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高原

2021-04-06 15:03王明钦范美侠
时代报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河南大学藏族西藏

王明钦 范美侠

“姓名:洛桑他青,开封地区卫生学校医师八班学生,来自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不懂汉语。若该生外出迷路,敬请社会各界革命群众将他送到学校,为盼。”

殷殷嘱托,承载着河南大学对一批又一批藏族学子的款款深情。

时光隧道穿越半个世纪,一张珍藏箱底的发黄字条,从尘封已久的档案里浮现出来。粒粒笔迹,溢满暖暖真情,融汇切切关爱。

荏苒岁月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百年名校河南大学积极落实“全国支援西藏”基本方略,培养无数西藏学子建功家乡,大批毕业生踌躇满志上高原,服务藏区筑初心,担当使命赋雪域,唱响了无私奉献、砥砺奋进的壮美诗篇。

2021年7月,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布达拉宫广场考察时指出:“70年来,西藏各族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中国共产党做了该做的事情。”下一步怎么走?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只要跟中国共产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协力,加强民族团结,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率高达95%以上。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帮助西藏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发展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援藏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大批教师进藏支教,打开西藏高质量发展之门。西藏班办班30多年来,累计为西藏培养了14.09万名各类专门人才,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自1973年起,饱含周总理殷切关怀,西藏选送1300名赤脚医生和志愿从医人员到内地,培育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疗队。1975年,160名藏族孩子豪情满怀地来到原开封地区卫生学校(2000年并入河南大学)。

一段弥足珍贵的岁月,留下灿烂辉煌的记忆。

这批年轻学子,一部分是赤脚医生,多数是贫下中农、翻身农奴出身,年龄最小的才15岁。他们学成返藏后,基本上分到了县以下医疗、防疫部门,成为西藏基层医疗事业的拓荒者。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工作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资金之巨、参与人员之多、覆盖领域之广,前所未有。因此,西藏迎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农牧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在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新时代的治藏方略,提出了“十个必须”,要求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河南大学积极主动落实中央、各省的援藏精神,不断发挥“智力援藏”优势,藏学研究蓬勃开展,硕果累累,流金泄银的“智力资源宝库”,助力美丽第三极跨越发展。

藏学研究的高歌猛进,让河南大学藏学研究所走进国人视野。2005年,河南大学申报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历史、国际民族问题硕士点成功获批,得到国家、教育部充分肯定和大力赞扬。

采访时,我看到藏学研究所同仁正焚膏继晷地准备论文《中国共产党散杂居民族理论与政策百年历程回顾与思考》,厚实的系统文本,荟萃灿亮明珠,准备提交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年会交流。

数十项藏学研究课题,在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开花结果,先后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涉及西藏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藏学研究领域的满枝硕果,为西藏发展传经送宝,谱写了民族团结、繁花盛开的华彩篇章。

一组组黑白相间的老照片,定格了来自青藏高原的稚嫩笑脸。来自1975级藏族班学子的浓郁思念,依然萦绕在黄河边的河南大学。

“这是玉珠,开心果;这是喜乐,有钻劲;这是欧珠罗布,一点就透;这是索旦次仁,特聪慧;这是卓玛,秀外慧中……”

80多岁的范秀云,时任河南大学1975级藏族班班主任、党支部书记,说起她的学生,依然满脸自豪、如数家珍。

“这帮孩子很优秀,填补了西藏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很多空白,有太多珍贵的回忆……”

视频画面里,头发花白的藏族班校友,用嘹亮的歌声,唱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肺腑亲情:“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带着满满的感动,我踩着朵朵祥云穿行世界屋脊,走近这群河南大学藏族班校友,倾听、尋觅那些沉浸在岁月深处的历历往事……

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带着温馨祝福的笑意,在锣鼓鞭炮声里,让风尘仆仆远来的藏族班学子们,心头涌起饱满的温暖。接手藏族班培养任务,38岁的范秀云忙成陀螺,牵紧了一双双嫩弱的手掌。

