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凭鱼跃

2021-04-06 16:41何竞
时代报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黄皮贫困户村民

何竞

刚过而立之年的于海跃,长着北方男儿的标准身材:高大魁梧、腰板硬朗、肩宽腿长。国字脸的皮肤黝黑,鼻梁上架一副近视眼镜,笑起来真诚而腼腆。

于海跃沿着碧岩阁旅游驿站的石头阶梯,箭步如飞地拾阶而上时,阶梯旁边的小摊位后面,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声音:“于书记,吃个鸡蛋嘛,热乎乎的。”“于书记,新花生要不要嘗尝?”“于书记,自己拈个粽子吃哟。”

于海跃笑眯眯的,向左右两边的摊主拱手道谢,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小摊主,有个共同身份:潜经村建档贫困户。这是于海跃和驿站协调,免费安排给贫困户的小摊位,能遮雨挡风,小商贩集中在阶梯两侧摆摊设点,也减少了之前一见导游带游客前来,小商贩便各自拎着竹篮,蜂拥而上的情况,不少游客对这样的“激情推销”直呼“无福消受”,拒之不及。

倒退10多年时间,于海跃压根想不到,自己会从遥远的大东北,来到华南桂林,并且在一个名叫潜经村的地方担任第一书记,弹指间已是6年光阴如水流走。

初涉“战场”

2011年秋,于海跃大学毕业后来到水利局工作。2015年10月,于海跃接受组织安排,赴潜经村担任第一书记。

潜经行政村位于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距桂林市中心32公里,属自治区“十三五”贫困村,下辖潜经、兰口、明村等3个自然村。2015年年底,于海跃完成初步摸底,并完成精准识别入户打分工作,经自治区划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数线,得出数据结论:潜经总人口2051人,贫困人口452人,贫困发生率23.22%。

进行精准识别过程中,于海跃做了一件外人看来很不可思议的事:否决了一户的贫困户资格。原因很简单,这位老人的儿子,恰是政府公务人员。政策有规定,家中有国家公职人员的,属“八个一票否决情形”,不得享受贫困户待遇。

有人嘀咕,第一书记初来乍到,敢在公家人头上动土?于海跃想:只有动了领导家属,才会让群众看到脱贫攻坚的公平无私本质,它决不会因为谁拥有特权而格外偏袒。之前村里人对于选谁不选谁,抱着十分无所谓的态度:“反正领导定了就是嘛,你们说是谁就是谁。”于海跃的猛然一击,击打出了公平公正的浑厚回声,令老百姓精神一振,他们嘴上不说,心里都悄悄给这个年轻人竖起了大拇指。

于海跃这个第一书记,说来并不好当,潜经村、兰口村、明村是3个自然村,如今要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山高路远的困难好克服,人心团结、牢牢凝聚却不是那么容易达成的任务。

拿潜经自然村而言,它隶属于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位于漓江中上游,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距草坪回族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桂林市区3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为150米,为中、低地形,境内属于典型的岩溶地形,两侧高、中部低,处在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喀斯特盆地中。潜经村是元代回民居住地。相传村后有一山洞,曾经藏着《古兰经》,潜经村的村名便由此而得。

潜经村人均耕地面积八分,其中田地只占二三分,剩下的是山地,以前老百姓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传统农作物,一天到头,面朝土地背朝天地辛苦劳作,顶多也只是勉强混个温饱,难以致富。

虽然农业发展颇为不易,但潜经村本身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潜经村是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回民古聚居村庄,回族古建筑、清真寺、白氏宗祠、漓江蜿蜒穿过是全村的特色景点,但由于基础设施的缺失,这些景致并没有引来大量游客。

因为村里又穷又破,房屋低矮,在20世纪90年代,潜经村村中水塘周围遍布垃圾,人未走近已闻恶臭连天,让人说起潜经村来就皱眉头,很多外村姑娘都不愿嫁为潜经媳妇。

再说明村三面环江,一面环山,受《漓江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无法修建过江道路,是桂林唯一至今都没有通公路的村庄,村民们只能靠渡船出行,但是每年汛期,漓江都会封航,小山村一下子成了座孤岛,短则一两天,长则一个星期,全年累计达半月以上,其间村民完全无法进出村庄。村民自艾自怜地叹息:我们是一个被遗忘的村庄!

