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生实习职业伤害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2021-04-02 03:49蔡颖菁吴卓洁陈梓珊陈炜彬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锐器实习生条目

蔡颖菁,吴卓洁,陈梓珊,陈炜彬

(汕头市卫生学校,广东 汕头 515073)

职业伤害是护士在工作中面临的重要伤害之一。相比临床护士,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习阶段更容易遭受职业伤害[1]。有关研究表明,锐器伤害是护理实习生的主要职业危害[2]。由于职业暴露的存在,护理实习生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威胁到身心健康[3]。因此,本研究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前期实习职业伤害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后,拟定综合干预方案并有效实施,进而评价干预效果,为减少护理专业学生实习职业伤害的发生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汕头某卫生学校2017级护理专业在汕头三级、二级医院实习的402名实习生为调查对象,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其中的241人进行干预,排除男生(人数较少)。

1.2 样本量

根据Logistic回归样本量确定标准EPV原则,每个变量至少要有5个结局事件。10个自变量至少要有5×10=50例伤害发生,如果实习生伤害发生率按15%估算,则需要50÷15%=333例。30个自变量分3批筛选,所以以某卫生学校2017级护理专业实习生中的402人为研究样本。

1.3 方法

1.3.1 问卷调查 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设计实习伤害及职业暴露调查问卷。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实习伤害现状调查,采用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医护人员锐器伤通用量表,共13个条目;第二部分为艾滋病及其他职业暴露相关行为问卷,采用吴美丹[4]设计的临床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调查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4,内容为普遍性防护原则,共6个条目。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干预前(实行第1~3个月)共发出问卷402份,回收有效问卷40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干预后(实行第6~9个月)共发放问卷241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调查问卷由研究者及课题组其他成员双人录入,建立数据库后专人进行核对。

1.3.2 综合干预措施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参考国内外文献[5-8]制订干预方案,结合知信行教育理念进行干预,包括集中培训、定期宣传、现场指导,具体如下。

(1)集中培训:笔者对8个实习点参与调查的实习生进行集体授课,授课具体时间为2019年5—6月,分批进行,授课时长为45分钟。授课内容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护理实习生常见职业伤害、护理实习生常见职业暴露、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等内容。

(2)定期宣传:笔者编写《护理专业学生实习职业伤害及艾滋病预防》手册,由实习指导教师分发到受干预学生手中,并监督学生学习情况。建立微信讨论群,每周向受干预学生分享有关护理实习生职业伤害及艾滋病预防等内容。笔者为话题发起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现场指导:由各实习点实习指导教师担任督察员,对受干预学生进行日常监督。笔者和各实习点指导教师每月深入临床科室了解学生实习伤害具体情况及防护现状,对于防护到位的实习生给予表扬并赠送小礼品,对防护不足的学生提出建议和整改措施。

1.4 统计分析

问卷回收统一编码,录入数据,所有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均数±标准差(±s)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不同组间的差异性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通过例数(构成比或率)来描述,不同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学生实习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402名护理专业实习生,均为女生,对照组161人,干预组241人,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情况[n(%)]

2.2 干预前两组锐器伤发生率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实习第1~3个月)学生总体锐器伤发生率为69.2%,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条件均衡,具有可比性(见表2)。

表2 干预前两组锐器伤发生率比较[n(%)]

研究结果还显示,实习第3个月学生锐器伤发生率为29.6%,锐器伤发生次数≥6次者占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条件均衡,具有可比性(见表3)。

表3 实习第3个月两组锐器伤发生率比较[n(%)]

2.3 干预组学生干预前后锐器伤发生率比较

与干预前(实习第1~3个月)比较,干预后(实习第6~9个月)干预组学生锐器伤发生率下降了2.5%(见表4)。

表4 干预组学生干预前后锐器伤发生率比较[n(%)]

与实习第3个月相比,实习第9个月干预组学生发生1~2次、3~5次锐器伤的比例分别下降了3.7%、1.2%(见表5)。

表5 实习第3个月和实习第9个月干预组锐器伤发生率比较[n(%)]

2.4 干预前后学生职业暴露态度分析

采用配对t检验,对干预组学生干预前后职业暴露相关行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得分为(16.78±3.69)分,干预后为(17.59±3.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8,P<0.001)。

3 讨论

3.1 干预后学生锐器伤发生率有所下降

干预后,干预组学生锐器伤发生率下降了2.5%,与实习第3个月相比,实习第9个月发生1~2次、3~5次锐器伤的比例分别下降了3.7%、1.2%,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9-11]。由此可见,知信行教育理念在预防职业伤害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12]。知信行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也是一种行为干预理论。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形成行为3个连续的过程,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相关健康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促成健康行为的产生。在本调查中实施连续的长时间的认知教育,在监督员的督促、奖励措施的推动下,学生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有意识地去减少职业暴露和职业伤害行为。

3.2 干预后学生职业暴露相关行为有所减少

干预后干预组学生职业暴露相关行为得分高于干预前,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3]。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在给病人抽血或静脉输液时,您是否戴手套”条目选择“总是”的学生比例提高了3.7%;“若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操作时,是否戴双层手套”条目选择“总是”的学生比例提高了2.5%;“每次操作后,您是否都清洗或使用消毒液消毒双手”条目选择“总是”的学生比例提高了3.2%;“针头在使用后,您是否套上针帽”条目选择“从不”的学生比例提高了1.9%。知识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引起行为的改变,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并转化为防护行为[14-19],说明集中培训、定期宣传、现场指导等方式干预效果较为理想。

猜你喜欢
锐器实习生条目
新型安全型锐器盒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蒙医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
浅谈心电图医学实习生带教体会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最牛实习生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