采访中,范秀云感慨地对我说:“这批学生娃,都不会说汉语,写汉字就更不用说了,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

一定要把藏族孩子培养成才。藏族班成为学校为藏区服务的亲情纽带。最精英的老师,最贴心的关怀,量身定做的教学课程,详尽周密的育人计划。他们成为老师的“宠儿”,被精心呵护,悉心培养。

不懂汉语,那就先从最基础的语文、数学学起。拼音识字,书声琅琅;加减乘除,落笔沙沙。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学。知识根基越筑越牢,一年后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医学理论课程丰富多彩,学科和门类涉猎广泛。临床、外科、内科、五官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各种医疗技术都要“摸”,一门门地讲授、复习、巩固。多一门知识,雄阔藏区里,就多了一副救死扶伤的铠甲。

课业辅导都是全天候的“保姆式”呵护。思想、学习、生活问题,都瞒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主动关心询问,藏区的“星星火炬”,就要储满长久的正能量。精益求精地传道、授业,无微不至地解惑,雨润下的秧苗沙沙茁壮地成长。

全科培养是最好的途径,学生回到西藏,要娴熟地独当一面,就要学会十八般武艺。老师精彩绝伦的授课,耐心细致,图文并茂,万丈高楼扎根基;直观生动,多了循序渐进的耳濡目染。知识雨露的滋养,润物细无声。

原藏族班学生、后任西藏定日县卫生局局长的加布次仁回忆说,1976年唐山地震后,大量伤员送到了学校附属医院。老师、医生衣不卸甲,藏族班的同学也踊跃前来“助阵”,跟着老师超前上演“实践课”。

清创、打针、输液、换药、小伤口缝合……课本上干巴巴的知识,迅速在鲜活的救死扶伤中操作实践。有些笨手笨脚的人,在老师言传身教下,渐渐娴熟起来,麻利起来,实践能力飞速提升。

实习期间,手把手传帮带,成为老师的常规教学,跟班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能力。喜乐回忆说:“我在一年多实习当中,就睡在手术室门口,一床被子裹个枕头,一点不觉得苦。参加的手术1000多次,主刀920多次,观摩手术3000多次。吃住在医院,痴迷玩命地学本事。”

当羽翼渐渐丰满的雄鹰,陆续回到群山呵护的农牧区后,牧民们终于盼来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而汲取了丰富营养的藏族班学生,翩然骑马穿行在牧民中间,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人。

爱像一盏熠熠明灯,照亮奋进求学的长路。对于远离父母的他们,学校和老师成了其最温馨的港湾。

学生刚来,个个“黑不溜秋”,不会洗澡,洗头不习惯用热水;不会洗衣服,直接拿衣服在外面水龙头下冲水。老师们躬身示范,话语如春风,关怀备至,决不见半点歧视、责备,学生们很快就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那时,范秀云的孩子嗷嗷待哺,正需要照顾,可来了这么多远离父母的藏区孩子,她只能变成全天陪伴的全职老师,自己的孩子根本无暇顾及。学生们看到范老师,都会说:“妈妈来了!”

计划经济时代,一般干部的粮食定量才26斤。考虑到西藏班学生正在长身体,学校申请定量增加到40斤;考虑到藏族同胞吃牛羊肉的习惯,又申请增加了稀缺的肉食补贴,确保学生们吃得饱、穿得暖。

最令人操心的是学生的身体。采访中,1975级藏族班学生、后任西藏政协第11届委员会科教文卫专委副主任的喜乐介绍说:“因为环境气候的改变,我们班整体肺结核发病率比较高,原来西藏传染病接种率比较低,没有免疫力,冬季住院的学生多。我也得了肺结核、心肌炎,但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快康复痊愈。”

