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校园设计中交往空间初探
——南京市立贤小学扩建设计的思考

2021-04-03 06:47龚秋望
建筑与装饰 2021年30期
关键词:教学区连廊校园

龚秋望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0

引言

在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与教室,整个校园的空间营造也应当呼应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促进交流,提倡共享,注重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从建筑设计角度打造多层次多变化多维度的交往空间。那么作为当代建筑设计工作者怎样呼应这样的实际需求,怎样抓住相关设计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怎样通过设计回应时代关切值得我们深深思考。下面就以南京市立贤小学扩建设计项目具体阐释。

南京市立贤小学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网板路九号,临近地铁1号线迈皋桥站,原有用地面积约10907m2,建筑面积约5559m2,规模为3轨18班全日制小学,是由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投资建设的一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

随着周边新建住宅小区及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原有的教学楼的规模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源数量。设计要求在保留原有教学楼的条件下进行扩建,扩建后总用地面积约18526m2,总建筑面积约20555.27m2,其中新建建筑面积14731.77m2。该项目为6轨36班全日制小学。用地北侧为网板路,东侧为规划道路文六路;场地西南侧现为北苑之星小区;场地东南侧为新建大型住宅小区恒大翡翠华庭。

1 理性的总体规划

本方案场地被规划道路文六路分为东西两侧,由于整个基地南边是高层住宅用地,东侧地块受遮挡严重,因此考虑布置操场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教学区布置在西侧地块,既能保证普通教室的日照要求,又与原有教学楼取得联系紧密,方便学校整体的管理与使用[1]。

基地北侧的道路为城市次干道,路幅为40m;基地被一条路幅24m的支路分为东西两侧。此次扩建,在城市支路上开口,作为场地的主入口,方便两个地块之间的联系,同时保留原有用地的北侧入口,作为扩建后场地的次入口。东西两侧地块,门房相对设立,门卫可以在一侧观察到两侧入口的情况,及时做出反应,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

教学用房远离城市主干道,操场等噪声源。专用教室、学生阅览室与学校大门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具有良好的城市形象,并方便对外交流。整个主入口广场呈现“U”字形,面向城市支路形成一个缓冲空间,方便组织学生进出,同时减缓了对城市道路的压力。风雨操场与运动区紧密联系,为方便日后社区共享体育场地提供了可能性。原有风雨操场改造成食堂,便于师生使用。

教学区与体育活动区之间通过两条地下连廊与一条空中通廊紧密联系,不仅满足了竖向及横向交通的功能,而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虽然学校的建筑和场地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地块,但是整个教学区变成一个通达便捷且通勤效率极高的教学综合体。

2 有序的交通流线

结合场地特征,理性而有序的组织校园各空间关系,是交通设计的原则。方案从组织校园群体建筑的交通序列入手,理性控制各功能之间的空间关系,创造出合理且富有校园趣味的场所,以满足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实际要求[2]。

校园的学生主要来自周边居住小区,所以校园人行主出入口相应的设于教学区东侧的文六路,充分退让形成集散广场,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道路影响,且利于校园管理。

车行出入口设于东侧场地,远离主要教学用房与学生人流。车辆进入场地可便捷抵达地下车库,地面车行流线被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避免了与学生人流的交叉,杜绝了安全上的隐患。

3 清晰的功能分区

从项目实际需求出发,本方案考虑从原有教学区,新建教学区,以及公共活动区域的相互关系入手。本方案在保留原有教学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设计,新旧教学区成为各自相对完整的教学综合体。考虑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教学管理的安全性与便捷性,本方案中新旧教学楼都可以自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教学区的使用空间,新旧教学楼都独立拥有各自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教师办公等必要功能。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减少了小学生与教师在上课时的交通通勤量,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分步招生,灵活布局,逐渐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学区与运动区分设两个地块,避免了相互干扰,保证教学的秩序。主要教学空间布置在采光良好的南向,远离城市道路及操场。教学区部分以宽阔的走廊串并联,便于平时的使用,也创造了交往空间,学生们在课间之余可以尽情玩乐,老师也方便通达各个班级。书画、阅览等公共交流空间连接新旧教学区,营造学生交流互动的氛围。行政办公、专业教室布置在东侧,塑造特色鲜明的沿街立面,主入口的集散广场也能满足平时的小型活动。运动区部分主要包括400m标准的塑胶跑道和一栋风雨操场。风雨操场面积约3200m2,首层为一个能容纳400多人的挑高多功能厅,三层为一个标准的室内篮球场,满足学校日常体育课的需要。运动区布置在支路东侧,通过地上连廊和地下走道与教学区取得必要联系[3]。

4 趣味的校园空间

本方案为南京市立贤小学的扩建工程,塑造新建校区与原有校区良好的空间关系,营造适宜的空间呼应,在旧有基础上提升校园环境,是本次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连续的景观顺应建筑的形体自然流淌,新旧建筑在总图布局上呈现拥抱校园的态势,达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新旧教学楼总图上的形态形似立贤小学校徽上相对而坐的两个人,科学馆的造型形似如意,祥云,呼应校徽,形象地诠释了学校“相长有术,立贤无方”的办学理念,向人们传达了学校的文化精髓。

