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西兰卡普的传承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1-03-31 00:55罗娟娟
西部皮革 2021年11期
关键词:西兰来凤县卡普

罗娟娟

(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自2009 年5 月来凤县“西兰卡普”(俗称花铺盖)被湖北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1],“西兰卡普”就迎来了社会的关注,无论是“西兰卡普”的文化内涵、知名度、图案数量、题材分析、传承人以及发展现状,都成为了社会关注点。可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受当前网络化大环境以及大数据的影响,“西兰卡普”的传承发展却成为一大突出问题。

1 西兰卡普文化内涵

1.1 “西兰卡普”的物质性文化

“西兰卡普”的物质文化包括其制作工具、场地、原材料等。“西兰卡普”所用的是一种古老的纯木制腰式斜织机[2]。斜织机的“斜”,是指“站面”与水平的座机形成50-60°的倾角。在民间织机俗称机头,而机长3 尺左右的是传统腰式斜织机,这也是当地人们最为常用的斜织机。“西兰卡普”在编织时场地是不受限制的,只要有是平坦的地面,何时都可以进行织锦。但对于织锦的原材料是非常讲究的,必须专线专用交织进行。因此,“西兰卡普”制作的原材料主要以丝、棉、麻为原料,在编织时主要是丝线、棉线、麻线、毛绒线交替编织。“西兰卡普”在本地俗称“花铺盖”,完整的完成一套花铺盖所需要经历的工艺流程主要有:纺捻线、染色、导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织)等一系列工序[3],纯手工完成一件西兰卡普,大约时耗3-12 月或者更长的时间。

1.2 “西兰卡普”的非物质性文化

1.2.1 “西兰卡普”的精神文化

“西兰卡普”的精神文化包括土家人技艺思想、图腾文化、文字纹样中的象征意义、色彩语言等。“西兰卡普”的技艺思想和智慧主要表现,是通过其独特的制造方法、图案造型、不同的色彩调配运用以及独特的审美感受来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4]。土家人通过编织“西兰卡普”从而表现出对土地、花鸟虫鱼等独特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自身对民俗文化的坚持和传承以及崇尚。“西兰卡普”的图腾文化则是对信仰和精神的寄托以及崇尚,例如古巴人之后的图腾便为白虎,白虎象征威武和军队,又是西方神兽,所以人们便用白虎作图腾用以辟邪。在早期历史中土家族服饰保留着民族传统特征,他们尚红、尚黑、忌白,以此来表达出土家人对祖先的崇拜和图腾的崇拜以及敬仰。“西兰卡普”的文字纹样也有着特殊的隐喻,如“大蛇纹”就是西兰卡普中一个特殊的纹样,它是由规则的小三角形与整齐有序的菱形共同构成“西兰卡普”的主体纹样,其纹样与蛇身上的斑纹十分相似,档头一般有寿纹,蛇与寿相结合,表现为吉祥如意。在“西兰卡普”中不同的纹理纹样代表着不同的象征寓意,有寓意婚姻美满幸福的、小孩健康成长的、老人健康长寿的等。除此之外“西兰卡普”也有着不同的语言色彩,运用原色来编制各种各样的“西兰卡普”样式,是“西兰卡普”最突出的特点,土家人选择出自生命本能来创造色彩,从而也就构成了特殊的土家特殊色彩和独特的审美标准,表现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2.2 “西兰卡普”的礼俗文化

“西兰卡普”礼俗文化主要特色体现在女子出嫁和祭祀活动方面。土家姑娘出嫁时,需要自己编织嫁衣和盖头以及“西兰卡普”,“西兰卡普”蕴含着土家姑娘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对婚后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寓意为取个好彩头。土家人特别敬重祭祀活动。土家人在祭祀祖先时,身披五彩缤纷的“西兰卡普”,唱着快节奏的摆手歌、伴着欢快的摆手舞。以此来缅怀祖先、追忆民族迁徙的艰辛,再现田园生活的恬静的舞蹈史诗。

2 “西兰卡普”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群众基础薄弱

自2009 年5 月来凤县“西兰卡普”被湖北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政府部门虽加大了对“西兰卡普”的重视,开始加大力度宣传“西兰卡普”,但群众基础仍然薄弱,根据我们对来凤县游客、当地人、以及学校的师生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分析显示,在游客中只有12%而且大多数是老年人知晓“西兰卡普”以及它的用途,13%游客听说过“西兰卡普”但不知道有什么用途,75%的游客表示没有听说过,更不知道用途,在本地人的调查中结果中显示,35%的人知道“西兰卡普”,也知晓用途但基本上是中老年人,而65%的人表示不知道是什么物件也不知道用途,这一部分基本上年轻人,在本地学校的调查中,结果更是差强人意,学生根本没有听说和接触过“西兰卡普”,这对“西兰卡普”的发展绝对处于不利地位,这也也说明“西兰卡普”的知名度仍然薄弱,此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年长的老年人对“西兰卡普”的情感是崇敬的,对“西兰卡普”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也让我们深刻体味到了“西兰卡普”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它代表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西兰卡普”的魅力依旧存在。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西兰卡普”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学生是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后备军。虽然当前形势依然严峻和紧迫,但当前任务依旧是促进和发扬“西兰卡普”从而提升西兰卡普的知名度,让“西兰卡”普能够顺应时代得到发展,让土家物质性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得以永久传承。

