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细节的三个将军

2021-04-06 03:48唐宝民
闽南风 2021年2期
关键词:祝寿侍卫张学良

唐宝民

蓝玉是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因屡立战功而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可谓风光至极。但这个人恃功骄纵、恣意横暴,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虽然如此,但朱元璋看在他是开国重臣的面上,并未打算深究。可后来,他的言行逐渐令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便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受其株连被杀的官员约一万五千人 ,酿成明史上著名的“蓝玉案”。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开始怀疑蓝玉有反心的呢?竟然是一个细节:有一回,蓝玉从前线回来向朱元璋报告军情,当蓝玉进屋向朱元璋汇报的时候,蓝玉手下的几名亲兵也跟着一同进来了,进来以后,就侍立在旁边,蓝玉便向朱元璋汇报前线战况,蓝玉讲完了,朱元璋想和蓝玉谈一件秘事,他便对蓝玉手下的那几名亲后说:“下去吧。”可是,那几名亲兵好像没听到一样,依然站着不动。见此情形,蓝玉便挥了一下手,那几名亲兵这才下去了。此举令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大为警惕,这些人眼里只有将军、没有皇帝,这还了得?从那时起,朱元璋便動了除掉蓝玉的想法,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将其杀掉。

年羹尧是清朝重臣,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但这个人后来也和蓝玉一样失宠并被削官、抄家、下狱,最终在狱中自杀,近读王伟先生的一篇文章,发现年羹尧之所以引起皇帝的怀疑,竟然也是由于一个细节:年羹尧出师大捷归来之际,雍正皇帝率文武百官前往迎接,那时正值六月天,烈日高悬,而年羹尧的兵士们还穿着全身甲胄,见此情形,雍正便传旨令三军将士御甲休息,但奇怪的是,令旨传了三遍,三军将士依然站立原处一动不动,这时,年羹尧从怀里取出一面小旗,交给自己的侍卫,侍卫便把小旗一摆,那些将士见了,立即听话地脱下甲胄退了下去。雍正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当时就起了杀心,不久之后,就找了个借口,将年羹尧做掉了。

1929年1月10日晚,沈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杨常事件”——张学良枪杀了张作霖在世时的得力干将杨宇霆和常荫槐。张学良为什么要杀害杨、常二人?当然主要是担心杨、常二人的势力过大架空自己,这是总的原因;具体到细节,笔者最近在王春华先生的《张学良枪决杨宇霆、常荫槐内幕》中读到的一个情节很能说明问题:1929年1月5日,杨宇霆借其父祝寿之机,在其私邸大摆寿宴。东北各地的官员及元老重臣都备了重礼前往祝寿,以博其之欢心。张学良也不能例外,他备了重礼,亲往祝寿。当他步入大客厅时,参加祝寿的东北高级官员正在赌钱,张学良的侍卫副官谭海高声喊道:“副总司令到——!”只有少数人略欠欠身子,多数人只是坐在原处目视了一下,接着旁若无人似的高声嚷叫继续赌钱;而杨宇霆步入客厅时,那些文官武将则全体肃然起立、鸦雀无声。杨宇霆示意众人落座时,来宾才敢坐下。也许正因为这一细节剌痛了张学良,他才动了杀机;数日后,杨、常人头落地。

细节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蓝玉、年羹尧及杨宇霆三个将军,就是因细节而死,两个看上去不经意的细节,却让最高领袖心生疑忌,担心他们尾大不掉、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而痛下杀手,绝除了后患。这三个细节,看似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试想,如果蓝玉、年羹尧及杨宇霆平日里能小心谨慎、低调行事,能时时约束手下人的言行,不让老板对自己产生疑心,他们的后半生很可能就会改写了。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味地张扬、骄横,终于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在这一点上,他们就不如曾国藩,曾国藩在身居高位时依然低调、不张扬,是因为他懂得“树大易招风、官大易招祸”的道理。人如果太得意了,祸事很可能马上就来了。所以曾国藩常对弟弟说:“但凡做大官,处于安逸、荣耀的境遇,就随时可能招来危险、导致羞辱。古人常说富贵经常让人走向危险,就是这个意思啊!”

猜你喜欢
祝寿侍卫张学良
群仙祝寿图
皇帝传送的纸条
浅谈紫砂壶“祝寿”的艺术魅力
万人之功——屏风
1934年,张学良枪毙张学狼
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厌恶
蔡英文借世大运为自己“祝寿”
瘾君子张学良
人不努力,皇帝也帮不上
人不努力,皇帝也帮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