当时病魔横扫,20多个学生陆续住院,分散在学校的附属医院、龙亭后传染病院、松木湾鼓楼区结核病院、开封市上火店街二院等。

老师穿梭在金乌与月兔的交织间,形影不离,贴身陪伴。病人吃饭乏味,买来当时稀缺的白糖、橘子、南瓜子、槟榔等;学生食欲不振,带他们吃开封地方特色小吃灌汤包、羊双肠;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鸡蛋羹,此时也热乎乎地炖好,浇上小磨香油,冒着热气端来,一勺一勺喂服,一滴滴泪花扑簌簌掉进碗里。

藏族班学生、后任贡嘎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的曲妮,当时得了阑尾炎,在温暖和鼓励的重重包围里,坚强的小姑娘躺上手术台,从开始到最后,都没有喊一句疼。

她感慨万分地告诉我:“这么多老师都陪着我,坚毅关切的目光鼓舞我。我知道,这就是个小手术,学校安排了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内心静如秋水,实在没啥可怕的。”

藏族班的扎西顿珠得了肝包囊肿,疼得翻床打滚,面黄肌瘦,奄奄一息。老师专门带他到上海求医,专家确诊后,这种病在内地很罕见,医生没有治疗经验,一时间束手无策。

但人命关天,手术是和阎王博弈的唯一办法。学校邀请了校友、市人民医院的权威专家主刀,多次会诊,拟定治疗方案,做了这台令人牵肠挂肚的手术,把扎西顿珠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康复痊愈后顺利毕业回藏。

藏族班学生、后任山南医院妇产科主任的卓玛清楚地记得,每到夏季,老师都会送来黄河湾甘甜沙瓤的西瓜,学生风卷残云般大快朵颐,让老师看得舒心满怀。

剩下的瓜皮,老师悄悄地收集起来,在僻静处,把剩的心剥了,外面的皮削了,就吃皮瓤,让学生看得眼泪汪汪。卓玛哽咽地说:“看到这些很感慨,那时候老师们也很艰苦,没有菜吃,却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们。”

对藏族班的学生来说,飞得再高再远,学校是永远的“营养钵”。

毕业后返回高原,相隔万水千山,离开了熟悉的校园和朝夕相伴的老师,但不久,很多学生如喜乐、欧珠罗布、洛桑、达瓦次仁、次旺等,又陆续地返回母校“蓄能充电”,继续跟诊资深医生实践、提升。学校敞开温暖包容的怀抱,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便利。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老师的大爱无疆,感染着求知若渴的学生,也让他们穰穰满家的同时,收获了满满的大爱。

1978年5月后,世界屋脊的辽阔农牧区里,出现一群穿白大褂的翩然骑马者,翻过雪山,跨过草甸,背着十字药箱的青春面孔,用满腹才华和热血抱负,为藏区同胞救死扶伤。

藏族班同学纷纷主动请缨,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培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贡献青春,为西藏医疗事业吐露芳华,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别看女生次仁瘦小纤弱,向组织提出申请时言语铿锵。到天高路远的浪卡子县去,从山南到浪卡子,弯弯曲曲的山路,没有一滴水,没有一口吃的。她从天放曦光,踩着山巅和飞云,一直走到闪闪繁星眨眼。

辽阔的阿里,大步流星走来了强久仁青,科班出身的医学生年轻气盛,别无选择地挑大梁。这小伙嘴上没毛,稚气未脱,但人不简单,普外科、脑科、骨科的手术娴熟,输卵管结扎、剖腹產手术等妇产科手术也擅长。条件简陋,病魔却不等人,供电不稳,手电筒大步上前,成为手术最靠谱的“无影灯”。

30多年行医,10000多台外科手术,拯救了多少鲜活的生命,挽救了多少幸福的家庭,送来了多少大病初愈的欢笑。妇孺皆知的全科手术大夫,老百姓提起强久仁青——“阿里一把刀”,手到病魔消!

