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是否就环保?从“限塑”到“ 禁塑”,还有多远

2021-04-04 22:17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21年10期
关键词:限塑降解塑料塑料制品

我国是塑料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来自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 亿个。截至2019 年,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 万t。巨大的消耗量以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使社会各界对塑料污染治理普遍关注。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多数公众表示支持国家“ 禁塑” 政策实施,并愿意为此作出改变。但也有人提出疑问:“ 只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禁止使用塑料杯、塑料盖,是不是一种‘ 假环保、真形式’ ? ”“ 塑料不环保,使用其替代品纸也要消耗木材,是不是更加不环保? ”…… 带着公众关心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业界专家,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1 “ 用纸吸管喝奶茶快乐会减少”

——“ 限塑” 话题频频冲上热搜反映公众环保热情

2020 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又称新“ 限塑令”)规定:到2020 年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0 年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到2025 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

根据“ 新限塑令”,自2021 年1 月1 日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已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不少吸管生产商和奶茶、饮品店商家积极响应,推出纸吸管、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供消费者选用。但很多消费者表示,“ 纸吸管口感不好”“ 纸吸管容易泡软,不好用”“很多商店都不提供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等。

4 月7 日,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发起“ 用纸吸管喝奶茶快乐会减少吗” 的微博调查。调查一经发布,迅速成为微博平台的热门话题。截至4 月8 日16:20,该话题在光明日报官方微博的阅读量达2 217 万,约8.2 万人参与投票,近300 名实名认证用户参与讨论并留言评论,点赞数达8.4 万。在微博平台,截至4 月8 日16:20,短短一天时间,话题阅读量达到4 021.3 万。据记者统计,从今年年初开始,纸吸管相关话题就频频冲上微博热搜,网友热情参与讨论,充分反映出对“ 限塑” 和环保的积极支持。

不少网友指出,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后,存在“‘ 禁塑’ 后超市塑料袋使用不减反增”“ 禁塑效果不佳”“ 禁塑料吸管不禁塑料杯”“ 纸吸管影响饮品口感” 等问题。对此,专家表示,转型都有“ 阵痛期”,但行业主管部门和机构在推进“ 限塑” 政策时,不能仅通过禁令推进改革,应该从更细节处入手通盘考虑,推动“ 限塑” 政策进一步走向深入。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曹淑艳今年年初曾带领团队对我国农村居民塑料袋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年使用塑料袋394 个,73.2% 的家庭去年单独购买过塑料袋。曹淑艳指出,薄膜塑料袋是“ 限塑” 的长期难点领域,收费虽然可以显著减少塑料袋使用,不过却存在效应“ 退坡” 问题;而大型超市的线上业务多倾向于免费提供塑料袋,以吸引与黏住客户。“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管理机制上进一步突破。”

研究人员分析从海底收集的样本,以估算微塑料的污染量。新华社发

2 “ 吸管换了,但杯盖、杯子还是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材料”

——“ 限塑” 不能成为流于表面的“ 形式主义”

调查中,记者发现在餐饮行业里,塑料杯、塑料盖的使用非常普遍,正如网友所言,“ 吸管换了,但杯盖、杯子还是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材料”。这样的“ 环保”,让不少网友怀疑部分餐饮店铺的环保行动实际上是一种流于表面的“ 形式主义”。

对此,受访专家表示,近年来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虽然取得突破,但仍然存在成本和物理特性有待提高的问题。以可降解塑料袋为例,这种塑料袋生产成本高,相比不可降解塑料袋更易损,很多外卖员在配送食品时常会叮嘱商家“ 多套几个袋子”,结果造成实质上的浪费。专家认为,现阶段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还难以退出市场,这也是我国尚未全面“禁塑”的原因。同样,在全球范围内,目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彻底“ 禁塑”。

不少网友在本报发起的微博小调查下留言,表示自己非常支持环保事业,也愿意为推动“ 限塑” 支付相应费用。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以往为限制塑料袋使用而加收的几毛钱、一块钱费用开始收效甚微,难以起到价格杠杆的作用。同时,监管对象“ 小散多”,执法难度可想而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吴宪坦言,作为一个大型输入性城市,如果全国不能实现一盘棋统筹限制超薄塑料袋,北京监管机构的压力会非常大。“ 北京有200 万市场主体,用超薄塑料袋的估计得有一半。这么庞大的量,市场监管人员所有的力量加一起,人盯人都盯不过来。好在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产业调整目录已经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限制超薄塑料袋的生产,为我们减轻了一部分压力。”

