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特色和经验

2021-04-07 04:19孙照红
中州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历程中国式经验

孙照红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循着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轨迹一步步走向现实的,具有鲜明的外生—学习性、后发—追赶性、务实—渐进性、阶段—接续性、时代—全面性特色。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足于中国国情。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特色;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2-0013-07

在中國,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理论问题和实践主题。1979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①邓小平用“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强调我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即我国的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模式打破了现代化的“西方话语霸权”以及“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②。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随后七八十年的时间里,为了摆脱民族危亡、落后挨打的命运,晚清各种政治力量做出了各种不同的探索和反复的努力,但均未获得成功。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打出“中体西用”“自强求富”的口号,试图在不动摇晚清封建统治根基的情况下通过“采西学”“制洋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挽救国家危局。然而,洋务运动最终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告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维新运动,主张仿照日本明治维新,在封建政权内部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然仅仅百日戊戌变法就宣告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呼喊,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结束了封建帝制,但终因革命不彻底,中国没能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自带先进基因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找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内忧外患的复杂环境中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一个支离破碎、贫弱不堪的国家是不可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因此,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地用革命的方式担起了救亡图存、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从此站起来了,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初步实现。但是,站起来只是完成了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一穷二白,实现富起来、强起来的现代化国家仍然任重道远。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的最初设定是工业化。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基于对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史的深切体悟,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③的目标。可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随着认识的提高和实践的发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正式将现代化的目标扩充为“四个现代化”,即“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④。十年之后,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把“四个现代化”做了微调,减少了交通运输业,增加了科学技术,并把农业与工业前后对调,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⑤。从表述上看,当时我们对现代化的设想有些过于乐观和不切实际。在实践中,我们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特别是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遭受了重大失误和挫折。

改革开放重新开启了现代化建设进程。为抢回过去错失的现代化建设时间,邓小平指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⑥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无一例外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等作出规划和部署。党的十二大提出要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对20世纪后20年作出“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描绘了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蓝图。⑦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四大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纳入大会主题,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化建设实践比预想的要好,党的十三大设定的第一步翻番目标提前三年实现,第二步翻番目标又提前五年完成,如何走好第三步成为党的十五大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五大将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为“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以2000年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把21世纪前50年具体划分为两个10年和一个30年: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然后再经过30年,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⑧随着总体小康目标的基本实现,党的十六大正式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正式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确定了时间表: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⑨从侧重于“过程”和“进行时”的“建设”到侧重于“结果”和“完成时”的“建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使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有了明确预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开启的历史节点上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并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把未来三十年细分为前后两个十五年,形成了新的“两步走”战略:即经过第一个十五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第二个十五年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會主义现代化强国。经过这样的细化和阶段性安排,中国现代化的路线图更加清晰、更加完善。⑩

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理想追求和强烈期待,是沿着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轨迹一步步走向现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是现代化理论不断成熟和现代化实践不断推进的过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B11“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色。

1.外生—学习性

从发生的动因来看,现代化往往被区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现代化。“内生型”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化发生的动因来自国家内部的变革力量,“外生型”现代化是受外部冲击、影响而“被迫”开始的现代化。“外生型”现代化又被称为“挑战—应战”式或“刺激—反应”式现代化。以此标准,中国的现代化显然是“外生型”现代化,是在较早进行现代化的西方国家的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中被动起步的。伴随着西方列强的隆隆枪炮声,沉浸在“天朝上国”美梦中的中国被裹挟到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中来。这种被裹挟的现代化虽然为中国带来了些许现代化因素,但这种现代化是在“外诱变迁”、外部冲击和压力下启动的,是列强主导的、被迫的、被动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中国才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型。

正如硬币有两面一样,中国现代化的外生性特征一方面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起步的被动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可以引进内生现代化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成熟的管理方法和具有普遍、共性意义的成功经验。洋务运动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声,引进了西方“制器”的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并翻译西方书籍,提出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文化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由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士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后来,他们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方面,很大程度上模仿苏联。毛泽东提出,苏联“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B12。后来,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的“苏联模式”在中国遇到了难题,我们又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向外国学习现代化经验的过程。可见,中国向外国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由简单移植和模仿到理性借鉴和审慎吸收的过程。