措美县的山沟村落,飘忽经幡携手洁白雪莲花,呼啦啦地欢迎着巡诊的喜乐。一个翻身农奴的儿子,刚出生差点因体弱没命,感怀生命如此脆弱,让他学到了一身救死扶伤的本领,更是怀着对这片土地感恩的心,使出浑身解数祛病除魔。

酥油桶,横门板,毯子布,牧区手术室眨眼间搭建完工。群山巍峨,道阻且长,藏道更比蜀道艰,病人转运如登天。可人民生命至上,只能因陋就简,就地手术,开始敢者暴击病魔的使命。

胃痛狠狠地暴袭着措美县乃西乡二村村民阿旺多吉,他浑身蜷缩,脸色蜡黄。喜乐冷静地检查,擒拿到胃癌元凶,情况危急,只有切除大部分胃才能保命。可病人血色素只有4克,低于做手术的教科书标准,风险可想而知。喜乐深知病人的痛楚,他决心要与胃癌斗上几回合。

生命托付之重,信心满满,操刀上阵,与死神一番天昏地暗的搏杀,取得了圆满成功,从病魔之手将病人硬生生抢了回来。喜乐因医术高超,成为自治区医学领域带头人,先后任县人民医院院长、山南地区人民医院院长、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

远山如黛,雪山纯净。历历往事萦绕在睿智仁者的脑海,精神矍铄的喜乐深有感慨地对我说:“感谢我们伟大的党。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有我们的新中国;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有新西藏;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才能繁荣昌盛。”

索旦次仁所在的嘉黎县,山高路远,坡陡沟深,但他递交的申请报告意志坚决,“请组织派我去最艰苦的地方,我的岗位在基层!”他如愿以偿地来到偏远的同德区——极端困苦的环境,一无所有的困难情况,都被青春点亮。一朵盛开的白莲花,起早贪黑地行走在农牧民中间,成为茫茫戈壁的风景线。

在鸽群乡山沟沟,夜幕低垂,淫雨霏霏。突然,一匹快马如闪电飞驰,骑手十万火急地找到索旦次仁,3岁孩子其美多吉脑袋开花,被大种牛牛角刺透眼睛。索旦次仁二话没说,跟着拼命冲进雨幕夜色里,一路跌跌撞撞,迎着狂风暴雨,冲锋而来。

毡房里的其美多吉,已经血肉模糊,奄奄一息;惹祸的大种牛,躲在一边,垂头丧气。“快快快,立刻手术,救人要紧!”

病情急迫,危重状况,索旦次仁面对前所未见的情形,心里阵阵打鼓。可鲜活的生命,救死扶伤的天职,都让他来不及多想,唯有放开手脚,全力以赴搏一搏。

扎实的医术给足了底气,娴熟的技术拱卫着胆略。手术操作如行云流水:彻底清创,把硬脑膜缝起来,流出来的软组织,重叠缝几层,防脑浆外流。灵巧的手术钳扣紧裂开的骨头,他聚精会神,轻轻地,用绣花功夫拼在一起,终于严丝合缝。

酥油灯添了无数次,家属焦急等待,萦绕简陋的毡房。伤口缝好,常规止血,手术打结,索旦次仁一头栽倒,累瘫在地上,大口大口喘气,天昏地暗,浑身虚脱了一般。

这个重新被“复活”的孩子,如今健康茁壮,妻美子慧,五口之家幸福和乐。成群牦牛,源源财富,牧区致富带头人备受夸赞。其美多吉逢人就说:“索旦医生,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索旦次仁后来任那曲卫生局局长,成为藏北高原医疗卫生事业的带头人、佼佼者。

常做“书虫”的欧珠罗布,登上曲松县白云缭绕、雪山吐银的山巅,母校老师的教导刻骨铭心,医学知识在空闲时间里潺潺流进心房,焚膏继晷地博采众名家之长。

高峰在长进中清晰,他听到了母校的召唤,回到附属医院接续“充电”两年,实践能力就在手术刀里游刃有余,外科手术不仅在曲松县,整个山南地区都名声在外。

学业积累愈高,厚积薄发的欧珠罗布,在高原衔来了同济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橄榄枝,2010年得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青睐,挂职锻炼。

2014年,大洋彼岸的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迎来了青藏高原的访问学者,神奇的高原医学让国际同行惊奇。