兰口村村庄较小,人口较少,可用耕地面积也小。如何盘活兰口村的荒地,是村民数年来的梦想。

潜经村、明村、兰口村合并成为潜经行政村,拿在第一书记手里的,便是3个烫手山芋。因为地少、洪涝灾害易发、交通不便等情况,经济上不去,村民只得外出务工,解决生计问题。

2015年或许是潜经村命运的转折点。2015年1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提出了沿大圩—草坪—兴坪建设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投入5000万元的漓东百里生态长廊漓江慢行绿道建设项目正式启动;8月,兰口至大田二级公路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草坪连接兴阳公路的便捷旅游通道;10月,碧(碧岩阁)草(草坪)公路正式通车,一条宽阔的大道穿过潜经村直通草坪回族乡政府……这一系列围绕道路建设的举措让潜经村的脱贫前景渐渐清晰了起来。于海跃感到自己前路虽困难重重,但满怀热忱与期望,坚信只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一定会看到未来的幸福曙光。

乐土安居

歌曲《我的祖国》里,深情款款地唱道:“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家住在大河旁好不好呢?土壤肥沃,毗邻水源,耕作性好,但事物的利弊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占尽地利优势,也难免受其拖累。

潜经自然村7、8、9队所在田地,名叫“吊里”,这儿土质肥厚,收成上佳,是村民们公认的福地,可最近几年,那儿到了汛期都会被淹。

吊里约200亩土地,村民种下了蔬菜、砂糖橘,以及桂花等名贵树种,原本费了几个月工夫,起早贪黑地小心看护着、照顾着,无奈“水龙”爬上岸,蔬菜绝产、砂糖橘大量减产,经水淹劫难的桂花树勉强活下来,也是一副病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

于海跃去吊里仔细勘察,原来是消水洞出了问题,由于杂木、落石等混杂其中,水流裹挟它们滔滔而下,容量有限的路口渐渐被堵死,造成地面反复被淹。

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村“两委”干部的积极配合下,于海跃开始向上面积极争取资金,先是紧急疏通了消水洞,接着修建了潜经排洪渠,彻底解决了每逢汛期吊里田地必被水淹的命运。村民之前饱受水患之苦,如今有了新的排洪渠,总算吁口长气,放下了心头大石。

潜经村从2011年起,就不断向上打报告,提出他们的饮水问题,可直到2015年,于海跃上任第一书记,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于是,他立即着手开展饮水设计测量,2017年进行潜经人口饮水升级改造工程,投资达55万元。

于海跃刚担任第一书记时,年仅25岁,有村民小声嘀咕:“这小伙也太年轻了吧,恐怕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看到于书记为大家消堵修渠干实事,质疑他“太年轻”的声音也渐渐消失了。截至2020年,潜经村累计维修和新建排洪渠、灌溉渠8条,总长6000米,投入资金40万元,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资金,于海跃都能讲出背后长长的故事,为了给老百姓谋福利,他将“不容易”三个字藏进心底,脸上永远挂着云淡风轻的和善微笑。

回顾这几年第一书记的“跑程”,于海跃私车公用,一辆车竟然跑出了16万公里里程。其中有一天,他从潜山村到雁山区,跑了5个来回,就是为了跑项目讨资金,折返了600公里。

明村至今只有水路与外界通行,可村民们使用的是颇有历史感的旧码头,狭小而湿滑,稍不留神,就会重重摔跤。村里孩子每天上下学,都得依靠一艘小渡船或竹筏通行,即便不是雨天,码头的青石板上也生长着滑腻腻的青苔,十分不便于行走。于海跃和村“两委”商量,要给明村修新码头,村“两委”叹口气:“早就想修了,但就是缺資金啊。”

于海跃开始积极地跑项目、跑资金,那段时间,他连做梦都是明村码头旧貌换新颜。

2016年底,明村平整了岸边一块荒地,修建了水码头,方便村民安全出行。不仅修了新码头,后来还花了22万元投入到人口饮水升级改造工程上,解决了此前管道老化淤堵的问题。

淤堵到底有多闹心呢?于海跃走进兰口村时,遇到一个本村村民,粗着喉咙问他,水龙头都快拧断了,水就是放不出来,到底找哪个解决?于海跃赶紧应允,一查,原因还是出在“淤堵”二字上。兰口村是将山泉水直接抽到水塔,再运向各家各户的管道中,遇上汛期,山上的杂木树枝、淤泥碎土,都与泉水一道,裹挟而下,堵塞管道,自然屡屡造成停水危机。于海跃又开始打报告、立项目、找资金,争取到了8万元,为兰口村修建了饮水用的沉淀池,解决了淤塞问题。2019年投资8万元,进行了兰口人口饮水沉淀池建设,更加提升了村民的饮水质量。

