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与广西疍家咸水歌保护与传承机制比较研究*

2021-03-30 13:31孙嘉昕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名录海南研究

孙嘉昕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疍民,又称疍家人,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港澳等沿海及内河地区,世代依水而居、以船为家,呈现出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态势。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调查中,疍民被归入汉族。咸水歌,“咸水”即是海水的意思,“咸水歌” 意指海上或海边的歌,也称疍家调、疍家渔歌、疍歌等,是疍家人在日常海上劳作中所唱的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用疍民方言演唱的咸水歌是疍家人生活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最具特征的文化标识,被喻为疍家《诗经》。咸水歌主要以人声歌唱为主,鲜见使用乐器。咸水歌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传递知识、凝聚乡情、教化说理、支撑礼仪等。随着时代发展和历史变迁,疍家人生存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离水上岸”,几乎所有的疍家人都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海上或水上疍家船艇,搬到陆地居住;二是“走向全球”,在全世界特别是东南亚,都生活着不少疍家人。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咸水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土壤、社会土壤和地理土壤都渐渐失去。特别是随着疍家老人数量的减少,咸水歌的传承保护正变得更为急迫。近年,各省市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了保护力度,出台各项措施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本文重点考察海南与广西在疍家咸水歌保护与传承机制方面的异同,以求对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一、海南疍家咸水歌保护与传承的特点

资料显示,海南疍家人主要分布在三亚、陵水等地,超过万人,三亚市河西区、陵水县南湾新村港是疍家人主要聚集地。目前,海南疍家人多已渔排养殖、岸上安家,过上了“两栖生活”。

(一)保护机制情况

海南省艺术馆设立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疍歌于2010年入选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并相应明确了保护单位,分别为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和陵水黎族自治县文化馆,从源头上为保护咸水歌明确了责任主体。2013年10月27日,海南首个以疍家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社会组织团体——三亚疍家文化协会成立,协会是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跨地区、跨部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为开发包括咸水歌在内的疍家文化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搭建了组织平台。2015年9月28日,包含咸水歌展区在内的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在三亚天涯区南边海新渔村开馆,标志着对咸水歌的传承保护有了新的固定场所。2017年,三亚市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薪火相传”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巡展走进校园活动,将咸水歌内容向广大青少年推介,拓展了咸水歌保护传承的渠道办法。此外,三亚市、陵水县也先后多次举办疍家文化节,在较大范围内引起了社会关注。

(二)研究转化情况

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等机构,将海南疍家文化研究列入重要规划课题,从学术层面有力地牵引推动了学界对疍家咸水歌的研究工作。三亚学院音乐学院郭建民教授等人发起成立了“海南疍家音乐文化研究所”,提出“与城市文化产业融为一体、 齐头并进、 共同发展”的思路,并分别在三亚和陵水建立了两个“海南疍家音乐传承传播研究工作坊”,走出了咸水歌研究深入化、常态化的新路子;特别是组织学生成立了海南疍家“水上民歌”演艺团,推动了咸水歌走进校园、走进青年。

(三)传承队伍情况

当前,海南疍家咸水歌传承队伍基本形成了以非遗传人为主角、以疍家老人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队伍局面。在非遗传人方面,省级非遗传人有梁云志、冯玉蓉等,三亚市有市级非遗传人陈水蓬、张发结、周学杰等,此外还有郭亚清、郭世荣、郑采石等人,非遗传人长期从事咸水歌推广工作,具有较强的音乐功底,在咸水歌保护传承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在疍家老人方面,这是海南疍家咸水歌传承的主体力量,他们大多年数已高,但对咸水歌比较熟悉,多在生活余力之外凭借参加商业活动演出、乡间邻里红白喜事演唱等途径获得微薄收入。在社会力量方面,这里既有各个院校的学生实习采风,也有文艺专家的调查研究,还有商业活动的推波助澜,还有咸水歌爱好者的自发行动等。从整体上看,随着疍家老人的日渐凋零,传承队伍参差不齐、青黄不接的状况日益严峻。

二、广西疍家咸水歌保护与传承的特点

在广西,疍家人主要分布在北部湾北海市和防城港地区,南宁邕江、梧州西江、桂林桂江、贵港郁江等地内水也有分布。其中最具代表向的应当属北海,主要分布在外沙、地角、侨港、西场、铁山港等区域。

