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瓦尔登湖

2021-04-06 03:48宋阿芬
闽南风 2021年2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宁静

宋阿芬

忘了什么时候买的《瓦尔登湖》,记得第一次阅读感觉晦涩得很,就像一个无趣且很难接近的人一样,于是便随意翻阅,粗略看看,至于其中意蕴终究不得其解。再次阅读《瓦尔登湖》是在一个安静的时光,我安静地打开书,慢慢走近微风拂面、清澈澄静的瓦尔登湖,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耐人寻味的书。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嚣,一个人去到了瓦尔登湖,自己建了一间小木屋。他在湖畔独居两年又两个月,在四季循环更替中生活,阅读,倾听,种粮,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更多记录的是他对自然,对人类,对人生的思考。这不是一本诗集,却有诗意一样的生活;这不是哲学之书,却见解独特,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这是一本超凡脱俗的散文集,让人平息尘心,借境调心,读者看到的是梭罗的故事,照见的是自己的生命。

所谓美景,除了景色本身,更重要的是发现和体会。梭罗远离喧嚣,来到这个僻静而优美的瓦尔登湖,以淡然之心发现遇见的美好。他的屋子周围是油松和山核桃的新生林,前院长着草莓、黑刺梅、沙樱……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腻传神:“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富有表现力的地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高挑的眉毛。”梭罗对于自然细致的描写如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湖的四周充满乡间特有的无尽乐趣,动物自由奔放地生活:鹰的飞翔、鸽的鸣叫,夜莺的歌声,远处的钟声,喧闹的蛙声,声声入耳。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像梭罗一样在瓦尔登湖湖畔,在小木屋前凝神沉思,听鸟雀啁啾,看日出日落,成为大自然中一名诚挚的过客,尽享宁静、充实和满足。诚然,生活在此,自然真趣,闲静可得。人到中年,多么憧憬能从凡俗生活的桎梏中逃离出来,在时间的消磨中不断删繁就简,呈现朴素轻淡,豁达从容。如梭罗不违背、不辜负自己的内心,真实自在地生活,从浮华之中窥视生活的本质,让生命随着前行渐入佳境,更从容,更明白。

在瓦尔登湖,梭罗过着一种极简的生活。他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亲手盖起栖身小屋,赤脚开山种粮食和菜。他的衣服、食物等生活必需品都是简朴到不能再简朴。他认为获取的食物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人吃的东西可以像动物那么简单。当然梭罗也说他并不希望任何人采取他的生活方式,希望每个人都找到并追随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物质生活简朴至极,精神生活却丰盈充实。在这个世界,我们需要面对生活,但不能被衣食住行等物质存在垄断思维。作家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的身心被太多割舍不了的欲望压得不堪重负。去过厦门海沧的“青礁慈濟宫”,宫中四绝之一 ,“心”字石头。此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间一点却放在底下,构思奇妙,引人深思。确实,人应该为生命减负,放下私心杂念,把心养好,养得清澈、透明、丰盈,因为生命的意义更多在于内心的丰盈而不是太多外在物质的东西。或许梭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自然安逸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简单而快乐。

谈及孤独,梭罗在书中有言:“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侧身于人群之中大概比独处室内更寂寞。”如今,我们看到生活中的很多人貌似热爱大自然,向往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如果说真正放弃城市的繁华,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像梭罗一样一个人去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几年,那毕竟是少数。可以说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独处是一种能力,人需要独处,需要寂寞。周国平说:“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梭罗在瓦尔登湖感受宁静带来的力量,他以自由的生活方式,认真经历人生,真实记录他觉得有趣的事,这些事看似琐碎,其实本真,他惊喜地发现与自己相处竟可以自在欢愉。确实,独处可以回到真实的自己,可以省去了许多言不由衷;可以以逸待劳,重新审视自己,照见自己;可以深入思考,重塑自我。

时光荏苒,从春到冬,瓦尔登湖周围的植物、动物在四季轮回中悄然变化着。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一如既往的澄净,幽蓝的湖水用它的纯洁、明亮、温暖、有神的光芒映照着我,擦亮了我的眼睛,也洗亮了我的心,让我得以平静、温婉、坚强。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宁静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喜欢宁静
200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
事关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