潜经村、明村、兰口村等3个自然村的村民,在和别村村民拉呱时,有了一个新谈资:咱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站真牛!人家问到底哪里牛,潜经行政村的村民回答:“咱第一书记在生活污水处理点的出水口那儿,就是检测池嘛,养大了几条鲫鱼,经过净化的水,再也不会污染漓江水源了。”这事找于海跃证实,他嘻嘻笑着点头承认,说养鲫鱼是为做实验,检测污水经层层处理后水质真的达标,养大的鲫鱼,肉质不错,汤汁鲜美,证明这样的水能养出好鱼来。他说:“全村进行改厨改厕130余户,并建了污水处理站,全部污水都流入化粪池,再经过管网进入村里的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防止污水直排污染漓江。”

住在潜经村碧岩阁的吴东贵对此特别有感触:“以前的厨房都是烧柴火,黑乎乎的,厕所里老是臭气熏天,现在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2017年,吴东贵的厨房和厕所被纳入改厨改厕工程,灶台贴起了白色瓷砖,做饭用起了液化气,接了自来水,卫生厕所干净整洁,真是居所巨变。

安居才能乐业,于海跃带头做的一桩桩事,也许算不得什么宏大伟绩,但每件事都和老百姓的利益切身相关,他朴实地认为,只有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治理好了,才可畅谈未来的发展前景,否则,破败的人居环境,又如何谈及产业落地、乡村振兴?

截至2020年,于海跃带领村“两委”,共争取资金800万元,修建停车场、光伏发电场、太阳能路灯、水渠、饮水安全工程、房屋立面改造、改厨改厕、民族广场、明村码头、党建广场、池塘整治等18项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潜经村的生产、生活和旅游环境。

回想2015年,于海跃初到潜经村时,集体经济是大写的零。几年来,潜经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0元增长至2020年的20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可喜转变。

产业芬芳

2015年以来,随着漓东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大力推进,潜经村抓住机遇,开始着手打造漓江首条慢行绿道。

工期时间紧张,施工队为了按期按质完成任务,采用轮班施工、24小时不停工的做法。施工人员虽然能倒班,但不分昼夜地赶工着实辛苦,大家的弦都绷得紧紧的,于海跃和村“两委”等村干部为了慰劳施工人员,夜里12点之后,凌晨2点之前,他们在村里用大锅烧了两三桶红糖姜汤,用电动三轮运送到施工现场。

一只装汤的大桶,大约30斤重,于海跃白天累了一整天,晚上仍然不得闲,他坚持和村“两委”干部去送姜汤,将热乎乎的汤和暖融融的话一起送到施工人员面前。那是桂林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从漓江江面刮过来的风,简直像一把小刀,在脸上旋啊旋,像要旋去一层皮。身上穿得再厚,风都能找到缝隙偷袭。

那段时间,于海跃常常凌晨2点后回去睡觉,早上6点又要爬起来,开始处理新一天的诸多事宜。累、冷和疲惫,他统统不在意,也许身体已经很疲劳了,精神劲儿却一直很好,他将重心放在这里:一定要让慢行绿道如期保质完工,这样才可有效提升潜经村的旅游素质。

潜经村的旅游业慢慢发展起来了,白元林有着切身体会。

今年50岁的白元林,是个十足的苦孩子出身。10岁时,父亲去世,他与寡母相依为命,家中生计都成问题,十几岁时,他便去砖厂、水泥厂下苦力。

2012年,白元林千辛万苦地考到了筏工证,可一条竹筏近万元,他没那个经济实力自己来置办,只能租别人的竹筏开,当时潜经村的旅游业还没发展起来,做了几个月,除去租金,并没赚到两个钱。

那时,白元林家里经济很紧张,90岁的老母亲不慎摔了一跤,瘫到床上,两个女儿都在念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白元林只能告别妻儿老小,远赴福建、海南等地,在建筑工地当零工。

2015年,白元林成为精准识别的建档贫困户,对于生性要强的白元林来说,反而觉得沮丧丢脸,但妻子语气兴奋地告诉他:“咱潜经村今后要发展旅游业啦!”