2.后发—追赶性

从发生的时间先后来看,现代化往往被区分为“先发型”和“后发型”现代化。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要开创者罗荣渠把现代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为第一阶段,以英国为开端并向西欧扩散;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从西欧向外传播;二战以后为第三阶段,几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先后加入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现代化的第一阶段,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大踏步迈入现代化进程,而古老的中国依旧徜徉在封建帝制的夕阳中,政治上的专制、经济上的抑商、文化上的禁锢全面地压制了现代化的萌芽。在现代化的第二阶段,面对疯狂的殖民主义,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在被动挨打的境遇中越陷越深,又一次错失现代化的历史机遇,而邻国日本却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工业强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才终于有了制度保障与和平环境,并在改革开放后真正走上现代化建设的正轨和快车道。

追赶性是由后发性决定的。先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起步早,这种先发优势决定了这些国家往往在全球利益分配中处于强势地位;而后发现代化则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上落后于先发国家,同时容易沦为先发国家的原料来源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商品倾销市场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中国与西方现代化的“历史鸿沟”:“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B13面对先发现代化国家遥遥领先的优势,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只有加速现代化建设进程和脚步,通过快速的追赶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把“失去的二百年”补回来,才能赶上现代化的时代潮流,接轨世界现代化进程,才能改变在全球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和弱势地位。从这一意义上说,“追赶”一词本身没有褒贬,只是在“追赶”过程中我们走过一些弯路。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制定了以“高速度”为突出特征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但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出现了以高指标、瞎指挥、虚报浮夸等为主要表现的冒进,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五年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实行全方位的对内改革,以开放融通、包容互惠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深化国际合作,通过引进外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和发展,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速度、节约了时间,中国成功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创造了世界“减贫奇迹”,中国又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学习和追赶的对象。

3.务实—渐进性

务实性与追赶性密不可分。如前所述,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曾经犯过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错误,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打乱了经济秩序,使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一结束,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难题,中国首先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实事求是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就是尊重包括经济规律在内的客观规律。邓小平提出:“经济工作要接受过去的教训,再也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一定要搞扎实。”B14他还就现代化的实现预期发表看法:“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B15显然,这是更加务实的考量。

渐进性侧重的是现代化进程。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过程充分说明了现代化建设的循序渐进特征。从最初的“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的提法,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目标的设定,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调整,处处体现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务实态度。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过程正是以稳求进、以进固稳、摸着石头渐进过河的过程,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务实态度和渐进导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在漫漫长路上行稳致远。

4.阶段—接续性

阶段性强调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步骤。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和历史任务。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性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并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點,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至今,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两步走”,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步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以及新时代提出的新“两步走”等阶段性战略安排。“一步接着一步来”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

接续性强调的是党在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目标上的坚持不懈、接续前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党和国家领导人经过多次换届,但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目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一以贯之地接力前行,“一张蓝图绘到底”。7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划经过多次调整,但这些规划都是在现代化这一宏观性、全局性、统揽性目标之下的“因时而动”,是着眼长远、立足当下的微调。中国现代化建设能够持续推进有赖于两个重要前提,一是现代化目标的长远性、持久性,二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特别是党的长期执政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贯性、稳定性,保证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接续奋斗,在现代化道路上“一代接着一代传”“一棒接着一棒跑”。

5.时代—全面性

时代性指的是现代化目标和任务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晚清仁人志士眼中,面对主权沦丧的现实,抵御外辱、赢得民族独立是压倒一切的目标,当时的现代化首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生产机器和科学技术以“自强”“自救”。新中国成立前后,面对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现实,国家富强、物质财富的增加是压倒性目标。因此,当时的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当物质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基础,国家富起来之后,治理秩序、社会共享也应被吸纳进来。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又增加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B16。治理现代化与传统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同一层面的现代化,不是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的简单增加,而是“从横切面上对其他四个现代化起规范作用的‘制度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内涵的整体发展和全面超越”。B17