(一)保护机制情况

2008年“疍家婚礼”“水上船歌”均入选广西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北海咸水歌”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疍家婚礼(船家婚礼)”入选广西第一、二批自治区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2012年,“北海疍家服饰制作技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从顶层为保护与传承咸水歌奠定了基础。“咸水歌”“疍家服饰”与“疍家婚礼”,同时被北海市列为2008年第一批非遗名录;“疍家婚礼”被防城港市列为市级非遗名录;“水上民歌”被梧州市列为市级非遗名录。

(二)研究转化情况[4]

广西各级各部门对疍家文化特别是疍家音乐研究比较重视,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经常将疍家文化列为立项内容;各级史志研究部门也将疍民研究列为重要对象;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有力带动了民间力量研究保护疍家文化特别是疍家音乐。自治区各院校在研究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梁柰老师对平乐疍民音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索尝试将桂江疍民音乐引入艺术教学课堂;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北部湾大学等院校师生将疍家音乐作为重要研究课题,有力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广度。文化学者韩家照整理出版了《北海歌谣》,高校教授黄妙秋出版了《海韵飘谣——广西北海咸水歌研究》,桂江平乐县《平乐船歌》参加了“中国首届船歌大赛”并获得银奖,广西北海、防城港多年连续组织“疍家民俗文化节”“疍家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广西北海还专门建设文旅一体的疍家小镇和疍家民俗文化园。

(三)传承队伍情况

由于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与海南疍家咸水歌传承人队伍情况相类似,广西疍家咸水歌队伍也正陷入后继乏人的窘境。以北海为例,外沙的麦九妹和侨港的郭亚十为自治区级的咸水歌非遗传人,但均年事已高。市级非遗传人数量也有限,更多的还是依靠疍家老人和各市县的群众文化馆工作人员来开展接续传承工作。

三、关于改进疍家咸水歌传承保护的思考建议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建设文化强国也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咸水歌保护与传承也面临难得机遇。

(一)加强保护意识

对待疍家咸水歌这个“濒危物种”,首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一是立起抢救意识。当前,疍家老人越来越少,他们已经成为疍家咸水歌艺术传人的“活化石”,要对他们充分信任、尊重,组织力量对咸水歌歌曲、曲谱等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二是立起产品意识。就是要重视提升咸水歌的质量,用新的艺术形式来丰富咸水歌的艺术内涵,从而提高艺术价值,实现咸水歌从“原生态”走向“艺术品”的转变。三是立起市场意识。没有与市场充分结合起来的艺术,生命力是有限的。必要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创公司专业化运作,拓展咸水歌市场和受众,开发咸水歌相关产品比如,通过参与艺术扶贫、美丽乡村建设,构建渔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民宿、渔业体验等于一体的开发模式,将咸水歌的市场性与艺术性充分结合起来。

(二)加强联合攻关

从当前看,在改进咸水歌保护与传承机制上,急需改变分散作战的现状。一是加强研究队伍联合。从当前实际看,对咸水歌的研究还处于浅层、分散的研究势头和局面。特别是单兵作战的方式,制约了对咸水歌研究的水平层次。建议成立全国层面的学术组织和研究实体,动员和团结咸水歌研究专家、骨干和青年学者,推动研究走向深入。二是加强传承队伍联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将咸水歌视为落后、卑贱文化”的错误观念,立起以传唱咸水歌为荣、传承民族文化为荣的观念,大力培养青年一代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咸水歌传承的积极性、自觉性。对于急需的一批传承人,可以采用新时代的师徒制、导师制、导学制等,为咸水歌传承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三是加强传播队伍联合。汇聚一批传媒骨干力量,用好新媒体平台,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展现特色咸水歌的特色魅力,发挥网上网下融合的优势,拍摄制作反映疍家人鲜活生态的优秀纪录片、纪实片,把新时代的咸水歌故事讲好。

(三)加强转化应用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搭建咸水歌产品转化平台,支持创作新时代的疍家文化产品,让“文物”活起来一是依靠政策引导。加大对非遗名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对咸水歌文化项目、演出、文创作品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咸水歌艺术家的支持,在纳税、融资、注册等方面给予优待。二是依靠文化创新。用好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以技术创新推动文化创新,用好网络手段、网络平台、网络文化;推动咸水歌与时代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结合,赋予古老文化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海洋风格、历史特色的新的咸水歌文化作品。三是依靠教育培训。加强对咸水歌从业人员加强教育培训,选派专家通过文艺支教、专业培训、辅导讲座等手段方式,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艺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猜你喜欢
名录海南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砥砺前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参展商名录
海南杂忆
59国免签游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