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有座逸夫楼

2021-04-02 03:45何汝锋
散文诗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南区复旦草坪

何汝锋

上个世纪1990年代,复旦有句顺口溜“南区的粥,校本部有座逸夫楼”。说的是当时学生食堂的菜太难吃,但,复旦南区饭堂的粥却是一流的。大锅粥总比小锅熬的粥滋润有味道。当时复旦作家班同学经常到校外小铺,去排队吃大排面。五块钱一碗面,面上放置一大块色味俱佳的猪排,够排除你一整天的无聊和寂寞。而当时校本部最漂亮的建筑最好的风景要数逸夫楼。春秋季逸夫楼前大片的草坪,让人着迷。坐在草坪上向远处眺望,建筑高低错落之间站着一棵高大枫杨树,她在有意无意之间(特别是树上结满麻花辫样的果实)向你探头招手。逢周六和周日,我和几个同学得空便在其上日光浴一天,看书写作,让时间慢下来。那时候还没兴电脑,或者说没那么普及,我们全凭一支笔闯天下。

那时候只知邵逸夫先生是个慈善家,其它不甚了解。虽然《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都看过。当时作家班同学情迷先锋派,追求形式大于内容,与盘旋着传统文化耳熟能详的民间爱情故事势不两立,喜欢“摇滚文学”,专与旧的东西对着干。虽然余华和格非们已经退守,开始讲完整的故事。现在想来当年我们有多幼稚,可我们不后悔。情感的表达,思想的高度,没有技术支撑同样也是苍白的。有一次,A兄坐在草坪上问我你的文学偶像是谁,我回答“日本的川端康成中国的贾平凹”。他说为什么?我说我心目中的文学是耐嚼,百嚼而常新。不是解渴的白开水,而是功夫茶。川端康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质慼,都是一级棒,他是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而贾平凹是中国学西方先锋派消化最好的作家。不着痕迹,不是吃薯条拉薯条吃冰激凌拉冰激凌的主。他还把中国文学传统继承了下来,酿成蜂蜜,化解西方各路先锋派硬死头疙瘩……A兄听后点头又摇头,这个江西老表,他心目中的偶像与我不同。

校本部是办公和教学的场所,它与南区完全不同。虽然部分本科生也生活在这个区域。南区是研究生兼来校汫修或学者驻校的纯生活区。我们作家班同学白天大多数时间要在校本部度过。和一般作家班不同的是,我们有必修课和选修课,每学期要完成一定量的课时任务。离逸夫楼两条马路,就是一教、二教和三教(教学楼)。记得当时给我们上课的有陈思和老师,李振声老师,王振复老师等,当然本科生的课,我们也可以旁听。当然这个“也”,是秘而不宣的。郜元宝老师的课我们是一路旁听过来的。前提是在教室没有坐满的情况下。上陈思和老师的课,得先去抢座位,虽然安排的是大型的阶梯教室,去晚了难免尴尬。这堂课是本科生、研究生和如我们的进修生混在一起上的,再加上驻校学者和外国留学生,每次课皆座无虛席。陈思和老师主讲现代文学史。他以战争思维特别是运动战思维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或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和形态,令人佩服。顺着这条思路一下子会想明白许多事情。作为学科带头人,必须有自己独到的研究成果。他这一大胆推论,是特别的。陈思和老师讲课时很有风度,上海普通话比较有磁性的那种,那时候还是一头乌黑的头发。出汗时会掏出手帕擦脸。虽然当时已有人使用餐巾纸了。当他滔滔不绝讲课讲到忘情处,讲台下的女生大多是两眼痴迷。他就像一片树叶从空中飘下来,有个女孩子凑过去在上面写诗。我当时问在场的一个作家班女孩,为何是这样?她答陈老师太帅了!我要嫁人就嫁这样的男人。

记得郜元宝老师在1995年给本科生上语法修辞课(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和湖北的两个同学早早地到校本部的小教室去“偷课”。那时的郜老师是复旦中文系的青年才俊,人长得细长,上课时稍有口吃。也不是口吃,形容不出來那股劲,就是讲着讲着便停顿下来,经过短暂的思索,又一泻千里,滔滔不绝。往往精华部分,就在这滔滔不绝之中;显其课时的卓而不群,才华橫溢。那时《收获》杂志刚发表山东作家张炜的一个长篇,郜老师便在课堂上面带微笑读他描写大自然的精彩片段给我们听。课例的精彩随手拈来。他也知道我们是作家班的来“偷课”,课间休息时,有时也走过来和年龄与之相仿的我们,聊几句创作的话题。那时他已经是与华师大胡河清齐名的当代文学的评论家了,

春秋之际的晴天我们在逸夫楼前的草坪上度过,赶上雨天日子就不好过了。特别是冬天的冷雨,天地间和寝室里哪才叫阴冷呢。好在南区饭堂的楼上有供人娱乐的舞场和简易咖啡厅,节假日和星期天开放。我和作家班同学去玩,讲好听一点去体验生活,通过熟人介绍,到里面打小时工。当时吃大排面的银子,大都是从这里来的。现在回想南区的粥和大排面,香气仍扑面而来。

当年我们在逸夫楼前盘桓日久,并没有开悟,愧对了那片芳草地。

猜你喜欢
南区复旦草坪
小草坪
在复旦,忠于理想,热泪盈眶
我们都爱大草坪
复旦、上海交大两校探索人才选拔重要节点
爱护草坪
复旦目标:本科录取全部通过自主招生选拔
You Are the Real Winner of the 2008 Olympic G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