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岭南教育之光,试译名师成长密码

2021-04-08 13:02巫金星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9期

巫金星

摘 要:岭南名师荟萃,他们是岭南教育一道明亮的光。方观生的《岭南教育之光——岭南名师成长故事》汇聚了这一道光,将一个个名师成长故事娓娓道来。文章试从名师故事中,解读名师的教育思想,寻找他们成长的路径;并试图挖掘他们的共性或个性,破译成长的密码。

关键词:岭南名师;岭南教育;名师成长

教育应该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

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在其《观书有感》中表达了其切身的读书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清澈如鉴,照天光云影,因有源头活水。人要心灵澄明,就得常学常新,学新悟新。读方观生著的《岭南教育之光——岭南名师成长故事》一书,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那束阳光,闻到了鲜花的芬芳。循着这股名师汇聚而成的清流,我愿追寻他们的足迹,寻找他们成长的路径。

一、眼中有教之光,心中有生之爱

巴金先生的《灯》有这么一句:“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我也常跟学生说,愿你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光,能指引迷茫的人前行的方向,能让孤独的人获取温暖的力量。岭南名师,他们本身就是教育一道明亮的光,他们在岭南这片广袤的、创新的大地上散发出光芒,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学生,行动中有大爱。

“人生没有最高峰,只有崇高的教育理想”,这句话实在令人心灵震撼。为人师者,只有在教育路上爱生敬业,抱定宗旨,孜孜以求,追寻教育之光,方能成就自我。“用一生谱写生命华丽的篇章”的林伟老师,“用‘信念、努力、坚持、奉献’创造了教育奇迹”的郑贤老师,“砥砺前行、勇于超越、收获别样人生”的宋朝华老师,“躬身平凡岗位,拓宽方寸讲坛”的杨穗福老师……他们都立志高远,具有不变的育人情怀,坚守教育的初心使命,勇于献身教育事业。林伟老师把“以师为本,奉献为荣”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他对自己的要求很明确,即心灵追求高尚,事业追求卓越。具体为热爱学生,热爱教学,诚实待人,把精力凝聚在专业工作上,教学、育人、科研精益求精。教育家蔡元培校长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对师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他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我想,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抱定教书育人的宗旨,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抱定宗旨,方能成为名师。名师,亦是明师,做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日之师。再如,周华章老师,从最初的一名懵懂迷惘的“学徒”,逐步成长为小有成绩的“运动员”,进而修炼成领跑中心城区的“教练员”,这当中体现了他的“创新”意识和“献身”精神,也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孜孜以求”。正因为对教育事业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对学生有爱的情怀和责任,敢于“献身”和“孜孜以求”,岭南名师们战胜了无数困难,沿着梦想之路,谱写了辉煌的人生华章。

二、阅而优则成长,写而优则成功

名师故事里有成长密码:深刻的教育思想和精湛的教学智慧。名师对话里有成长智慧:学习、反思和坚持。“深刻”“精湛”“智慧”,从何而来?获得成长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坚持阅读和写作。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人素养和能力?林明老师认为对阅读和写作能保持良好的习惯是必备的。翻看名师的成长路径,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名师一定是“读出来”“写出来”“悟中来”“做中来”的。坚持阅读,博采众长;坚持写作,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感悟“秀”出来。边读边写,边写边悟,边悟(反思)边练(实践),是名师成长的密码之一。

语文教育需要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优秀的教学能力。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林明老师正是以此严于律己,坚持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坚持教学研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坚持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获得审美的能力。丁之境老师深深扎根于语文教学这块沃土中,在教与写中蓬勃生长,不断丰富、深化他的生长型语文。李代权老师认为,“下水作文解放了我的作文教学,也提升了我的追求。”他在写下水作文的自我感化下开始写散文、写随笔、写杂文、写长篇传记文学,开始投稿并发表和出版作品。而在何勇涛老师看来,真正要做好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名師,非得要修炼好几门武林绝活,才能行走于江湖。他认为,语文教师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拥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丰盈的人文素养,学习扎实的教育理论、渊博的学科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要获得学习能力、科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才具备作为现代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是树的风采,也是追求灵魂卓越的人应有的生命姿态。魏书生先生说:“(教师)写文章就是抓住机会、利用机会、进行科研、增长能力的有效途径。”很多名师常常外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每次参加培训,都会切记体察,及时反思。学习名师,根植于语文教育沃土,让阅读与写作成为习惯。

三、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时期的优秀中学教师,必须把“教学型”名师和“学者型”名师双重角色完美结合起来,要注重业务进修,积极主持并参与各项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改革创新能力,林明老师、叶译老师等名师就是这样做的。的确,翻开每个名师的介绍,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名师都至少主持过一项省市级课题,发表过无数篇论文,我想,富有思想,不断思考,坚持教研,应该是名师成长密码之一。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取决于教师自觉、自主学习力的大小。作为一线教师,工作繁忙琐碎、身心压力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人能够回避。面对这种现状,凡是自觉、自主地多想一点、多学一点、多做一点的教师总能比别人飞得更高、看到更美的风景。”楚云老师如是说。要在专业发展之路迈出前进的步伐,得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以研促教,研教双兴。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新课改?对“三新”视域下的教师角色如何定位?如何实现与课程同步发展?我想,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与研究。停留在知识技能输出者的角色定位已经不适应新课改要求,所以,教师的基本角色应该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师应该是引导型的、方法型的、创新型的、人格魅力型的、学习型和研究型的。语文教师要有“科研意识”“危机意识”,不然会被时代淘汰、不被学生喜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巴尔扎克认为:“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成为学者、成为良师、成为大写的“人”,是胡立根老师从教以来的追求。何泗忠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诺言:当教师,就要当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教育者!科研成果就是思想智慧的结晶。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教育理论和现实,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自觉的实践者。“与教授的对话激发了我奋力追赶的心愿,科学的成果启迪了我智慧前行的心绪,改革的蓝图感动了我炽热的心灵,团队的协力并肩开启了我试图超越的心海,鲜活的思想承载了我统筹兼顾的心翼。”这是何勇涛老师参加培训时的心得摘录。沉浸在教学研讨交流学习氛围中,慢慢品味,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岭南名师荟萃,林明、林伟、叶译、郑贤、何泗忠、楚云、李上青……在他们身上,我不仅领略了他们驾驭课堂教学的技巧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体悟到了他们教育教学的思想。“学不可以已”,好学纳众长,修炼兼内外。长期有效的学习是支撑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坚持学习,努力修炼语文“内功”,博采众长,从众多岭南名师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摸索中不断成长,激活生命,让自己的教学教研成为生命健康成长的沃土。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唤醒自身,激励自己,执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