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幼儿普通话表达能力培养的多种途径

2021-04-06 14:03赵倩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途径

赵倩

摘 要:儿童时期是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幼儿只有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说话和表达,才能自由地交流,获得更多的经验。伴随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少数民族儿童普通话水平已成为现阶段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应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正确把握学习阶段,创造良好的普通话教学环境。因此,新时期,提高民族幼儿普通话水平,是现阶段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民族幼儿;普通话表达能力;途径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家长对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致力于让孩子自愿学习普通话,并在幼儿园接受普通话教育,从而增加了少数民族儿童在幼儿园的人数。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与少数民族儿童交流在语言方面存在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提高少数民族幼儿接触普通话的机会,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的原因。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音、形式和词义的区别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补充或删除教材已有的教学内容,使普通话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少数民族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快乐的古尔邦节”活动是经常开展的活动,活动中,我们首先是教孩子们如何快乐地庆祝新年,然后是教学生如何庆祝少数民族肉孜节。在活动中,教师时常会发现民族幼儿在朗读时,虽然声音很大,也很高兴,但是却很难用普通话说清楚。因此,教师们发现这个教学内容的设计不符合民族幼儿学习,所以就把“快乐”一词改为“高兴”,经过这样的替换,不但降低了难度,还更加朗朗上口,民族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因此,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我们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民族幼儿的学习需求,这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学习,并逐渐发现词语在意义及语音方面的联系,同时也遵循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二、营造普通话学习氛围

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民族幼儿的语言学习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的策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民族幼儿习得普通话。以往我们认为先学字词,然后学短语,最后学句子和篇章。如学习语言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天——天空——蓝蓝的天空——蓝蓝的天空飘着洁白的云朵。在实际的活动中,我们还要做到让民族幼儿先听后说、先读后说,使民族幼儿每学一个词语都能与运用联系起来,而且要根据遗忘的规则,及时帮助他们复习所学的词语。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尝试使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例如,在“娃娃家”区域活动程中,教师要鼓励民族幼儿分别扮演着爸爸、妈妈和孩子等角色。在扮演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已有家庭生活经验,并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对于提升民族幼儿的普通话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自然而然中学习普通话

教师平时要使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幼儿使用普通话与同龄人交流,使儿童在入园时就习惯说普通话。教师给幼儿讲故事,让幼儿听故事后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对于喜欢讲故事的小孩子来说,他们积极参与,愿意成为小演员,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对话,这是让民族幼儿喜欢讲普通话的重要途径。幼儿喜欢在游戏活动中讲普通话,比如捉迷藏游戏。首先设计游戏:猫妈妈到我们班做客,她带给我们很多玩具,但猫妈妈藏起了玩具,谁想要猫妈妈带来的玩具,请找一找,并告诉教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玩具。如“我在桌子后面找到了小汽车。”游戏开始:教师扮演猫妈妈,猫妈妈说:“我很笨,找不到玩具了,你们谁找到了?”大家开始寻找,玩具依次被幼儿找到,他们轮流用普通话发言:“我发现在钢琴下有个小兔子玩偶。”“我发现教师后面有一个变形金刚。”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幼儿非常喜欢说普通话,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他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四、注重学习普通话礼貌用语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因此,从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教授礼貌用语。让学生用普通话热情地问候他人,并在遇到困难时用普通话寻求帮助。鼓励民族幼儿养成良好的用普通话的习惯,说话速度要适中,声音要大,发音要清晰,交际时注意观察他人。在礼貌教育中,教师应采取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辦法,使民族幼儿能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感受礼貌行为,正确运用礼貌用语进行表达。

五、教师一言一语都讲普通话

首先,教师要给民族幼儿一个积极的示范。每个词都必须用普通话说,因为教师的普通话示范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而且会严重影响他们以后的语言发展。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模仿力很强,让幼儿说普通话,教师必须先说普通话,做好榜样。因此,幼儿园教师绝对要讲普通话,尤其是在其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准备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从备课开始,就要精心设计简短、直白的对话,以便于幼儿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在活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是要使用普通话讲述游戏规则,并用普通话提出问题,从而暗示幼儿使用普通话来回答问题,与小伙伴进行互动交流,等等。

六、家园共同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教师是幼儿普通话学习的促进者,家长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发起者。对于民族幼儿来说,他们受到的最大影响来自于自己的父母。父母也要讲普通话,这是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普通话教育的重要基础。在生活中民族幼儿的父母都应该和孩子用普通话交流。孩子每天在家里,父母可以用普通话提问,如:在幼儿园里谁会说普通话?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今天开心吗?也可以教孩子们使用礼貌的表达方式,例如:对不起、谢谢、早上好、不客气等。一般说来,幼儿被称为“小教师”,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使用普通话,此时我们要鼓励他们教爷爷奶奶说普通话,小孩子会以说普通话为荣。教师要指导家长们利用一切机会带孩子去看望家人、朋友和旅行,鼓励幼儿用普通话交流,并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普通话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要培养少数民族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必须从多个角度、多方面、耐心地进行教学,以促进其倾听能力及普及话水平的发展。民族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应通过倾听、模仿、表演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作用,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让民族幼儿感受普通话,通过普通话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成为说普通话的高手。

参考文献:

[1]李卫英.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家长投入的方式和特点分析——以贵州省都匀市S乡为例.当代教育论坛,2017(4):38-46.

[2]王玉琼.新疆学前教师与维吾尔族儿童互动的普通话语言水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托喀依乡幼儿园)

猜你喜欢
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提高初一学生有理数运算能力的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树的谱矩研究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