2.2 传承人严重匮乏

利用网络问卷和数据分析、实地田野调查等方法,发现当前“西兰卡普”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西兰卡普”的传承人严重匮乏。在来凤与龙山“西兰卡普”传承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代表有6 人,其中5 人为龙山县人,1 人为来凤县人,因传承人稀少使来凤县“西兰卡普”的传承和发展迎来了严峻的挑战。据调查数据显示来凤县总人口有24.93 万人,来凤县参与织锦“西兰卡普”总人数有400 多人,其中来凤满妹土家艺品贸易有限公司员工将近300 多人,来凤县的土家织锦村有限公司有员工100 多人,两家织锦公司会真正纯手工制作“西兰卡普”的却只有不到10 个年长的人,因传统的纯手工“西兰卡普”织锦工序十分繁杂且对工人手工技艺的要求极高[5],再加上传统织锦刚开始上手就很难,给想要学习的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导致很多人学不好而半途放弃,同时在来凤县这样一个小城乡来说,年轻人更倾向于出门务工赚钱,认为“西兰卡普”没有前途,而且随着时代发展织锦技术日趋机械化、精品化、快捷化,纯手工“西兰卡普”不仅耗费时间长而且中间可能会存在小瑕疵,购买者会更加倾向于机械生产下的“西兰卡普”,这就更导致真正掌握这项技艺的艺人已经寥寥无几,越来越匮乏。现如今因传承人的匮乏,也导致了“西兰卡普”的很多传统图案已经流失了,据数据调研显示,“西兰卡普”的传统图案有120 多种,加上现代风情图案和创新图案约有200 多种,但目前能够织出的传统图案只有80 种,有40 多种图案因传承人去世、受山地生活环境改变的影响以及“西兰卡普”的学习主要依靠记忆和模仿,没有保存实物图纸提供参考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所以造成了“西兰卡普”传统图案大量失传,给当今“西兰卡普”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困难,也使“西兰卡普”图案艺术造型的可视性质,承载的民间传说、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艺术随之丢失。

2.3 文化内涵缺失

恩施是土家苗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的聚集地,这里的民族文化众多,“西兰卡普”便是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产物。可是在时代的快速变更中,民族文化产物的传承意识却在一步步减弱,土家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民族艺术都在进一步减弱,现如今土家族文化产物“西兰卡普”的传承意识知晓者少之又少,人们的心中没有树立文化传承意识,也不知晓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就进一步给“西兰卡普”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分析的应用,现代纺织技术地精准化,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已经替代了人工织锦,强烈冲击着“西兰卡普”创新发展。导致其生产开始变得简单化、机械化、单一化,原始的传统手工技艺开始脱离日趋机械化,让“西兰卡普”失去了原有的独特风格与魅力。而且当地政府为了吸引外来旅游者的青睐,使众多西兰卡普织出的图案完全脱离了原来传统的文化图案内涵,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与土家族文化毫不相关的现代样式,让西兰卡普失去了原来土家织锦的民族精神。

2.4 传播方式单一

“西兰卡普”的宣传方式一般是面对外来游客进行宣传,以传统宣传方式,设立博物馆进行参观欣赏,这种宣传模式所带来的销售市场也只有来此地旅游的游客和一些本地人,导致销售方式单一化成为一个难啃的“骨头”,再加上没有利用好现代化的大数据,互联网+进行宣传,增加创新宣传方式和拓宽销售渠道,所以销售量持续保持原样提不上去,甚至出现下滑趋势,导致“西兰卡普”在传承和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为来凤县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3 西兰卡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发展对策

