山含笑、广玉兰等,秋叶植物如枫香树、鸡爪槭、乌桕、红栎等,以提高景观的质量。总的来说,尤其在植物资源的利用上,应充分利用植物材料在生长发育中和季相变化中所呈现的景观,发挥植物个体和群体的自然美,创造富于变化的植物景观[7]。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南部保存的江苏省目前发现最大的南京椴次生林群落和零星分布以苦槠为主要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群落,是南京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之一,这些植物群落可以开发为新的景观节点,并冠以植物群落命名,以体现植物的自然美。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这些植物群落景点时,应作好植物保护工作,尽量把人为干扰降到最低程度。

3.5 重视色彩设计

色彩设计是景观林相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色彩搭配能营造出丰富多彩、怡人的景观。如在重要节点的景观林相提升中,上层远景植物选用常绿阔叶乔木,近景中层植物选用鸡爪槭、紫叶李等,红色和绿色形成强烈对比,使得红色更红,绿色更绿。色彩的距离感同样是一种视错觉,暖色、高明度色等有前进感;相反,冷色、低明度色等有后退感。林相调整中也可用色彩的距离感来加强景观的层次,背景常为绿色的针叶类或常绿阔叶树种,而前景可用樱花、海棠等具有暖色彩叶的树种,从而拉开景观层次。从色彩心理学方面着手,依循植物的形态特征、外观色彩等特性来营造出景观、功能、生态相协调统一的植物景观。

猜你喜欢
旅游区群落树种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树种的志向
我国西北某陆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
树种的志向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兔”与“免”
锡林郭勒草原主要植被群落变化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