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帐幔到小木作
——论室内空间分隔的演化

2021-03-31 12:44孙小涵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4期
关键词:木作坐姿室内空间

孙小涵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古建筑室内装修在古建筑的室内空间连通分隔与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中发挥重要作用,室内装修形成空间的围合界面,对室内空间和视线进行分隔,容纳不同的功能空间并形成室内的层层递进。室内装修形成的空间分隔与空间递进层次在礼仪制度与起居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地域的室内装修通过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建造方式,结合当地气候改善房屋的保暖隔热和采光通风性能,从而改善室内居住条件。从古代穴居人的居住方式看出,人类祖先在处理居住空间与储存空间的关系时,通过设计上室、下室和地窖,根据物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形成居住空间与存储空间的分隔,从而满足使用需求。中国古建筑室内装修的演化就是微缩的中国古代发展史,丰富多彩的室内装修形式形成中国古建筑价值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室内空间分隔从帐幔过渡到小木作的过程中,装修材质的变化体现室内装修发展中工具使用的情况与工艺的发展,细部色彩与纹样的继承与变式,可提取出作为身份象征或心愿寄托的对象特征与社会的审美特征变化,从而进一步提取出相应的艺术价值,构成艺术价值的“范式”。而室内装修的演变带来的室内空间格局的变动,体现在社会礼仪制度影响下,起居制度的演变对于室内空间格局和人体行为尺度带来的改变,从而影响家具类型与设置方式,并推动室内装修方式的演变。室内空间分隔的演化对于推断古人生活方式并进一步确定社会发展中的细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唐代到宋代室内空间分隔由帐幔到小木作演变的研究,探究其演变背后的宗教、经济、礼制、文化等多重推动因素,并探究帐幔和小木作两种室内分隔类型的特征。

1 室内空间分隔——帐幔装修

帐幔作为织物,是汉唐时期常用于室内空间分隔、视线限定、装饰和身份象征的基本元素,脱离主体结构,层次多变。“家徒四壁”所形容的便是撤去室内织物分隔物后,室内仅剩下围护结构的状态。唐代的木作装修技术尚不发达,相关工具与木工技艺也限制木材装饰细部的加工,采取色彩和纹样丰富的各色织物进行空间分隔,可带来丰富多变的装饰效果,织物的颜色和繁复程度甚至成为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的体现。

1.1 帐幔装修的类型

唐代室内帷幔是屏蔽用品,包括帷、帐、幄、帘,主要功能是分隔、遮蔽空间,起到组织室内空间秩序、划分室内空间层次的作用。帐幔装修脱离结构功能,常与家具结合以便于布置与拆卸。其中,帐、幄常常连用,以织物围合形成独立的空间,自然形成遮挡;帷则类似“幕布”,经常与屏风共同形成围合,形成特定功能空间,在室外也可使用;帘主要承担室内空间分隔的辅助作用,装饰性较强,可调节室内光线和空间秩序。在唐代画作中,帐幔与家具结合形成近人尺度的私人空间。

1.2 帐幔装修的特点

1.2.1 拆卸与安装的便利性

由于帐幔装修以织物为主,不参与结构的形成,常与主体结构或家具结合安装,因而便于拆卸移动和清洗维护,在空间的围合与组织中较为灵活。对比需要安装固定在结构上而无法自由移动的小木作装修,织物在空间层次划分中显然以更自由的状态创造出更丰富的室内空间层次效果,而在空间功能发生变化或产生特殊需要时,也可根据需要迅速更换特殊的织物,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1.2.2 自由划分空间的流动性

帐幔织物在相邻空间的分隔与渗透中,由于自身材质的特性,相比小木作较强的界面感,能呈现较为模糊的空间界面感与相邻空间的流动性,在空间的划分中体现出更为丰富的空间层次。

1.2.3 色彩与纹样的装饰性

帷幔织物的材质可满足装饰与丰富色彩的需要,装饰手法多样,织物的材质、色彩和装饰甚至成为社会地位和阶级的象征,加之帐幔常依附华美的彩带、珠玉等装饰品,其精美和丰富的装饰效果是小木作无法企及的。《孔雀东南飞》中的“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描写的就是刘兰芝居室中帐幔的华美程度。

1.2.4 织物材质的亲和感与舒适性

织物质感柔软舒适,在硬质建筑构件与家具之间形成具有亲和力的过渡,对人体的感知与使用有利。

2 室内空间分隔——小木作装修

与唐代相比,宋代建筑的进步是木装修水平的提高及其在室外的广泛应用。由《营造法式》制度、功限、料例3部分来看,当时建筑业的管理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单就木工来说,宋代就分为5个工种,即锯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相比唐代不发达的木工技术和木装修,从宋代的木工工种就可看出宋代木装修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甚至将小木作的木装修、雕作的纹样图案与旋作的车木工(进行构件的加工)进行分工种管理,达到相当高的专业化程度。

