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草编技艺融入艺术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2021-03-31 06:33吴茜庞智慧
西部皮革 2021年24期
关键词:草编北川羌族

吴茜,庞智慧

(绵阳城市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羌族是“山坡上”的民族,有“云朵上的民族”之称,是中华文明大家庭中古老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也是华夏民族(汉民族)的重要族源。经过几千年社会演化发展和分化沉淀,我国现在的羌族总人口已不足20 万,全部聚居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岷山和白龙山一带,其中北川是其重要的族群聚居地之一。

羌族人敬奉祖先,相信万物有灵。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羌族独有的历史风情和独特的文明轨迹早已融入中华文明进程,成为不可或缺的民族风景。特别是羌碉、羌绣、羌服等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符号,为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繁荣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底色和拓展空间。

1 北川羌族草编的历史演进

羌族草编是指羌民的一种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广义的羌族草编对所采摘使用的植物的茎、叶、藤、条、枝等产地要求不严。狭义的羌族草编则有严格的地域限定,编织的原材料必须是生长在羌族地区海拔1000 米左右的棕榈树叶等,并经过筛选、摊晾、蒸煮(熏蒸)、暴晒等处理后符合用料标准才能使用。

羌族草编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羌族的祖先大禹时代。大禹治水时手工编织的草鞋、斗笠、蓑衣、藤筐、遛索等物品,已经具有广泛的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使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的羌族草编作为生产生活用具的职能逐渐被新技术、新材料,特别是新机械所替代,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2008 年北川“5.12”大地震,使当地羌族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草编艺人元气大伤,草编技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濒临失传。为抢救羌族草编这门传承了几千年的羌族特色民间技艺,四川省、绵阳市及北川县等各级政府积极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并为研究与开发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经过不懈努力,现在的北川羌族草编不仅恢复了生机,而且在传承创新中,将草编作品作为一种新时期羌族文化符号予以打造,因而从质量精巧、手法细致的技艺提升,到类别细化、品种开发的扩展,都体现出在实用性基础上追求更高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作品创作导向,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使草编技艺真正成为北川羌族鲜明的民族名片。

目前羌族草编编织根据材料和编织工艺不同,已经有了包括草编冰箱贴、草编生肖摆件、草编日用品、草编工艺画、草编挂件以及保健草鞋等六大系列上千个品种。

2 新时期北川羌族草编的艺术特色

北川羌族草编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强团队的创新推广功不可没。正是2008 年后该团队对编织技法的改进而总结出的“套圈打结法”“挑压法”“斜折法”以及接叶技术,才为北川草编艺术走出北川、搭桥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撑。

2.1 从实用为主向适应性突破

羌族草编起源于满足生产生活需求,选材局限、造型粗糙、用途单一,从一开始就带有显著的生产生活实用特征。这种特质对于物质极其丰富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更高、更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追求极不适应。

为突破局限,首先在选材及处理方面,改变传统手工劳作方式,大量使用压型、着色、防腐等现代技术,材料在精细做工、色泽渲染、形制设计以及防朽耐用中的针对性更强,材料与作品之间的本性展示更加充分,作品展现的现代生活气息更具张力。其次,在审美方面,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迎合使用者生产生活需求本身,十分注重草编作品在各层级家庭及社会群体中装饰搭配的多角色定位,突出草编作品灵活多变、画龙点睛的艺术表现力,产品的辐射面与受众面更加广泛,社会适应面不断扩大。第三,在民族特色展示上,时代印记更加明显。现代草编作品中,体现更多的是当代北川羌族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发展,草编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如汽车摆件、冰箱贴、抽纸盒等具有现代生活特色的草编作品,巧妙对接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从细微处把握时代脉搏,传递出文明进步、活泼向上的发展信息。

2.2 从种类单一向多元化演进

种类单一、型制粗糙、用途狭窄,是各种传统手工编织作品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特色手工艺品繁荣发展的最大瓶颈。北川羌族草编一定程度上的淡出,也与其死守成规、脱节社会需求密不可分。

从着色上看,现代北川羌族草编的色彩应用极其丰富。在保留材料原色的同时,配合形制变化,通过色彩渲染,赋予作品更多的个性化精神内涵,表达出对不同环境、不同理念、不同风格的情绪理解和精神寄托,并以此启发受众共鸣,达到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目的。从类别上看,传统实用类草编的地位逐渐弱化,观赏类、装饰类、收藏类草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以昆虫为主的摆件、以鸟兽为型的装饰品、以图腾为主体的意向物,更加贴近现代人对民族艺术的崇拜感与满足感,为传统手工技艺的推广打开了社会通道。从形态上看,现代北川羌族草编的设计更加注重作品艺术内涵挖掘,在形与意的结合中,意象化表现手法的应用多于对原生形象的模仿打磨,精神共鸣期待高于对形象的刻意追求,作品的寓意指向更加明确。如对昆虫巧、灵的特色把握,对鸟兽动、力的形象升华,对信仰崇拜的精神物化,都巧妙地通过形态变化和色彩提示,使作品在动与静中焕发出生命活力,作品的寄意、装饰等功能得到强化。

