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幸福素养的策略

2021-04-01 13:43陈汉龙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5期

[摘要] 在提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当下,培养学生的幸福素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方面,尤其在道德素质启蒙和形成的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学习、认知幸福,发现、体验幸福,创造、传递幸福的能力素养,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享受美好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幸福赋能。

[关键词] 小学德育实践;幸福素养;育人策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理念指出,教育之美在于对生命的浸润、引领和提升,德育尤应如此,它为学生灵魂的浸润、智慧的丰盈和精神的丰足,唤醒学生内生成长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潜力。幸福作为一种品质,是生命个体在应对强大压力、愉悦学习、快乐生活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时所必备的能力素养,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最新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培养学生拥有幸福能力素养既是当前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也是践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幸福素养,是时代赋予学校德育的重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紧迫感。以幸福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德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认知幸福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培养学生发现幸福的能力,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为未来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德育培养幸福素养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幸福是一种能力和品质,培养学生拥有幸福的能力是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做准备的。在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劳动实践等形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了良好的品质和能力:一是学习、认知幸福的能力;二是发现、体验幸福的能力;三是创造、传递幸福的能力。学习、认知什么是幸福、了解幸福从何而来,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发现、体验幸福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用心灵去感受所经历的人事物,通过获取愉悦的幸福体验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传递幸福是让学生自主自立,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化知为行、化行为德,滋养学生的生命底色。在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素养,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角度出发,开展知行合一的立体式幸福德育教育。

二、融合理论与实践,在德育中培养幸福素养

德育意在教人以识,育人于思于行。法国哲学家加缪认为,德育要以人人幸福为理念指导,要以追求幸福的姿态去践行,如此方能使德育入心。为此,在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幸福素养培育实践中,要重点关注学生形成获得幸福的品质和技能,予以肥沃的土壤和辛勤的浇灌,让幸福的种子在学生的心底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1.课堂教学,培养认知幸福力

课堂教学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幸福,首先是要在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各个阶段的幸福观不同,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能够全身心地、持续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外界自然和谐相处,由此产生的满足与愉悦就是当下的幸福。过往的德育教育经验表明,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认知上,让学生认识到幸福是一种愉悦感,包含身体和身心上感受到的发自内心的、不被外界强迫和左右的愉悦之情;学习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浓厚的幸福德育氛围和环境,辅以一定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以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生活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善于明辨是非、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承担的人生观;在社交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和谐友善的交往能力,既要善于倾听他人,也要善于表现自己,与同伴、师长保持和谐关系,获得团体关爱,从而感受到社交的快乐和愉悦。

2.实践活动,培养发现幸福力

德育教育往往是育德于心,成德于行。德育课堂知识浸润的是学生的心灵,实践活动则是践行“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幸福德育不能仅停留在教学课堂上的认知,还应以实践活动为平台,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天地。实践活动是学生养成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基底的重要平台。学生不断在实践活动中验证认知的幸福,还能通过观察去发现更多幸福,从而培养发现幸福的能力。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校园文化、校园艺术、兴趣课程等校园资源,开展以“发现幸福”为主题的特色活动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喜欢的课程,在激发兴趣和发挥专长中收获丰富自己的内心,获得满足感,是当前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发挥自主探索能力,去发现和探索更多让自己幸福的事情或领域。

培养学生发现幸福的能力,还可借助校外实践活动,走近当地特色文化,或穿越历史、或跨越时代、或演绎艺术、或走近生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拓展眼界,丰富内心,发现更多幸福的可能。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开展户外研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科技、走进历史、走进名校、走进艺术等更加广阔的世界,用行动探索幸福的源头,用脚步丈量幸福的深度和温度。

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师生交流中、在同伴交往中生成发现幸福的能力。这种幸福的能力既是学生运用课堂所学验证幸福的结果,也是学生思考发现获得新知的表现。

3.劳动育人,培养创造幸福力

劳动实践是幸福的源泉。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说:“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在全面育人的科学教育体系下,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帮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创造幸福的能力,在培養学生创造幸福能力素养方面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以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首先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让学生转变对劳动的偏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思想观念。其次,集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意识和行为习惯,掌握熟练的劳动技能。再者,基于对学生的劳动能力、需求和潜能等情况的全面评估,为学生匹配相应的劳动活动,引领学生参与到劳动中,通过操作强化劳动意识和技能,促使学生感受到身体的疲劳和心灵的满足,再以享受和分享劳动成果的方式,促使学生及时收获劳动的喜悦,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和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素养,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德育的重要方面。在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要以理论融合实践的育人策略,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认知、课外活动实践以及劳动活动实践等方式,构建出符合小学生身心特性的幸福能力素养培养教育课程,将幸福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真切感知、体验心灵、精神上的愉悦、满足,从而获得终身幸福的能力和智慧。

[参考文献]

[1]夏龙梅,孙廷菊.感知幸福素养践行幸福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9.

[2]苗培田.幸福入心入行德育落实落地——幸福理念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探索 [J].考试周刊,2019.

[3]张毅.幸福教育的必要张力: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J].教学与管理,2008.

[4]荆婷,叶敏,张乐琼.呼唤幸福:教育主旋律之解[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

陈汉龙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德南小学校长,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