后来,欧珠罗布成长为自治区最高学府——西藏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组建了高原病医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高原医学研究重要基地,破解了一系列的高原疾病密码。2009年,欧珠罗布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欧珠罗布回忆起往事,深情地说:“因为我们来自西藏,受到当地政府和学校各方面的关注,所有的老师不仅是老师,也是我们的父母;不仅把我们当学生来培养,也当成自己的孩子呵护。所以我们发自肺腑地感谢党和政府。”

展翅雄鹰,钟情于流岚苍穹;雪域赤子,奉献在逶迤高原。

那曲地区尼玛县,藏传佛教的重要发源地,被同学们称为开心果的玉珠晃动着羊角辫而来,常年奔走在杳无人烟的藏北高原上,在最为苦寒的地方,跃马纵横,如山间迎风绽放的雪莲花。

低矮潮湿的卫生所,全部家当只有一把茶壶,两个水桶。玉珠睡药箱子,住帐篷,整天涉水过河去巡诊,河流纵横环绕。正午时分,洪水裹挟冰碴猛滑过来,腿脚被一层层割破,血迹斑驳。白天看病,晚上跟牧人一起挤羊奶,吃糌粑,饮青稞酒,品酥油茶,劳动、看病两相宜。

长期行走雪域高原,玉珠患上刺痛眩晕的雪盲。一遇雪天就如天崩地裂,可玉珠将病魔踩在脚下奔跑。一次,骏马驮她到达果乡巡诊,雪落漫天,群山素裹。她走了很远的地方,才到了病人帐篷里。刚青霉素皮试,雪盲症突如其来,疼得头皮发炸,顿时大汗淋漓,如踩棉花。她咬牙坚持瞧完病,自己也累瘫在羊皮毡上。

玉珠巡诊到美丽的措落乡双户村时,遇到30多岁的重病女性孤卧病榻,病痛威逼煎熬,家徒四壁就医难。治病如救火,病人是亲人。玉珠火急火燎地去化缘、筹钱,单位三五百,个人两三元,4000元救命钱成了及时雨,病魔被斩草除根,患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妈妈,给我第二次生命的妈妈!”女患者喜极而泣。

“一切都要感谢党,感谢政府!”玉珠抱緊她安慰道。

请求沉到基层的布琼次仁,在海拔4500米的浪卡子县张达乡,开启了巡诊看病的风雨历程,40年的岁月,满头乌发飞满霜雪。当时,卫生院连张病床都缺,仓库、门诊、住宿,全挤在一间低矮阴暗的石房子。看病近了脚量,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远了骑马,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而运送药品,在牦牛背上来回三日。

村里最需要医生,人民最需要健康,布琼次仁其后有多次机会进城高就,可乡里乡亲急盼恳切的眼神,酥油茶香,青稞酒浓,最温暖的是长久温情的陪伴,他最终选择了留在这一方融进灵魂的水土。他栉风沐雨穿行在逶迤的群山之间,与病魔展开战之必胜的角逐,成为守护一方群众健康的中流砥柱。

到了退休安享晚年时,大家异口同声地祝福:“你老人家功德无量,该好好享清福了!”可布琼次仁忙得不亦乐乎。村民们看病的络绎不绝,出一屋进一屋,不变的是热情洋溢、笑脸盈盈。

藏区的发展日新月异,曾经的高山公路环绕,曾经的河流桥梁飞架,他坐上了摩托或轿车飞驰巡诊,更陶醉在这水草丰美的好地方。他不遗余力,手把手为农牧民培养接班人,12名学生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人才济济里,就有他一心向往城市而最终留守的儿子。

退而不休的次旺,曾为拉萨妇幼保健院主治医生。她致力于培训乡村医生,城里乡下行色匆匆,贡献出毕生积累的医学精华,1000多人次基层医务人员获益匪浅。玉树地震200多名孤儿更牵动着她柔软的心,买了五颜六色的藏装,用光了积蓄;购买了鼓囊囊的药品,刷光了医保卡。

