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多种途径

2021-03-31 06:58付金华
西部皮革 2021年22期
关键词:遗文产品设计黑龙江

付金华

(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 富锦 150000)

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以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体系为依托而设计,呈现出黑龙江非遗历史文化中所沉淀的传统文化特征。理想的非遗文创产品能有效地表达地区非遗文化,与黑龙江非遗文化发展是共融互生的关系。因此,作为边疆省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丰富多样,资料富足,能够为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深厚的底蕴。有鉴于此,有必要对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现状及其设计多种途径进行探究。

1 非遗文创产品的研究背景及其价值

1.1 非遗文创产品的研究背景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目标之一是到2025 年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进一步发挥作用。随着相关文件的颁发,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对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多种途径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1.2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价值

目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飞速进步,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是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从社会价值上看,这就意味着黑龙江非遗文创要形成品牌、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社会的产业链,这样就会具备巨大的社会价值。从历史价值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在历史积淀中的产物,目前面临的就是非遗无传承人,因此导致很多非遗文化受到冲击,正在快速地消亡。这就警示着人们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充分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2 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现状

近年来,我省非遗文创产品,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让中外游客、广大市民参与、体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了全省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但由于国内的非遗文创产品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导致整体水平不高。现根据目前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的现状,来分析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所存在的问题。

2.1 产品使用功能单一

产品使用功能单一,是目前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购买非遗文创产品的消费者而言,使用功能也是选择相关非遗文创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将非遗文创产品使用功能放在重要位置。非遗文创产品作为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并存的产品,需要在产品中注入更多的艺术价值,但不能因为作为纪念品而丧失其本身的使用价值[1]。如果单单只是具有艺术价值,却不能使用,就违背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初衷。

2.2 市场同质化严重

近些年来,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在性能、外观上出现逐渐趋同的现象,这种同质化的现象不利于消费者辨识,更不利于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未来的发展。因此,为了避免市场上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就要增加品牌的效应,树立非遗文创的品牌。在设计上增加创新内容,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购物需求。

2.3 产品粗制滥造,无消费定位

购买非遗文创产品的消费人群覆盖的范围较广,目前市场上的非遗文创产品对消费人群的定位不清晰,一些小物件表现得较为粗糙,不精美,无法激发起消费者的购买和珍藏欲望。内在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地走进消费者的内心,不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要注重产品的美感,另一方面同样要提升产品的品质,才能使消费者得到持续感动,产生情感共鸣。

3 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定位及设计内涵

3.1 设定新的定位

在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设计定位。探讨年轻群体的审美观念,同时总结中青年的购买需求,彰显区域非遗文创产品,传承非遗的价值。同时市场也是新的设计定位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在设计新的定位时应该考虑市场的需求,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及时地进行产品的革新。设计定位应紧扣黑龙江地方特色,不断加速推进本土化“非遗+文创”融合,要实用且又趣,设计的定位也要清晰。毫无疑问,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有无限的潜力,随着深入的挖掘,关于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定位也在不断“更新”,年轻文化来袭,精准跟紧时代节奏定位。在互联网背景下,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定位上,不应当拘泥于文化产业内部的融合。非遗文化与旅游结合,非遗文化与科技结合,非遗文化与金融结合等等多种模式,也是非遗文创发展未来的新定位。

3.2 创新设计内涵

黑龙江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黑龙江地域特征,整理出不同的非遗文化符号,从而在设计衍生上加以利用。不同形象、民族元素以及特殊符号都具有独特的含义。区别于普通的产品,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想要传达给消费者的重点。将兼具了工艺性与实用性的非遗文创产品,利用全新的视觉语言来呈现出背后的文化,将文化内涵传递给广大群众。所以在进行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时需要对产品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能够通过创新传达出非遗文化的新内涵,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4 新兴技术背景下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途径

非遗文创产品作为黑龙江非遗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物质产物,树立品牌的价值更有利于黑龙江非遗的发展和推广。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黑龙江的非遗文创产业日渐发展为新兴产业,,利用新兴技术为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途径拓宽道路,也为非遗的文创产品设计途径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4.1 利用IP 形象,突出黑龙江非遗特色

