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智慧医疗院前急救模式探讨*

2021-04-03 17:42谢仁国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救护车演练救援

——郭 程 俞 晔 谢仁国 顾 松

完整的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后续治疗,院前急救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接受院前急救的患者中创伤患者所占比例达35%~40%[3]。在严重创伤院前急救工作中,迅速判断基本伤情、及时有效地进行现场处置和快速转运,并通过联动预警系统将伤情报告给区域性创伤中心急救医护人员,可为创伤患者的院内急救节省宝贵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4]。

5G网络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10Gb,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提高了数百倍。5G技术将给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5-6]。2019年3月30日,上海成为全国首个5G网络试用城市。随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首个5G智慧医疗联合创新中心。作为上海市创伤急救中心之一,5G智慧医疗将进一步提升该院严重创伤院前救治能力[7-9]。

1 院前急救现状

1.1 院前急救模式与标准多样

目前,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多种院前急救模式,均取得了一定成效[10-11]。上海市目前采用的院前急救模式特点为:统一指挥,就近出车,分散布点,分层急救[12-13]。市级急救中心进行统一指挥,各区设立急救站,就近调配急救车辆,尊重患者意愿选择就诊医院。北京市朝阳区依托社区化模式建立了三级急救网络体系,由朝阳区内3家医疗机构、5家急救站点、1个急救中心形成了“三院五站一基地”的紧急医疗救援格局,初步建立了具有自身特点的院前急救体系[14]。目前国内的院前急救模式多样,但总体缺乏统一标准[15]。

1.2 急救信息难以实现实时共享

目前,在国内急救工作中,信息传输速度慢,极大地限制了院前与院内急救人员的即时信息共享。当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至院内抢救室后,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身体状态、当前生命体征等数据均需要重新采集评估,严重影响了急救的效率和效果。

2 优势分析

2.1 区域急救资源调配合理化

同一个行政区域范围内,各级医院与区域性创伤中心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数据与资源共享。借助5G网络的数据传输优势,院前急救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到区域内各家医院的院内急救数据(如正接受急救的患者数和剩余抢救床位数等),掌握各家医院所具备的实时接诊能力。同时,结合创伤现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院前急救人员可以迅速确定级别相匹配、能最快到达并能马上处理的医院,不浪费院前急救的一分一秒,保证创伤患者能得到最可靠、最迅速的救治。

2.2 生命体征信息传输实时化

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能够迅速处理开放性伤口并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获取心率、脉搏、血压、血糖等医疗数据,并借助救护车内的智能装备,通过5G网络将相关数据实时传输至即将前往的院内急诊,患者的各项生理数据都可以零时差、无卡顿地实时传输,实现“患者人未到,病情已知晓”的状态。从而保证患者在接受院内急救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医疗,提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2.3 患者基本信息同步化

患者进入救护车后,如意识清醒,可以让其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如患者已经无法配合检查,可通过面部识别等智能设备连接大数据库,迅速确定患者身份。与此同时,借助5G网络连接患者电子病历系统,其既往病史、就诊记录以及基础疾病等信息也可同时传输至急救网络平台,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医护人员均可同步获取相关信息并及时处理[16-17]。

2.4 远程急救和远程会诊精细化

如果院前急救人员水平与经验不足,难以满足严重创伤院前急救的需求,则可通过随身携带的高清晰摄像机等设备,利用5G网络实时传输急救现场救治情况,区域创伤中心的相关专家可以对一线紧急救援人员进行指导,5G网络的高速信息传输能力完全可以满足远程会诊需求[18]。院内急救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数据,给出对应的指导意见,实现院前急救精细化,尽最大可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2.5 院前-院内急救无缝化衔接

从院前急救人员一接触患者,其基本生命体征数据、个人基本情况和既往病史等信息便实时传输到创伤中心院内急救工作站,并通过急救车车载智能设备与院内急救团队进行流畅交流,共同制定院前救治方案。同时,5G网络根据实时交通信息,规划救护车到达医院的最快行驶路线,缩短到达医院的时间,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无缝化衔接,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3 基于5G智慧急救系统的实践演练