2.3 从地域局限向多方向拓展

2008 年“5.12”大地震后,“靠山吃山”“依山而居”的北川羌族人民受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改变,产业意识不断强化,发展理念日渐增强,生活视野更加广阔,这为北川羌族草编技艺的进一步拓展提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条件和思想准备,也对北川羌族草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受生活地域影响,传统的北川羌族草编材料采选仅局限于生产生活区域,作品仅仅限于对羌民族生活原态的表达。随着时代发展,北川羌族草编对原材料的选择不再局限于一山一地,特别是材料加工新技术的引入和编织手法的创新,使草编作品随着类别的不断更新,能够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创作意图,全景展示羌族人民的生活。如通过对蝉、鹤等的形象化描述,把新时代羌族女性的柔美与干练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活化,通过对龙、鹰等的神态表述,把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充分展示了出来。

3 北川羌族草编技艺与高校艺术基础课程融合探索

实践证明,校地对接、校产融合是当前解决高校缺实践、产业缺人才“两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北川羌族草编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走“传承、创新、借力、融合”发展之路,积极就近借助高校优势资源,把人才选培、基地示范、社会推广等作为当前产业发展的抓手,在落实、抓细、见效上下足功夫。

3.1 发挥好学校艺术基础教育的培训选优作用

目前,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多个专业均开设有艺术基础课程,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2]。学院艺术基础课程设置均有传统文化创意设计,且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学院具备课程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同时,艺术与设计学院设有多个教学工作坊,拥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这些都为探索北川羌族草编技艺与高校艺术基础教育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基础与实践条件。

北川羌族草编作为四川绵阳本土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北川羌族草编引入与融合到我校艺术基础课程,不仅不会破坏原有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还能通过搭建基础课程实验实训基地与草编工艺工作室等方式,拓宽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延展性与深度,有针对性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特别是对培训选优北川羌族草编后备人才,助推产教融合、校地融合,具有实践及现实意义。

组建校地非遗传承北川羌族草编项目合作开发团队,主要任务是开展北川羌族草编产品的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是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打破选材限制,在保留羌族草编文化原色的前提下,有效衔接产品特色化、时尚化要求,充分利用和放大草编作品小、巧、变等的特点,着力发挥新材料、新工艺在草编产品中的开拓作用,大力开发陌生领域具有特色市场发展前景的新产品,如文具、配饰品等,拓展市场受众面。二是提升草编产品价值,把改变现有草编产品处于市场配角的现象作为目标之一,研究探索草编产品与其他市场商品的整体融合设计之路,尝试与其他产品企业联合,在家居、装饰、绘画、服饰、外包等领域,彰显草编产品以小博大、神形兼具的强适应性效果,提升草编产品的价值空间适应范围。三是组织文化创意活动,抓住高校新生代学生思维灵活、审美前卫、破立超前的特点,适时开展北川羌族草编材料、技法和产品创意及变革活动,切实利用好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市场新时尚消费。

编制高校艺术基础教育非遗传承及羌族草编教学课程。统筹高校师资力量,将羌族草编等纳入高校艺术基础教育选修课计划。聘任社会非遗传承人、老工匠等担任高校教学指导。将教学实训实践纳入教学活动考核指标安排,出台奖扶政策和措施办法,鼓励支持高校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和创作活动,定向选优,培养后备人才力量。

定期组织专题赛事。设立主题项目赛事制度,定期举行北川羌族草编比赛活动,通过不同主体、不同专题、不同场合、不同层次等的赛事开展,以奖代促,以奖代补,活跃社会性创作氛围,促进学生及专业人员的参与积极性,扩大社会舆论宣传引导效果。

3.2 建立校地对接机制平台

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搭建平台,必须明确主体责任,明晰实施措施,限定计划目标。要保证专人专班,载体鲜活,常态运作。一是突出示范基地建设在校地对接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切实抓好高校实训工作坊、地方产业示范基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学有所用、训有所得提供条件保证。二是畅通校地双向工作协调沟通渠道。常态召开创作研讨、项目推进、工作协调、活动沟通等各项会议,及时解决矛盾困难,统一工作流程进度和质量标准,合理分配资源力量,突出工作推进的针对性、时效性。

3.3 持续抓好社会推广宣传

川北羌族草编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离产业化发展要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一是叫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金字招牌,羌族的独特族性、草编的特色魅力、北川的地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对传统民族文明认知的回归,都是这个招牌最大的底气和实力。要充分发挥舆论载体和社会宣传的广度与深度作用,持续开展多途径宣传活动。二是发挥产业示范基地作用,抓住产业建设这个“龙头”,将产业基地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规划统一推进,结合农旅融合,抓好北川羌族草编编织体验与旅游活动,打造北川羌族草编体验主题旅游点,让游客在游的过程中认识草编、体验创作、提升设计思考。三是创立川北羌族草编App,开设平台宣传、作品展示、网络销售、教学指导及设计创作专栏,把宣传、教授、创作有机融合,做活教学与创作方式。四是做好手机短视频,注重面向广大手机用户的宣传。持续展示北川地域风貌、羌族生产生活、草编历史文化以及草编作品构思、设计、创作、应用等过程,通过网络把川北羌族草编推向世界。

结语

作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川羌族草编,具有5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地域特性和深厚的羌民族精髓。传承非遗,弘扬传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高校艺术基础教育将川北羌族草编纳入教学实训,契合当前校地融合、校企合作要求,适应川北羌族草编艺术求发展需要。将高校艺术基础教育与北川羌族草编传统手工艺进行深度融合,尽管要走的路很长,但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必能为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发展和繁荣提供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草编北川羌族
临汾草编吉祥物入驻北京冬奥村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大名草编的工艺风格及出路探索
草编技艺传承人杨振国 割舍不掉的老手艺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北川的味道(四题)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