如同一道亮光闪过脑际,白元林回村了。一开始他也是循的老路,租了别人的竹筏来开,一个月顶多赚1000元。夫妻俩种了2亩地的蔬菜、5亩地的果树,因为符合扶贫政策,领到了贫困户的产业扶持奖励金。

白元林领了奖励,还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于海跃和他谈心,了解情况,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在潜经村里会撑竹筏的巧工还不止白元林一个,他们同样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2017年,雁山区对辖区内的漓江排筏进行彻底整顿,成立营运公司,全称是“桂林草坪东岸漓江小镇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买下上百只排筏,旅投公司统一定价,透明消费,客人更愿意乘坐旅投公司的竹筏。

于海跃动起了旅投公司的想法。他和旅投公司管理者经过数次深度交谈,双方达成协议:为贫困户争取到票务、安保、保洁、筏工等50多个工作岗位,并依据政策,建立了就业扶贫车间,白元林便是车间的一名筏工。

自从和村里另一位贫困户一道,两人共同负责一条竹筏,白元林感觉“从没这么好过”,他平时在家做农活,有客人要租船了,公司电话通知,接到电话后他骑电动车,很快赶到碧岩阁驿站,领客人去竹筏。他不用再苦巴巴地守株待兔,平均算下来,每个月开竹筏也有2000元的收入,而且不会耽误他干农活。

因为白元林积极上进,干活认真,为人本分,2020年,他又多了一个村中公益性保洁岗位,他像握着一把锋利刀刃,切蛋糕一般将时间有条不紊地切成好几块。

说起如今的好生活,白元林眼眉都含着笑:“现在,我家的年收入至少在3.5万元以上。”他一条条列了出来:“开竹筏至少有2万元吧,卖蔬菜水果净赚7000元左右,公益性岗位有6000元,现在他顶上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解放了妻子,妻子也能在附近打点小零工,再不济,一年2000元总赚得到吧……”

白元林已经靠着自己的努力以及政府的扶持,顺利脱贫,他感慨地说:“政府的政策这么好,人只要勤快一点,不会饿饭的。”

像白元林这样有志气的贫困户,他们会一时沦为贫困,或因为家人生病、孩子念书,或因为自己的身体出了状况,而绝非是为人懒怠。于海跃非常了解他们的特性,也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他总结说:“扶贫先扶志,要把贫困户脱贫,转变成我要脱贫,才能形成良好的脱贫致富氛围,同时打造坚实的产业后盾和就业支撑,才能实现真脱贫、脱真贫,才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明村黄皮果产业,便是于海跃排除万难,坚持要推下去的拳头产业。

2017年、2018年,对于明村的黄皮果种植大户吴桥保来说,堪称灾难之年。

2017年汛期,遇强降雨天气,黄皮果沐浴在连天雨水中,泡水严重,引发了爆果后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7年年底,明村又遇特大霜冻,导致黄皮果颗粒无收。吴桥保气得靠在树身,大口喘气。

吴桥保种这7亩地的黄皮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从1995年开始,他便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吴桥保知道自己这一辈子都治不好身上的顽症,他只能与之同生共存,但他不甘心因为病痛,就此放弃所有,不再努力进取。他是村里较早种植黄皮果的农户,是村人公认的专家。

黄皮果接连遭受极端天气的厄运摧残,吴桥保难过到了极点,于海跃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保哥,别伤心了,黄皮果怕霜冻,我们可以尝试大棚保暖防霜;至于无核黄皮果成熟时期遇降雨会爆果的情况,我也研究了很久,听说钦州有一种‘黑皮黄皮果,耐水淹,不怕暴雨,而且口感更甜,你要不跟我一道去考察考察?”吴桥保猛然抬起头来,眼眸里的精光,又一点一点地凝聚起来。

如今,吴桥保已经尝试种植了数棵黑皮黄皮果,他对产业的前景发展充满信心。

发展产业,是不折不扣的富民之路。2016~2020年,潜经村累计发放产业奖补200余万元,每年根据农户的种养殖情况,联系专家举办现场培训不少于两场,产业奖补资金的发放增强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动力,逐步形成了潜经村以甜竹、柑橘,兰口村以蔬菜、水果,明村以无核黄皮果等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格局,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发展产业的路上,于海跃和村民同风同雨一道前进,村民早就当“小于”是自己人。

潜经村的白真石老人,经常给于海跃打电话,一通话就半抱怨半撒娇道:“小于,土鸡长大了,鸭子也养肥了,你咋还不来家吃饭?你喜欢吃辣口,到时我给你做子姜炒鸭吃,味道绝对正宗。”

于海跃的回答永远是:“白大爷,你好好养着鸡鸭吧,等我有时间的时候肯定要去你家拿。”白真石抱怨得更厉害了:“说了好几年,从来不过来吃一口,我看你们共产党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个革命传统几十年如一日,就没变个样!”