利用动作捕捉技术采集目标动作之后进行高精度的三维建模还原,生成的虚拟形象在动作相似性和模型精度都很高。黑龙江非遗文创针对相关非遗的IP 形象设定,面对广大群众,聚焦青少年群体,为黑龙江非遗提供宣传和展示的作用。体现黑龙江“非遗+虚拟形象”的元素相结合,打破以往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局限性,让非遗文创存在于各个领域之中,同时具备时尚性和现代感。

例如故宫文创IP 形象随着“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组图的出圈,故宫文创产品发展呈现出大好的趋势,故宫的文创分类也比较细致,作为旅游纪念品的产品,目前也是最受欢迎的。同时故宫文创也根据不同的IP 形象,故宫猫,小兵,宫女等设定进行相关的文创产品衍生[2]。紧跟时代的步伐,以热门话题等为依托,让相关的产品设计深入人心,不仅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增加广大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增加了旅游途中的乐趣,更是对这段旅程的美好回忆。可以利用相应的设计途径,突出黑龙江非遗的特色,为其设计虚拟的形象,增强品牌效应。因此利用虚拟形象的设定,突出黑龙江非遗的特色,更有利于黑龙江非遗文创的设计和研发。

4.2 利用现代3D 打印技术,突出地域非遗文化

3D 打印技术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数字建模为基础,让产品快速成型的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3D 打印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至今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快速成型装置,该项技术的普及更有利于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发展,同时也是非遗文创与3D 打印技术的碰撞,利用3D 打印技术,辅助非遗文创产品制作,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播。通过体会3D 科技的高效与智能,利用3D 技术打印,感受科技带来魅力的同时,与非遗文化碰撞出的火花更有感染力。

利用3D 快速打印技术,结合地域非遗文化。可以让消费者根据自己所需,进行私人定制,制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非遗文创产品。也可使消费者参与设计、制作流程多环节的体验,最终利用3D 打印技术,为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提供多种可能。增强了消费者与非遗文创产品的交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体验技术时代的快捷。有利于消费者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更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3 利用数字媒体推广,宣传非遗文化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呈现良好的趋势,揭开了非遗与数字媒体结合发展的序幕,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进行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和宣传时,可以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将非遗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未来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要紧跟时代潮流,挖局背后的故事,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利用现代的数字媒体技术,将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的趣味性、互动性、实用性进行可视化呈现,数字媒体技术有着不可比拟的记录和传播能力,通过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让非遗得到记录,将不能体会到的非遗文化进行可视化处理,在今后的保护和宣传中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使广大群众能够更深入地体会,能够置身感受非遗,同时提高了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3]。

例如制作App,可使消费者在App 上了解非遗文化,融入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使消费者可以置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内涵。进行黑龙江非遗文化的推广,在App 页面上可以尽行多方面的分区,设定DIY 非遗文创产品区,自行配色,进行姓名定做,还可以设定非遗背景故事了解区等。

5 总结与启示

由此可见,非遗文化要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将设计途径拓宽,增强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多样性,首先要追溯黑龙江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挖掘内涵,要树立黑龙江非遗文创的品牌效应,将黑龙江非遗文化进一步推广。文章从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出发,对黑龙江非遗文创设计的途径进行探讨,进一步对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所存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

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是黑龙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而目前文创产品市场存在使用功能单一、市场同质化严重、粗制滥造、无消费定位等问题,阻碍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对于非遗文创的发展,也可是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广大人民享受非遗带来富足的精神生活,更加有利于对非遗文化的发展。基于新兴技术,黑龙江非遗文创的设计挖掘了非遗的特色,推进了地域非遗文化的进程,推广了黑龙江非遗文化,彰显了黑龙江地区的非遗文化,凸显了黑龙江非遗文化的价值。

猜你喜欢
遗文产品设计黑龙江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智能产品设计
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广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基于体验视域的东莞非遗文创设计研究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冷·暖》
《教堂之夜》
黑龙江弃风博弈
LESS IS MORE:极简主义的产品设计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