次旺遇到大腹便便的32岁妇女,在下乡义诊时泪如珠帘。子宫肌瘤肥大,导致行走蹒跚,一走三喘,面色青紫。呜咽哭诉,家里没人、没钱,五六万的手术费宛如大山,面对病魔只有束手待毙。

次旺实感心酸,脸上却笑着鼓励她。现在党和政府如春风化雨,对咱藏区的帮扶政策这么好,一定有办法。次旺赶紧给领导反映,帮扶政策如浩荡春风而来,病人顺利痊愈,重新返回青青的牧场,发自肺腑悠然地高歌:“党啊,亲爱的妈妈……”

位于加查县的高原诊所,看病的纷至沓来,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院长达瓦多吉,被农牧民围拢得水泄不通,忙得不亦乐乎。所有期盼的眼神,顿时化为舒心满怀。

作为退而不休的藏族班学生、加查县人民医院原院长,他觉得应该发挥余热,不负党和政府的培养,回馈社会,回报人民,他看病都是成本价开药,没了铜臭气,散发着浓郁高原乡亲的温情。

记者问起根由时,慈祥的老人用高亢的豫剧唱答:“革命先烈为人民把青春贡献,新一代要继壮志,汗洒高山……”

截至2020年底,西藏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642个,卫生技术人员26150人,三甲医院增加到11家,每千人床位数由4.5张增加到4.9张。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0.5‰、8‰。孕产妇住院率达到90%以上。包虫病、大骨节病、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等,肆虐西藏的地方病得到历史性的消除和防治。人均寿命由35.5岁提高到71.1岁。

次仁卓嘎深情地说:“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西藏的卫生事业和西藏各条战线一样,其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央的关心和重视,离不开国家各部委的鼎力相助,也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这充分体现了血浓于水中华民族一家亲。应该说,西藏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首民族团结的赞歌。”

河南大学75级藏族班学生、后任山南人民医院外科主任的洛桑桑甸回忆起母校老师时,长歌当颂:“她头顶堆满白雪,腰弯成了一道山梁。她挤奶走出羊圈,一心为儿女们祈祷吉祥……”

绵绵雪山捧出一抹抹哈达,那是奉献给西藏人民最圣洁的哈达,那是献给大地母亲最崇敬的祝福;而无数的白衣天使怀着初心使命穿行在世界屋脊。

永远的白衣天使,永远的扎西德勒!

絡绎不绝的河南大学优秀学子走上寒气逼人、神秘而充满诱惑的雪域高原。登上雄伟险峻的世界之巅,行走在风雷雨雪抚摸的茶马古道上。他们用睿智聪慧,燃烧着美丽动人的青春年华。

1975年夏,为响应党中央对大学生支援西藏的号召,河南大学选送政教系、中文系、地理系、体育系、艺术系等上百名优秀毕业生,义无反顾地开赴青藏高原,成为世界屋脊上的最美拓荒人。

余金成等人到日喀则地区务农。日喀则山峰耸立、河流纵横、湖泊广布,晶莹剔透,湛蓝苍穹华丽而迷人。阡陌农田散落在山间河谷,举起的锄头砸开沉睡的荒地;中原蔬菜种子生根发芽,青青的菜园瓜果飘香,牧民饭桌多了美味佳肴。

张明、闫爱玲等分到西藏那曲地区。绿野无极的藏北高原,诡秘缠绵的纳木错湖,几近透明的苍穹,远古的传说穿梭到了人间秘境。简陋的教室,淳朴的孩子,悉心的教诲,琅琅书声响彻草甸河谷。

贾善福等人去林芝农牧学院;郭玉英、冯东平等人分在区文教局。他们眺望“离天最近的地方”——布达拉宫,高耸宏大、威严峻厉、繁复层叠、幽静神秘。“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好像听到了仓央嘉措最美的天籁情歌。一群中原好儿女,浑身的激情在燃烧。

张昌平等同学沿日喀则北上,涉湘河、渡雅鲁藏布江,来到南木林县米汝村插队。“不当干部当农民,不拿工资挣工分。”他们利用荒地开办了小农场,放着牛羊在草原上织黑撒白。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藏语从生涩变流畅,藏族同胞汉语汉字也相得益彰,闲暇跳起锅庄舞,歌声飘飘绕云端,山水之间,其乐融融,汉藏各族亲如一家!

