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在护生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

2021-04-02 03:19张玉环隋树杰史淑杰邰春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情景媒介模块

逄 冬,张玉环,隋树杰,史淑杰,邰春玲,陈 冬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护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还关注护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技能培训[1]。临床见习作为护生接触临床的开端,是连接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桥梁[2],是培养优秀护理人才的关键环节,其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护生职业能力[3-4]。本研究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作为护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创造性地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情景模拟(Simulation)教学方法,与临床实战(Clinical Practice)有机结合,形成以SPOC为媒介的翻转课堂+情景模拟+临床实战教学模式(FSC教学模式),并应用于2017级护理专业本科教学,旨在探讨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在护生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省属高等医学院校2017级护理专业本科生76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的临床见习教学效果。

2 实施步骤

2.1 平台设计和资源库建设

教师在学习通App建立临床见习资源库,设计相应学习模块,包括临床见习内容、测试考核、临床案例、监督管理、交流讨论、资料下载专区6个学习模块。临床见习内容模块:主要用于教师发布课前学习要求以及护生学习任务单;测试考核模块:主要用于教师发布课前、课后测试题,检验护生学习效果;临床案例模块:选取临床经典案例,供护生进行情景模拟和讨论学习;监督管理模块:便于教师对护生在线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评价护生网络资源学习效果;交流讨论模块:便于师生课前、课后沟通讨论;资料下载专区模块:供护生自主下载微课视频、PPT课件等各类学习资源。

2.2 实施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

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通过“5模块+3阶段+2目标”进行临床见习干预。通过课前自学、学习汇报、情景模拟、临床实战、课后反思5个模块,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实现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两个目标。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见图1。

图1 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

2.2.1 课前自学资源全,督学互动重保障 教师通过App发布预习要求,上传学习任务单、临床案例以及检测问卷等学习资源。在线监督护生学习,与护生互动,解答护生提出的问题,保证课前自学效果。护生根据学习任务单通过App观看微课视频,完成课前测验,并在线反馈学习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2.2.2 学习汇报重检验,答疑指导再演练 护生汇报课前学习成果,通过小组讨论、互评发现问题。教师针对护生普遍反映的难点进行解释,集中示范。护生再次练习,教师予以点评和总结。

2.2.3 情景模拟重演练,对比探讨以补短 护生扮演临床经典案例中的护士和患者角色,完成问诊、体格检查。情景模拟结束后,护生通过组内讨论与组间对比分析优势与不足,教师评价总结。

2.2.4 临床实战重体验,护理程序固认知 充分利用院校一体化优势,安排护生进入病房完成病例资料收集,进行护理评估、诊断以及健康教育,加深护生认识,使护生体验真实临床环境。

2.2.5 课后反思重巩固,拓展测验多手段 教师通过App发布完整的临床情景案例进行知识拓展,上传课后测试题,在线答疑,促进护生将知识内化。护生利用App记录见习收获与感想,在App上与同学讨论,对现有临床见习模式进行评价及反馈,完成课后测试题。教师通过App提出一系列问题,促进护生巩固理论知识,提升临床能力。

3 效果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表[5],从知识、能力、兴趣、情感4个层面检验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具体包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护理评估水平、信息处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病情汇报的掌握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临床交流沟通的信心、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11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分别计1~5分,得分越高说明教学评价越好。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45,结构效度为0.917,信效度良好。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76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M(P25,P75)进行描述,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相较于传统临床见习教学模式,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使护生在知识应用能力、护理评估水平、信息处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病情汇报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与教师的关系亦有明显改善(见表1)。

表1 护生对临床见习教学模式的评价比较

6 讨论

6.1 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以往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护生观看教师演示操作,之后自己练习,此种见习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护生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1)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学习方式单一,内容枯燥,护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不高。(2)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演示,护生获得暂时性记忆,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3)护生无法体会真实临床环境,不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与临床沟通的针对性,故临床体验感不强,认识不深刻。(4)护生见习时间有限,学习资源局限,无法满足自我能力提升需求。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引入翻转课堂、情景模拟教学法,与临床见习有机结合,提高了学习时间的灵活性、获取资源的便捷性以及临床见习的趣味性与参与性,促进护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加深了护生临床体验,提高了临床见习效果。

6.2 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6.2.1 有助于提高护生知识运用能力 临床见习作为护生接触临床的起点,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途径[6]。本研究采用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加了护生学习时间的灵活性,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借助翻转课堂,护生课前观看微课获取知识,加之教师课上点评与指导,促进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7];通过情景模拟促进护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培养了护生知识运用能力;临床实践环节在巩固理论知识,加深护生对临床的认识,提高护生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8]。此外,课后反思也进一步促进护生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因此,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护生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P<0.05)。

6.2.2 有助于提升护生临床综合能力 见习是护生迈入临床的第一步,不仅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能培养护生临床思维,提高工作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9]。本研究结果显示,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护生护理评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病情汇报的掌握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临床交流沟通的信心(P<0.05)。通过小组学习、教师点评、互评择优,提高了护生主动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在情景模拟环节,护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虚拟场景,在此过程中提高了沟通交流、分析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能力。护生身处复杂的临床环境之中,针对患者个体需求差异,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提高了临床综合能力。

6.2.3 有助于激发护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见习效果直接影响临床实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能力[10],以往临床见习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抑制了护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护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P<0.05)。护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为突破难点,需自主探究,提高了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中,将教师与护生主体转换,通过成果汇报、小组讨论、护生互评等环节充分调动护生主观学习能动性。此外,根据教学主题和要求,创设逼真、生动的临床情景,使刻板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情景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护生学习热情。在临床见习过程中,为与患者良好沟通,获得完整病例资料,需做好前期准备与模拟练习,调动护生学习积极性。

6.2.4 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有助于增进师生感情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11]。教学过程中,突出护生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护生学习的引导者、解答者、点评者、讲授者,关注护生个性化发展。课前,教师在线与护生互动,了解护生需求与学习进度,掌握护生学习情况及效果,针对护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课中,教师观察护生表现,总结、整理、补充,对护生汇报情况进行点评,针对护生线上测试、作业、讨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加深护生对本堂课内容的理解。课后,教师与护生及时互动,解答护生提出的问题,促进护生掌握所学内容。因此,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相对于以往见习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7 结语

将以SPOC为媒介的FSC教学模式运用于临床见习,充分发挥了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优点,优化学习资源,与临床有机融合,提升了见习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情景媒介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情景交际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书,最优雅的媒介
楼梯间 要小心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把美留在心里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