2.1 小木作装修类型及特点

小木作装修包括门、窗、篱落、天花等多种类型。其实现室内视线的阻隔与连通,相比帐幔装修布置的灵活性,小木作装修与主体结构联系较为紧密,经久耐用,与结构共同形成规整的室内效果。直棂窗、阑槛钩窗、格子门等室内构件在原有的室内外环境沟通中也带来更丰富的空间层次效果,乌头门、篱落、板门、软门等室外小木作也丰富室外空间秩序,这都是帐幔装修所不具备的优势。

2.2 小木作装修中的帐幔遗风

室内空间分隔从帐幔到小木作的演化过程体现不同室内装修类型的特点,而小木作在发展过程中也对帐幔的某些特征进行继承与发扬。彩画在宋代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帐幔装饰在宋代的遗风,唐代富裕家庭喜好以色彩、纹样精美的织物覆盖墙面和梁柱,而由于织物成本高,在宋代逐渐过渡到以彩画装饰梁柱、墙面。在功能空间处理中,宋代秉承了许多帐幔装修的空间分隔方式与层次关系,在家具的设计中也体现出帐幔的空间暗示,某些家具中由帐幔进行空间分隔的界面部分由小木作承担,反映出帐幔在宋代依旧存在的影响力。

3 由唐至宋——从帐幔装修到小木作

伴随帷帐退化的是小木作的发达,其关键的转折期是在北宋时期。由唐至宋,帷帐装饰的退化消失与起居方式的改变与高型家具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这一演变过程除了木工工具与工艺的快速发展外,社会风尚带来的坐姿变化也是推动室内装修重大演变的重要因素。

3.1 历史背景

人类自远古时代的洞穴生活开始,为了避寒暑隔潮湿,便知道用茅草、树叶、兽皮为席,以树桩、石块作墩,形成最初的原始家具雏形。席地跪坐在最早的历史资料中最常见的坐姿。随着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佛教文化的兴盛、礼制与思想文化的改变,以“胡坐”为代表的坐姿逐渐影响跪坐在中原文化中的地位,而随着跪坐到垂足而坐的演变、低足家具向高足家具的演变,人们的起居行为尺度也发生变化,室内以帐幔为空间分隔的装修方式无法更好地与高足家具融合。在大木作技术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古建筑受力结构得到优化,开间加大,帐幔装修无法满足更大室内面积的空间分隔要求,而小木作显然更适合新的建筑、新的家具和新的行为习惯。

3.2 从跪坐到垂足而坐

春秋秦汉时期,坐姿仍以跪坐为主,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深入,胡床在东汉时期随着胡汉文化的交流传入中原。胡床类似于马扎,便于携带和使用,是最初可以垂足而坐的坐具,与胡舞、胡乐和胡服共同成了让贵族趋之若鹜的时尚。胡床真正在民间普及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坐姿较为多样化,席地跪坐仍然存在,但在现存的艺术作品中也可以看到盘腿坐和垂足坐等更为舒适随意的坐姿,传统的坐具席开始被榻取代。隋唐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佛教文化在中原繁荣兴盛,佛陀塑像的基座抬升在人们心中代表权威,这也让更多人希望通过垂足坐和更高的坐具获得更高视野,垂足而坐已经有取代跪坐的趋势,低坐具逐渐向高坐具演变。宋代,垂足而坐基本形成社会主流,带有靠背的高坐具也逐渐取代低坐具。

3.3 从低视线到高视线

随着社会风尚从低足家具向高足家具的发展,视线高度也随之增加。跪坐、趺坐等坐姿决定家具需要帐幔完成室内空间分隔,而当人们开始垂足而坐,人体位置和视线都会升高,相应地在大木作中做出更大、更高室内空间的适应性改变。而在小木作中,由于高足家具造型简洁,自身并不具备遮挡功能,传统的织物分隔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私密性需求,这时,木质隔截物参与室内空间分隔十分必要。

4 结语

从帐幔到小木作的室内空间分隔变化背后有政治、礼制、经济、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变化是我国从唐代到宋代社会发展的缩影,社会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新的需求,新的家具使用方式应运而生,而木作技术的发展使这种在唐代就出现的演变趋势在宋代成为现实。新的文化与思想变动带来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真正实现则需要依赖成熟的技术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木作坐姿室内空间
基于表面肌电和动态体压的办公坐姿疲劳测试
《室内空间设计》
木作艺术对于现代茶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
陶瓷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探讨
坐姿好习惯
学生作业坐姿及台灯控制器
基于坐姿感应的智能视力保护台灯设计
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开播
园林工程古建筑木作工程如何修缮分析
传统小木作语言在现代地域建筑设计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