于海跃大笑着又询问了白真石的身体状况,老人说最近感觉挺不错的,医生开的药也有,快吃完了晓得打电话给他,请他捎着自己去医院开药。于海跃便夸白大爷觉悟高,终于将老人逗笑了,不再“追究”他一次又一次地推托,不来吃鸡鸭的过。

白真石患了直肠癌晚期,并扩散到肺部,以前做过手术,如今又扩散了,医生建议不要再开刀,再度手术沒有太大意义,他自觉生命是一支燃烧得短短的烛,摇曳风中,说不定哪天就会忽然熄灭,但白真石十分乐观,他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白真石的老伴已走了多年,他原本和儿子一家人生活,后来儿子、媳妇外出打工,家里就只剩老人一个,他舍不得离开山清水秀的村庄,觉得外面尽是高楼大厦,看得眼睛发晕,他便一人在家,养了好几十只鸡鸭,每年靠着养鸡鸭,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白真石虽然被识别为贫困户,他也从不愿歇着,不愿抱着“等靠要”的思想,眼巴巴等着政府帮扶,哪怕得知自己的直肠癌已走到晚期并已扩散,他依旧顽强地生活。于海跃到家里,将自己电话号码一字一字地录入白真石手机,对他说:“白大爷,我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不管啥时候,你身体要是感觉不对,赶紧打给我,我就住在村里,过来接你送你去医院,这样比喊车更快些。”

存在白真石手机里的“小于”,不是书记于海跃,而是白真石自家子侄一般的存在。于海跃关心白大爷的身体,白大爷也不时“敲打”他:“你一忙起来就忘记吃饭,这咋行?年轻人也要小心爱护身体才是,你好久过来,我炖只土鸡,炒只鸭子给你补补嘛。”

白大爷“批评”得没错,一旦忙起工作来,于海跃真是完全忘了时间,问他上一顿饭是什么时候吃的,他要偏着脑袋皱着眉头,冥思苦想好久。大概两年前,他不时感到头晕、恶心,去医院拍片,医生严肃地告诉他,他的颈椎问题十分严重,已压迫颈动脉和右侧神经根,需住院开刀,好好治疗。于海跃估算了一下手头工作,实在是丢不开千头万绪的事来病床上躺着,便婉拒了医生的意见。

就在那一年,有次于海跃从区里开会回来,正开着车,猛然感到脑袋晕眩得厉害,他一下没刹住方向盘,车头狠狠撞向路杆,车前盖都撞凹一块,幸好人没有大碍,更没有撞着行人,酿成大错。但这事令于海跃心惊不已,思忖再三,决定采用中医按摩的治疗方法。

首次治疗,医生用手按着他变形的颈椎,这个面对痛苦向来云淡风轻的昂藏男儿,竟疼得止不住眼泪。从治疗床上爬起来,他虚脱一般,还和医生眼泪花花地开玩笑:“大夫,您这手绝活,怕就是武侠小说里写的‘分筋错骨手吧?”

于海跃需要长期戴颈托牵引器治疗,但他依然坚持下村走访贫困户,指导发展产业。

颈椎稍微才好一点,腰椎又出了毛病,因为长期的加班和高负荷的工作,他患上了腰间盘突出,压迫右侧神经,疼得半宿难以入睡。于海跃揉着腰去看医生,虚心询问他是否需要多运动来强健体魄,医生一张张翻看他的体检记录,遗憾地说,因为他还有髋关节、膝关节囊肿,所以最好静养,不要走太多的路。

于海跃的苦心和努力没有白费,潜经行政村于2018年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43%,2019年全村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潜经村村民的收入,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从2015年的人均收入2000多元,到2019年统计的人均8000余元;从2015年整个潜经村只有一家小卖店、一家农家乐,到了现在,能吃饭的农家乐达到5家,供住宿的农家乐有7家,小卖店发展到6家,在弯弯村道中,还藏着一间现代感、小资味十足的奶茶店。

如今,潜经村已是具备十级抗打击力的实力派行政村,面对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海跃与村“两委”、驻村队员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模式,对贫困户滞销农产品进行销售,2~4月,累计销售砂糖橘、沃柑5万余,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

说一千道一万,第一书记扑下身子拼命干,为的都是老百姓的日子能一天更比一天好,村民的经济收入增長,精神生活丰富,好日子更有奔头,脸上笑容更稠密。于海跃的名字,谐音“鱼海跃”,海阔凭鱼跃,父母当年给襁褓中的婴孩命名,是希望他能胸怀天下,志在四方,游弋宽阔海域,父母相信孩子长大后,他不管去往哪里,都同样会持一颗真挚纯善的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让青春无怨无悔、发光发热,让岁月书写精彩从不虚度。

责任编辑/雨晶

猜你喜欢
黄皮贫困户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家乡的黄皮果
微醺七重奏,用黄皮泡酒吧!
我爱家乡的黄皮果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