除了餐饮行业,在电商、快递和外卖领域,塑料制品的使用也非常广泛。新“限塑令”要求到2022 年,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 目前电商快递企业、品牌商户正在与上游包装供应企业合作,共同推动行业可持续生态链建设,探索推动可循环快递包装的应用,并向全国规模化应用发展。部分外卖平台也在研究制定外卖环保包装推荐名录,探索塑料餐盒的规模化市场化回收路径。”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凯介绍。

赵凯表示,今后电商、快递企业可以从仓储、包装、运输、末端配送等环节入手推广可循环包装、免胶带纸箱、瘦身胶带、全生物降解袋等,减少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塑料编织袋、塑料胶带等,并逐步扩大可循环快递包装使用范围。“ 外卖平台可以从源头减量、包装升级以及下游的回收分类与循环利用推动外卖一次性塑料包装减量,还可以免费投放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引导平台商户使用生物降解包装,通过回馈绿色能量引导用户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并加强多方合作,探索外卖塑料餐盒的分类回收模式。”

3 无纺布、纸、竹木可以作为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品

——“ 限塑” 不能“ 一刀切”,可降解塑料并非绝对环保

专家表示,经过100 多年的生产实践,塑料制品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塑料生产之初是为了方便使用,因此在“ 限塑” 的同时,也要注意研发生产新的环保、无污染的替代品供消费者选用。

据统计,在2020 年年底“ 限塑” 阶段性目标涉及的相关地区零售、餐饮领域中,塑料制品的年消费量约30 万t。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张丽君介绍,无纺布、纸、竹木等替代品的原料充足,可降解塑料的年供应量约有40 万t,替代产品产能能够有效满足消费需求。

不过,张丽君也指出,并非所有的塑料制品都要限制使用。“ 一次性使用的特点就是方便,但是一次性使用也要看必要性。用于输液打针等医疗场景的一次性用品关乎生命安全,是必要的,但一次性餐具显然就没有必要了。”

在包装领域,塑料制品的使用很普遍。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所长郭振梅指出,随着“ 限塑令” 的推广应用,部分塑料包装可以通过减量化设计、选用替代品等方式来逐步减少塑料使用量。“ 目前包装领域中许多新材料、新容器的研发可以减少传统塑料的使用量,达到减量化、轻量化的目的,从而对‘ 限塑’起到技术层面的支撑作用。例如利乐公司研发的‘ 利乐峰’ 包装,其塑料薄膜和开盖均由甘蔗提取物聚合而成,整个包装的可再生原料比和碳足迹都比普通包装优越;京东、苏宁等企业近些年也纷纷推出可循环快递包装箱,通过产品研发技术和回收管理制度的改进,逐步替代传统塑料包装袋。”

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出现被视为应对塑料污染,特别是解决一次性吸管等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环境污染问题的利器。我国生物降解食品接触材料行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部分公众和行业对生物降解塑料的概念理解并不清晰。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检测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卢倩强调,某种塑料是否会完全生物降解,受结晶度、添加剂、微生物、温度、时间长短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许多降解塑料不仅无法实现完全的生物降解,还可能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例如降解成肉眼看不见的塑料微粒。可见,生物降解塑料并不是解决塑料污染的灵丹妙药,负责任的使用才能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对于公众关心的替代品价格成本问题,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表示,目前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阶段,规模小而分散,且需要大量的研发、设备和试验投入,相对成本较高。“ 随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相信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全产业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达成共识,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替代产品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低,相关制品的价格也有望变得越来越便宜。”

猜你喜欢
限塑降解塑料塑料制品
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需解决三大问题
展望可降解塑料与建材包装材料
加拿大政府拟从2021年起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2017年7月塑料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1.1%
2017年1-7月塑料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82%
当代大学生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
“限塑”七年,争议再起
塑料袋漫天飞扬,限塑路任重道远(一)
可降解塑料的绿色环保发展路径探索
从“限塑”到“弃塑”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