全面性指的是现代化的内容。“现代化”概念最初是对英法等国家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现象和趋势的描述。由于传统社会多呈现出农业社会的特征,而现代社会多是工业和服务业占绝对优势。因此,现代化的过程往往被理解为一个国家逐渐消除农业社会的“传统”特征、逐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也因为此,在现代化探索的早期,人们曾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化以工业化为基础但并不仅仅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涵义比工业化要深得多、广得多。我国也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转变过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定语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换言之,从内容来看,现代化不仅包括以“富强”为目标和核心的经济现代化或工业现代化,还包括以“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目标和核心的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正契合、呼应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而吹响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军号。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至于如何实现现代化,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道路选择,而道路的选择往往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部署,特别是指明了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就意味着,实现现代化建设这一宏伟构想将早日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也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B18“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优势、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几乎对西方出现过的各种现代化模式都进行过快速的试选择,这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罕见的记录”B19。近代以来,中国不同的政治力量对实现现代化做出种种尝试,然而均以失败告终,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回答了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重大问题,逐渐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正是有了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中国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人民的站起来,从此改变了长期丧权辱国、山河破碎、备受欺凌的命运,“克服了社会低组织化状态和国家权力分散化状态,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权威基础”B20;正是有了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中国才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禁运”,避开了现代化的发展陷阱,经受住了与现代化伴生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并大踏步走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道上。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仍然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同时通过自我革命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以“强党”引领“强国”目标的实现。

2.“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较早进行现代化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无一例外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无一例外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因此,现代化往往被理解为“西方化”,现代化道路往往被理解为资本主义道路。这种理解掩盖、否定了现代化的多样性。即使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也是“历时性”的关系。现代化是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社会代替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在马克思的设想中,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然而,现实的情况与马克思的设想并不完全相符,社会主义首先在半工业化的俄国发生。“以俄国为代表的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同时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和推进现代化的任务。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变成了‘共时性”的关系。”B21

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出现过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能够救国的争论。即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认识也出现过偏差,如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抽象、片面地强调生产关系,脱离现代化发展阶段、剥离市场化和社会化等现代化要素不切实际地设计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蓝图,使现代化建设走了弯路、遭受挫折。但是,最终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带领人民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打破了现代化的西方话语霸权和“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开辟了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拓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完全有可能、有必要而且必须走出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3.“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B2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树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直接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不懈地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体现了党对人民幸福生活的追求。

“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立场的最直观表现。“小康”本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初级形式的描述,邓小平把它运用到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设定上来,以描述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状态,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描绘了一个美好而又相对现实的前景。如前所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当时采取的措施是以强大的国家政治力量作为保障,把有限的社会资源集中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上,这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但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过于重视重工业必然造成轻工业、农业等资源压缩;过于重视生产资料的生产必然挤压生活资料的生产空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开始对现代化内容、方式等进行系统反思,着手对失调的农轻重结构和比例进行调整,并直面人民生活艰辛、生活水平低下的现实,提出“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B23的重要论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把人民群众对衣食无忧的期盼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之中。“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B24。“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把人民生活富裕的程度、指标和感受纳入现代化蓝图中来,把亿万人民的生活期盼上升、凝聚为国家意志。“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也是社会主义理想、价值和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

4.“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

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依据和立足点。“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B25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B26换言之,“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立论前提就在于比较视野,即从中外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意在强调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不同于欧美日等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基于社会性质、发展阶段对我国国情作出的全局性和总体性判断。这一判断提醒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制定相关政策必须有足够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不能头脑发热、急躁冒进、好大喜功,不能超越现实、超越阶段、急于求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国情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和提升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并把“小康社会”等中国元素融入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计划和市场等范畴和关系进行再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等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取得了认识上的提升、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上的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B27未来30年内实现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跃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做到的,必须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把握新的历史方位,顺应新的时代特点,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奋力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诗篇。

注释

①B1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29、685页。

②⑩B18B22B2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③B1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7、1481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53页。

⑤《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2页。

⑥B14B15B25B2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4、370、164、237页。

⑦《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16页。

⑧《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⑨B1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3、547頁。

B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6页。

B1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B17郑又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及其新时代升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9期。

B1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39页。

B20陈明明:《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关于党治国家的一个观察和讨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98页。

B21王长江、郭强:《论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期。

B2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2页。

责任编辑:文 武

猜你喜欢
历程中国式经验
中国式民主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