保护和传承是目前“西兰卡普”文化续存的两个重要节点,在方法路径上大胆创新是最佳对策。

3.1 推动西兰卡普进校园,培养“小小”传承人

为了确保“西兰卡普”的文化传承,我们需要做的是用“西兰卡普”本土文化来滋养更多的青少年,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到“西兰卡普”的文化魅力,激发青少年对“西兰卡普”的学习兴趣从而让“西兰卡普”的物质性文化和非物质性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打下培养当代“西兰卡普”传承人的基础。来凤县政府应与来凤县教育局联合开设“西兰卡普”织锦技术学校课外课程共同促进“西兰卡普”文化的的传承发展,提升“西兰卡普”文化的影响力和本土知名度。此外,各级政府特别是来凤县政府应该重视年长的“西兰卡普”传承人,实行资金扶植,培养青少年“小小”传承人,对传承人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嘉奖,组织年长传承人进行“西兰卡普”文化的宣讲活动,让年长传承人进学校进社区进行宣讲,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西兰卡普”传承中来,激发青少年对“西兰卡普”的兴趣,对学习“西兰卡普”织锦的年轻人给予表扬和奖励,扭转传承人“人绝艺亡”的趋势,让“西兰卡普”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得到世代相传。

3.2 传承手工技艺,弘扬土家族文化

“西兰卡普”作为一项较难的纯手工织锦技艺,导致90%的生产厂家形式固化,采用机械代替手工技艺,且图案内容单一乏味,让“西兰卡普”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因为“西兰卡普”手工制作凝聚了工匠们的心智和经验,同时还包含了制作中的特殊情感,如果形式固化必将导致“西兰卡普”失去原有的文化情感和象征价值。面对当今的形式固化形势,政府部门应大力宣扬来凤县手工“西兰卡普”织锦,利用抖音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兰卡普”的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和保存的传统图案,解决织锦技术形式固化、内容单一乏味的问题[6]。织锦技术机械化会使西兰卡普失去原有的土家族文化韵味和民族精神,内容固化单一乏味会使更多的热衷于“西兰卡普”的人失去学习兴趣,“西兰卡普”代表的是土家儿女勤劳朴素踏实的一面,采用机械化会使“西兰卡普”脱离本有文化,失去原有土家族民族精神和象征价值,因此来凤县各级政府要明确宣扬手工织锦技艺,鼓励手工织锦,减少机械织锦,避免形成机械化生产替代手工生产以至于打击“西兰卡普”传统手工传承人的积极性,挫伤年轻人学习的积极性,让“西兰卡普”失去原有的本土文化韵味。

3.3 创新宣传手段,促进“西兰卡普”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第一是当地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应结合当前实情,利用好当前大环境,依据国家倡导的讲好中国故事,保护民风民俗,结合抖音直播线上线下相结合来宣传“西兰卡普”故事,织锦方法,织锦图案、传承人风采等宣扬土家民风民俗民情并以此来增加旅游量,再把“西兰卡普”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增加更多的展现机会,吸引游客注意力从而达到“西兰卡普”销售量的提升。第二是邀请知名明星担任形象大使展现出“西兰卡普”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韵味,利用明星效应来提升“西兰卡普”的知名度和拓宽更多的销售渠道,在增加销售“西兰卡普”销售量的同时,又让更多的人领悟到“西兰卡普”的象征价值:勤劳、朴素、踏实、善良。第三在进行编织市场生产化开发的同时既要保护传统织锦图案和织锦方法,又要让“西兰卡普”与时代相融合,加入现代化元素将“西兰卡普”进行合理开发与宣传。在生产化编织时结合当前流行的产物化作为新元素和传统元素一起融入到“西兰卡普”里去,既实现了图案创新又不失其根本,使其受欢迎又不失原有的文化韵味,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喜爱上“西兰卡普”,感受到“西兰卡普”的土家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给来凤县“西兰卡普”带来市场经济效益和民族文化效益,实现“西兰卡普”振兴乡村经济发展。

在创新宣传手段的基础上依托来凤县“西兰卡普”特色优势资源,打造“西兰卡普”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来凤县,让乡村织锦人分享“西兰卡普”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现代“西兰卡普”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织锦乡民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高质量“西兰卡普”标准的“领跑者”。立足县域布局特色“西兰卡普”产品织锦编织初编织点和精编织点,建设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产业园、编织强镇、优秀“西兰卡普”产业集群。推进公益性“西兰卡普”产品市场和“西兰卡普”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化建设。开发“西兰卡普”产品和乡村旅游相结合路线,完善配套设施,以旅游带动“西兰卡普”销售量,从而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4 结语

“西兰卡普”是我国织锦技术的瑰宝,它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无论是其图案、编织方法,以及传承人都深深的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们的探究,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推动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的保护和发展,给“西兰卡普”带来新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向更多的人展现出“西兰卡普”的魅力,吸纳更多的来凤人加入到本土文化瑰宝“西兰卡普”的传承和发展中来,并利用当前大环境和网络化促进民族文化织锦艺术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西兰来凤县卡普
卡普它
来凤县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凤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
西兰公路 削陡峻 扩仄险 通甘陕
西兰卡普之恋
携手创新探索纳税服务新路径——以来凤县国地税合作为例
卡普与卡普(①初来乍到)
万紫千红花满园---记奋进中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民族幼儿园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