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视域下东莞制造业人才队伍现状及技能提升策略研究

2021-03-30 05:42苏江
科技风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制造业

苏江

摘 要:东莞作为我国最为典型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正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背景下的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本文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结合东莞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制造业人才队伍现状,探索产业升级视域下东莞制造业人才技能提升策略。

关键词:制造业;人才队伍;技能提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不断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1]。2019年以来,东莞市人社局密集出台了一批与东莞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新时代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在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文拟深入开展产业升级视域下东莞制造业人才队伍现状调研,梳理出东莞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东莞加快培养造就高技能型制造业人才的相关建议。

一、调研概况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东莞市制造业企业一线员工和企业老板或高级管理人员,共回收有效问卷424份。问卷调查设计了两份问卷,共55个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企业现有从业人员基本情况。户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薪酬水平等。二是企业现有技能人才基本情况。职业资格等级及构成比例、相应资格等级人数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技能人才的薪酬水平和分层标准等。三是员工对于技能人才政策的认知情况。在职提升学历和技能水平的意愿、是否了解东莞技能人才积分入户相关政策、技能提升途径的选择等。四是企业对于技能人才培育的需求情况。技能人才提升素质需求、技能人才成长激励机制、技能人才培育渠道选择等。

二、东莞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但激励机制不完善

调查表明,73.9%的受访企业存在高技能人才缺口,其中95.33%的企业具有高级工资格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例在5%及以下,有66.36%的企业具有技师资格的員工占总员工数的比例在5%及以下,有64.02%的企业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例在5%及以下。虽然83.2%的受访企业认可高技能人才对于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但是人才激励机制的相关举措过于单一。针对企业在高技能人才激励方面采取措施的调研结果显示,72.5%的企业采用正常晋升技能等级制度一种举措。同时,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偏低,被调查对象工资收入在4001—8000元之间,55.05%的被调查者工资不高于6000元。

(二)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需求大,但培训体系不健全

调查发现,有67.4%的受访者曾参加过企业以外单位提供的技能培训,其中选择在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科技学院等本地高校参加培训的占54.8%,选择社会机构培训的占12.4%。关于培训经费的来源问题,52.6%的受访者希望能由所在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费用,有47.3%的受访者能接受自费的培训项目。其中能够接受每期培训费用在500元及以下的占52.5%,501—1000元的占33%,1001—2000元的占14.3%。关于企业针对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的投入情况,100%受访企业每年都有针对员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计划。但是在每年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投入方面,专项资金能够落实到位的企业占79%,100%的受访企业还没有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或培养基地。由此可见,虽然目前东莞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需求大,但是高效整合政校行企和社会资源的人才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

(三)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要求高,但培养路径较单一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利益诉求,实质是胜任工作的职业能力需求,这是设计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的根据[2]。问卷中针对“制造业企业对所需高技能人才最关注其哪方面素质”进行调研,100%受访企业认为“具有相关从业经验、教育背景和职业资格证书”是高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其中16%受访企业还额外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7%受访企业认为高技能人才应当拥有中高级技能职称。关于“提升技能水平最有效培训方式”的调研结果显示,14.3%受访者认为企业提供的培训最有效,33%希望企业能和职业院校合作提供培训,21%受访者更加认可政府与职业院校协同培训的方式,分别有20%和12%的受访者会选择社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单独提供的培训。关于培训师资的调查发现,33%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32%的受访者选择来自企业内部的培训师资,34.9%的受访者希望能由行业内知名讲师开展培训。由上述调研结果可见,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有较为全面的综合要求。然而,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比较单一,较为常见的培训方式主要包括:面授、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视听教学和工作现场培训等,且员工在选择时还需要面临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

三、东莞加快培养造就高技能型制造业人才策略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将为东莞制造业造就大量的发展机遇。东莞市要紧紧围绕其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区域定位,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整合其现有资源。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力度,创新完善人才引智与提质[3]。

(一)完善激励机制,畅通高技能型制造业人才提质通道

由调研结果可见,东莞制造业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以市场招聘为主,以内部培养和院校储备为辅。大多数企业能够认识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是针对人才培训、考核评价、资格鉴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相关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畅通高技能型制造业人才成长通道,应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激励机制。

一要健全经济待遇激励机制。企业要根据自身转型升级发展需要,明确高技能型员工的核心素质需求,并细化资格鉴定标准,制定与技能水平相对应的岗位技能工资。在完善技能人才薪酬正常增长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方向,设置面向不同岗位技能人才特点的绩效奖励制度,将专利发明、技术革新成果等纳入绩效考核成果,拓宽高技能型人才收入渠道。

二要健全政治待遇激励机制。从政府层面鼓励高技能型人才参与公共决策,进一步增加高技能型人才在劳模、人大代表等先进评选中的比例。政府应联合行业协会和企业,经常性组织开展评选“首席技师”“名城名匠”“莞邑工匠”等活动,面向全社会宣传技能大师们的工作事迹,增强制造业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荣誉感。

三要健全福利待遇激励机制。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长期在福利水平上的差异是导致当前技能人才的积极性难以发挥的重要诱因[4]。政府应根据东莞制造业发展需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制定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评定标准,在人才落户、积分入学、职称评审、学历认定等方面对高技能型人才给予一定倾斜。

(二)完善培训体系,打造多方协同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当前,东莞传统制造业产业较为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设计的创新能力。因此,要有效提升东莞制造业高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应当整合各方相关资源,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院校、教育机构和其他组织的主体作用。

一要加大经费投入,寻求利益多赢。推动建立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方分担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对培养中、高级制造业产业工人的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予以重点扶持[5]。引导和监督企业落实国家规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确保教育经费真正用到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上。同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勵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紧缺工种高技能人才,推动企业逐步加大技能人才专项培训的经费投入。

二要规范培训市场,促进有序发展。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鼓励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等各种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引导社会培训机构与企业、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强化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贯通制造业人才培养路径的合理模式,实现制造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要重视需求调研,优化培养机制。依据东莞制造业发展战略和实际,对制造业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常态化监测,从政府层面合理调控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模。同时,紧密结合制造业未来发展战略,紧抓“制造业+互联网”“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特点,深入探索“制造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复合型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6]。

(三)完善培养路径,提升高技能型制造业人才职业能力

制造业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本。政府应牵头推动政校行企多方合作项目,共建产学教研合作职教联盟、产教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基地(培训学院)、公共实训中心和“订单班”等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就业培训实体,发展体验式、对接式、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职业技术教育。

四、结语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东莞要加快推进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大力解决高技能人才不足这一关键问题。应充分对接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进一步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培训体系和培养路径,以人才强企举措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2015-05-28)[2017-12-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2]张弛.企业生产组织模式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取向及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5):17-20.

[3]李佩娜.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48-49.

[4]罗哲.制造强国建设为什么亟须高技能青年[J].人民论坛,2020(1):84-97.

[5]蒋平权,谢志勇,胡元威.对加强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江苏政协,2019(6):30-31.

[6]韩永强,沈钰,赵宁.加强山西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路选择[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2):68-71.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制造业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6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排行榜
2016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新时期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推动藏区基层央行人才队伍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方法
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