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1-04-04 08:02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居民点普及率数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地域单元和基本聚落地,主要反映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及对发展空间的干预、调整和重构[1]。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方针为农村“三生协调”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因此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进行农村居民点类型的划分对促进三农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农业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文献综述

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重点就农村居民点的整合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朱玉碧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的研究中对重庆市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潜力等级的划分[2,3];谭雪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研究中认为农林牧渔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大[4-6];王琦借助三步判识法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保护、撤并搬迁、聚集提升、城郊融合四类农村居民点进行了识别[7],为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奠定了基础。

当前已有关于农村居民点的研究多是以西南的山区、黄土丘陵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区作为研究区域。李骞国等对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进行布局优化研究时提出城镇化整理型、集聚发展型和迁移型等三种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8,9];杨忍在进行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的研究时认为[10],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交通指向、中心地指向、耕地资源禀赋指向、环境宜居地域指向。

目前关于农村居民点的研究方法已完成从最初的定性描述向多元化的视角与方法转换。姜广辉等在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驱动力的研究中利用Loistic回归模型从空间角度深入的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的驱动力[11,12];任平等在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中利用最邻近距离指数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在2005年和2010年的空间分布状态[13,14];刘志玲等在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驱动力的研究中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驱动力[15,16];何建华等基于居民生存的需求构建了评价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的指标体系[17],并借助网络分析法对农村居民点人口的流动进行了研究。

2 指标选取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农村应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一个拥有高质量的农业供给体系。粮食产量的高低可代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从业人员可体现农业供给体系质量的高低,即区域粮食产量越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相对较大;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从业人员越多农业供给体系质量也相对越高。

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衡量它的内在品质。为达到生态宜居的目标,乡村应积极的改善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垃圾处理站与污水处理站的数量可充分的表现出乡村人居环境环境的好坏;绿化面积可代表着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即垃圾处理站与污水处理站的数量越多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越高;绿化面积越大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也相对较好。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保障,为其创造了价值。乡风文明可以由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小学与小学教师的数量可代表乡村社会文明的程度;图书馆、体育馆、公园广场的数量可呈现出农民精神风貌的好与坏,即小学与与小学教师的数量越多乡村社会文明的程度越高;图书馆、体育馆、公园广场的数量越多农民精神风貌也相对越好。

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影响着其主体的发展。治理有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村委会与居委会的数量可表现出党委领导与政府负责方面的成效;农业服务机构数量可体现出社会协同度的高低;农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人数可呈现出公众参与的效果,即村委会与居委会的数量越多党委领导与政府负责方面的成效相对越好;农业服务机构数量越多社会的协同度也越高;农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人数越多公众参与的效果也相对越好。

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为其发展指引着方向。生活富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人均纯收入的高低可体现出农民就业质量的高低;自来水普及率、有线电视普及率、农村住房砖瓦化率可充分的表现出乡村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即人均纯收入越高代表着农民就业质量也高;自来水普及率、有线电视普及率、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越大其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也越小。

3 构建指标体系

以乡村振兴发展的五大方面为基础,选取研究区内各乡镇的粮食总产量、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为产业兴旺方面的二级评价指标;选各乡镇垃圾处理站数量、污水处理站数量与绿化面积作为生态宜居方面的二级评价指标;选取各乡镇小学数量、小学教师数量、图书馆数量、影剧院总数、体育馆数量与公园广场数量作为乡风文明层次上的二级评价指标;选取村委居委会总数、农业服务机构、农业服务机构服务人数为治理有效层面上的二级评价指标;各乡镇人均纯收入、自来水普及率、有线电视普及率、农村住房砖瓦化率为生活富裕方面的二级评级指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表1

猜你喜欢
居民点普及率数量
安徽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
排行榜
远程医疗普及率的现况调查
统一数量再比较
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
回顾: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成效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头发的数量
湖南革命老区新农村居民点整理及对策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与整理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