基于5G网络,该院已实现与上海医疗急救中心信息系统的实时连接,包括患者生命体征数据、车内检验检查设备数据、车内视频和影像数据双向联通,以及医院临床数据中心和市120急救中心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3.1 市域内5G救护车院前-院内急救演练

该院联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完成了上海首辆5G救护车院前-院内急救任务模拟演练。当院前急救人员到达急救现场后,通过AR眼镜和高速5G网络,将第一手影像资料传送至医院内的液晶显示屏上。院内抢救室的急救医生进行视诊、问诊,并与院前急救人员即时交流,指导院前急救人员进行检查和实施抢救。与此同时,患者既往就诊病史、心电图、血样分析等车载设备检查结果也第一时间传回医院,为院内医生诊断提供依据,做到了患者“上车即入院”,最大限度利用转运时间,实现诊疗救治关口前移。根据《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要实现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5 km,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2 min,应用5G救护车,可将患者的救治工作大大前移。

3.2 长三角地空联合5G医疗救援实践演练

在完成市域内5G救护车急救演练的基础上,为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升区域应急救援综合能力,该院整合航空医疗救援经验和资源,开展了松江-金山-嘉善三区联动的“长三角批量伤员地空联合5G医疗救援实战演练”。通过5G技术,首次实现直升机空中悬停,急救人员通过绞索救援,大大提高了救援的效率和灵活性。实践模拟演练如下:

9时30分,G60沪杭高速嘉善方向过枫泾立交约3公里处,一辆小轿车驾驶不当失控撞上隔离护栏,后方一辆轿车追尾,导致多人受伤。接到报警后,松江高速交警大队迅速出警展开救援,并启动110与120联动机制。区120接报后,立即派出新浜分站5G救护车赶赴现场,考虑到事故地点处于沪杭交界路段,调度室负责人立即请示医疗急救中心领导,启动松江-金山-嘉善三区联动机制,通知航空救援机构备勤。

9时35分,第一辆5G救护车到达现场,迅速启用了5G医疗急救系统。5G救护车内,现场医生通过5G设备将现场患者情况,以第一视角传给后方医院,实现“上车即入院”。事故发生后仅5 min,院内即掌握了伤员病情资料,为患者抢救赢得了“黄金时间”。初步检伤分诊后,其中1名重症伤者需要转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松江院区创伤救治中心治疗。但G60松江方向公路段正在维修,考虑到救护车运送伤员时间可能较长,区120调度中心立即启动5G航空救援机制。9时45分直升机抵达枫泾服务区临时起降点,与现场120救护车进行重伤员交接,9时58分伤员抵达救治院区。其余伤员由三地救护车陆续转往附近医院进一步救治。通过5G航空救援机制将伤员从枫泾运抵至救治院区用时仅13 min,比陆运节省转运时间至少半小时以上。

4 展望

5G网络为智慧医院提供了个性化安全、性能要求可灵活配置、弹性按需使用的网络通道,改变了传统固网、WIFI建设的运维模式,解决了医院网络投资、建设及运维的难题。5G将为智慧医院提供更开放、集约的信息资源承载能力,有力推动智能医疗服务更加高效的运行及更新迭代。5G技术能有效节约院前及院内急救时间,提升急救成功率、减少因救治不及时造成的后遗症,节约社会公卫成本。

目前,我国区域性创伤中心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严重创伤院前救治工作也越来越得到重视[16]。5G技术将为严重创伤院前急救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未来,医疗机构可按照5G智慧医院顶层规划,不断推进5G智慧医疗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创新。

猜你喜欢
救护车演练救援
首次演练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救护车
送创可贴的救护车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未雨绸缪演练忙
给救护车让道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