本方案主要服务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是儿童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包括听觉、视觉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认知需求旺盛,好奇心较强;精力旺盛并且行为活跃,与人交流互动的欲望较大,需要在课余时间获得充足的空间和场所进行各种活动。因此,本方案充分考虑小学生心理特征、活动尺度,促进交往的活动空间,精心打造了层次丰富、形态多样的交往空间,提供多样性的场所体验。创造更多充满自然的开放空间,垂直方向上创造多层地面的开放式校园。西侧地块的教学区与东侧地块的活动区用两处地下通道与一处空中连廊联系,既方便了师生的使用,又增加了趣味使用空间,为创造活泼、安全、易达的校园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新建教学区部分设置了一处3层的读书廊,步行台阶与书架的结合打造出充满趣味的读书交流空间。学生们可以在这个U型玻璃维护的空间里拾级而上,或翻阅图书,或围坐一团,或静或动,任由喜好。空中连廊是联系教学区与运动区的纽带,既然是纽带,在设计时考虑赋予其更加柔和的曲线。双曲线的钢结构连廊,横跨在文六路两侧,无疑是这条新修建的城市道路上一条靓丽的风景线。玻璃与格栅组合而成的维护结构,在阳光下创造出丰富的光影关系,映照在连廊里嬉戏打闹的小学生的脸上,显得格外的美丽。两处地下通道日后可以打造成学校宣传文化长廊。立贤小学的水墨画教学一直是学校的传统特色教学,近年来师生的水墨作品曾多次获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设计中建议学校将两处地下通道作为展示学校师生水墨作品的宣传廊,既展示了学校特色,又增添了使用的趣味性。其中南侧的地下通道还结合场地景观设置了几处采光窗,尽量减少小学生在通过地下通道时由于采光不足造成的安全隐患,同时也营造更好空间体验。

立面色彩上,沿用原有校区的黄色作为主基调,渲染温馨气氛,内衬白色墙面,局部点缀贴近自然的原木搭配,与周边建筑协调的同时,也迎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环境上,采用立体绿化,相对外围广植乔木,校园中部辅以灌木,建筑墙面点缀爬藤植物等。在一层南侧专用教室与总务办公用房之间局部设置了下沉庭院,创造多维景观的同时也为地下室营造了良好的采光条件。虽然整体校园用地较为局促,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手法,空间塑造上力求通透但是绝不单调。

5 绿色的校园环境

方案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使用需求,采用低碳技术策略来实现绿色生态校园。通过对环境的分析和优化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楼、风雨操场及空中连廊均结合内部使用空间需求和外部造型需要,在不同部位采用外遮阳系统,降低太阳辐射。教学区主入口东西向连廊的维护栏杆采用木纹格栅,风雨操场三层篮球场部分通高外窗采用浅灰色格栅,空中连廊则结合钢构架采用灰色格栅,在不影响内部使用功能的同时考虑到遮阳的需求,错落的格栅构架营造出极强的立面韵律感,整体效果统一又富有变化的韵律。伴随着太阳光入射角度的变化,打造出极具梦幻的光影效果,给使用者一定的视觉冲击。

学校东侧教学区入口“U”型集散广场的设置能够形成一定的兜风效应,改善局部风环境,结合教学区的外走廊,有效地形成空气流,对学校内部的微气候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空中架空连廊两侧和顶部设置了可开启窗,热空气能够很快疏散到廊外,同时保证了连廊内部的自然通风效果,避免玻璃连廊在受长期日照情况下成为炙热的“蒸笼”,改善了室内热环境。

新建部分的普通教室不贴临城市道路,远离运动区域,与原有教学楼形成合抱之势。通过对校园原有布局的分析与扩建需求的整体规划,合理的统筹建筑物、运动场地及绿化景观的设计,有效地隔离噪声源,为师生营造出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

在校园景观设计方面,结合有限的场地,考虑小面积块状绿化、点状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的方式。主入口“U”型广场两侧采用两排行道树,在视觉和空间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局部下沉庭院采用块状绿化结合休闲座椅,引导人们进入庭院,和上部的人可以形成视线交流,从而创造更多的交流可能性。局部连廊顶层采用种植屋面,可以作为小学自然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们展示雨水收集、观察大气湿度的一个小实验场所。在局促的场地空间内创造更多有特色的使用空间,丰富了整体校园的趣味性。连廊的木纹格栅结合爬山虎等垂直绿化,盛夏的爬山虎同学校的孩子们一样,生机勃勃的成长,绿意盎然的景象为校园平添了一份自然的活力与希望。

6 结束语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学校不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交往,心智培养的空间。学校建筑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应该事无巨细,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保证校园建设安全、有序、健康的发展。建筑设计者应当在未来的学校设计实践中注重创造更多充满自然的开放空间,垂直方向上创造多层地面的开放式校园,以学生为本,通过空间的营造引导他们从自然环境中学习知识、启发他们积极交往,共商共享。在大力倡导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共享理念的升入人心必将有助于“科教兴国”这一长远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教学区连廊校园
高层建筑大跨度钢结构连廊设计分析
大跨度复杂钢结构连廊的设计探讨
多塔连廊人行荷载TMD 舒适度减振控制
高校教学区景观探讨——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教学区为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非对称己型连体建筑连廊风载动力特性分析
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学区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素质教育与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刍议
在中国大学的教学空间创造相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