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

2021-04-02 03:19冯珊珊廖菊娥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公共事业在校生毕业生

冯珊珊,廖菊娥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1436)

自1998年国家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开始,国内高校陆续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到2019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校多达400所[1-2]。目前综合性院校和医学类、师范类、农业类等专业性高校大多数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上依托本校优势学科体现个性化特征,医科类院校开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以培养健康领域的管理人才为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培养主体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采取的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1],一般强调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反映了学科的主要知识、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国务院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30年健康产业总规模要达到16万亿元。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以及医药卫生领域的持续改革,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急需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收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看法,为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议,以提高本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广州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在校生包括2016—2019级全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生包括2003—2015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1.2 方法

(1)在校生调查:在查阅文献及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对课程设置的熟悉和满意度、专业方向的设置建议和就业意向等。在各班级群发布调查信息,利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共发放285份,收回214份,全部有效,有效回收率为75.09%。

(2)毕业生调查:在查阅文献及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毕业生基本情况、大学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作用评价、对大学阶段还需加强培养的内容(知识、能力、素质)的建议。在广医公管专业毕业生群发布调查信息,利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共收回228份,全部有效。

1.3 数据分析法

运用SPSS 22.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进行条目分析。

2 结果

2.1 在校生调查结果

2.1.1 在校生一般情况 共调查广州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6—2019级在校生214人,其中男生62人,占28.97%;女生152人,占71.03%。各年级人数分布见表1。

表1 在校生年级分布情况

2.1.2 对课程设置的熟悉及满意度 调查在校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熟悉程度,113人(52.80%)表示熟悉或很熟悉,82人(38.32%)表示一般。调查在校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情况,75人(35.05%)表示满意或很满意,137人(64.02%)表示一般,只有2人(0.93%)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是觉得课程缺乏实用性。

2.1.3 专业方向设置建议及就业意向 有接近一半的学生(49.53%)建议设置卫生管理方向,32.71%的建议设置健康服务与产业管理方向,17.76%的表示不知道。

关于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有23.83%的学生想去医疗卫生机构,30.84%的想去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公用事业单位,30.37%的想考研,8.41%的想去健康产业相关企业(见表2)。

表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校生就业意向

2.1.4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在校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主要是增加社会实践、明确专业方向等(见表3)。

表3 在校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2.2 毕业生调查结果

2.2.1 毕业生一般情况 调查了228名毕业生,其中男生84人,占36.84%;女生144人,占63.16%。2003—2009级毕业生83人,占36.40%;2010—2015级毕业生145人,占63.60%。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医疗卫生机构(36.84%),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他公用事业单位(22.37%),健康产业相关企业(12.28%),非健康相关企业(16.67%,见表4)。

表4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2.2.2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29.39%的毕业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表示满意,67.54%的表示一般,3.07%的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是课程庞杂和缺乏实用性。

2.2.3 大学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作用评价 毕业生认为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能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设备和办公软件能力;但公文写作和科技论文写作、实施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和创新实践方面能力提升作用不明显(见表5)。

表5 大学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作用评价(多选)

2.2.4 毕业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毕业生认为大学阶段还需着重培养公文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统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等,加强临床医学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重视学生社会调研能力的锻炼,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训(见表6)。

表6 毕业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3 讨论

3.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本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及其他公用事业单位,占59.21%;健康产业相关企业,占12.28%;非健康相关企业,占16.67%。在校生就业意向调查中,希望去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公用事业单位的占54.67%,健康相关企业的占8.41%。总体来说,在校生就业意向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匹配,毕业生基本是在健康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

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是为公用事业单位培养综合管理和业务管理人才,《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3]。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企业从事综合管理和业务管理工作,如山东省某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有60%的在各类企业就业[2],一项对广东省5所高校的研究也表明70%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就业[4]。

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健康相关企业对有医学背景的综合型管理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充分考虑为健康产业相关企业培养既掌握医学知识又掌握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课程模块,为有志于在医疗机构、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或其他公用事业单位、健康相关企业就业的学生提供选择。

3.2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调查结果表明在校生仅35.05%的表示对课程设置满意,毕业生29.39%的表示对课程设置满意,说明课程设置优化的空间还很大。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3.2.1 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在校生和毕业生均认为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同时还提出重视科研素养培养。建设科学的、高质量的实践教育体系是优质教育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广州医科大学已构建了由课程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科研实践教学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还需丰富实践教学内涵,增加学时,提高质量。

(1)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每门课程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但目前存在实践课时少、形式较为单一问题,需要增加课程实践教学的学时,并积极探索多种实践教学形式。(2)实验教学由于受到软件购买及更新、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实验室维护管理等的限制,目前开展得不多,需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争取多方面的资源支持,编写实验教学教材,探索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3)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应对社会实践教学教什么、如何教重新进行界定,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学生的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感来开展社会实践,如推广服务性学习、志愿服务等。(4)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两个环节,目前广州医科大学主要开展了利用暑假在卫生机构行政管理部门见习1个月的见习活动以及为期20周的毕业实习活动。根据毕业生的反馈意见,需要加强临床见习,因为专业特色不仅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体现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5)科研实践主要包括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撰写毕业论文,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以及科研素养是科研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一是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科研设计、文献搜索、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研究方法课程,二是通过设置创新学分的方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科研申报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三是需要加强毕业论文指导。

3.2.2 深化学生对专业及课程的认识,提高专业认同感 本调查发现仅52.80%的在校生熟悉专业课程设置,另一项研究表明北京中医药大学仅64%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熟悉课程设置[5],不少在校生及毕业生表示不了解专业,在校期间没有职业规划,对学习感到迷茫。缺乏对专业及课程的全面认知,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专业稳定性、学习积极性。因此,急需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专业及课程的认识,提高专业认同感。

在第一个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对新生介绍专业教育特色和发展前景,详细讲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介绍课程体系、不同课程的能力培养任务、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这是让学生了解专业和课程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帮助其定位未来的职业方向及职业规划。这对于培养学生专业信念、提升专业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及明确学习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3.3 加强学生公文写作、数据分析、实施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

调查显示,大学期间的学习对公文写作、数据分析、实施社会调查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而《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需具备调查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语言与文字)等专业能力[3],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

(1)目前广州医科大学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开设了管理文秘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公文写作能力,但效果并不明显,下一步应开设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以重点培养学生公文写作能力。(2)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学生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要增设健康大数据发掘课程,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健康大数据的发掘和使用能力。(3)在已开设卫生统计学课程的基础上,还可开设高级统计学方法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调查实践中,培养社会调查能力。事实上,课程本身承担着核心能力培养任务,但由于实施不到位导致效果不佳[1],所以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还需考虑通过改进教学实施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能力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在校生毕业生
2021年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新时代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路径选择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的方法初探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南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