插队两年后,原老师等人服从组织安排,又来到位于林芝的西藏农牧学院。授业传道的孜孜不倦,播撒知识的时光荏苒,通过学党史、感党恩,在西藏反分裂、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中旗帜鲜明,引导同学们立场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雪域江南嵌入画,人间仙境化为诗。10年光阴被青春铭刻,厚重的高原见证了砥砺奋进,和无数内地援藏老师一道,托起了藏区教育明媚的春天。

每年暑假,一批硕果累累的西藏学子满载而归,又一批满怀梦想的西藏新生走进校园,河南大学源源不断地为世界屋脊输送着新鲜血液。

在落实全国支援西藏的方针中,河南大学秉承教书育人、人才兴藏的宗旨,全面落实中央、河南省的整体部署,主动担当作为,长期坚持不渝地为青藏高原培养各类高质量人才。

果央村的尼玛仓木决来自日喀则市桑珠孜区聂日雄乡,2008年考入河南大学教育科学院教育技术学。由于提前来校报到,辅导员谢丽娜格外牵挂,不顾更深露重,亲自赶去接站。看到女孩脸上带着典型的高原红,害羞内向,腼腆少语,大家簇拥过来热情地说:“我们是同学,也是你的家人。”

全班同学都对这个藏族女孩宠爱有加,实践课上让她优先选择摄影摄像器材,班委活动中推荐她加入,并为她评定了二等助学金。谢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温暖备至。尼玛仓木决深情地说:“谢老师像个大姐姐,更像妈妈。”

尼瑪仓木决在温暖集体中健康成长,也感受到亲如一家人的快乐和睦。主动申请加入了共青团,还拿到了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和拉萨市团委志愿者证书。

采访中,她激动地说:“向北眺望天安门,一心向着共产党。河南大学培养了我,还教我如何做人做事,改变了我的人生信仰。河南,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从河南大学文学院,风风火火向我走来的洛珠加措,有着藏族男孩特有的彪悍雄壮,他就读于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体格魁梧的他来自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刚来河大时,羞涩沉默,紧张拘谨,甚至有些手足无措。

看他一副藏族儿郎好身板,辅导员赵婧鼓励他竞选体育委员,并推荐他参加了院足球队以及长跑训练队。很快,宽阔的运动场上,一个矫健如飞的身影映入同学们眼帘,敏捷好身手,如高原雄鹰风驰电掣般翱翔。

洛珠加措很快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变得幽默开朗、豪爽健谈。在学院秋运会和学校运动会上,出色的训练成果和卓越的技术水平,在运动场上傲视群雄,犹如一道红色闪电,引爆全场欢呼,惊艳了暮秋。

被问到作为藏族学生,为何选择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时,洛珠加措不假思索地说:“藏族同胞学习汉语的热情与日俱增,将来想要有一番作为,融入精彩的世界,汉语就是通行证。大师云集的河南大学,是我向往的圣地,感到自己很幸运。我还会鼓励弟弟妹妹们,都来母校学本领。”

校园里活跃着很多尼玛仓木决、洛珠加措们,在黄河边的壮美中原,茁壮地汲取丰富的营养,学成后回到雪原密境,用青春点亮牧区,用热血为新时代藏区跨越发展助力。

一所百年名校,穿越历史烟云,全心全意哺育英才,美丽“中国梦”翱翔在青青高原,巍巍功绩洒满雪域天路,奏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美乐章。

作者简介:

王明钦,1963年10月生,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河南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范美侠,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董海燕

猜你喜欢
河南大学藏族西藏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天上的西藏
《演变》《藏族少女》
王爽作品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core of English literacy
神奇瑰丽的西藏
大学生成功考研特征简析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