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培训方式的思考

2021-04-08 02:28过至晶
学周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互联网

过至晶

摘 要: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者数量扩增,如何更好地培养合格且优质的对外汉语教师成为关键之所在。本文简述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方式的发展现状,并以微格教学为例对当前教学技能实践培训方式进行分析。本文最后以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为基础,针对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切实训练需求,提出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培训方式的创新发展思路。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培训;互联网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推动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予以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据孔子学院历年年度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全球已有162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汉语热”的浪潮正逐渐拓展至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对汉语学习的热情也在不断上涨。

在以上背景下,对外汉语传播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如何改革、发展以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如何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具有熟练教学技能的优秀对外汉语教师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培训综述

解决对外汉语师资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则是加强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外汉语教师师资培训。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始于1950年,至今已走过七十个年头,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取得较大发展,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也逐步趋于规范化、系统化。吕必松率先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并指出现有师资培训的主要方式有:上岗前的短期培训,以老带新,开设专题讲座,举办暑期培训班,在职进修和出国进修,学术报告和经验交流,外语培训等。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已有的培训方式。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界也在不断反思探索更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师培训方式。刘晓雨(1999)指出了目前教师培训存在教师受训不足,课程改革不够理想,知识的进步和发展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等问题[1]。叶军(2018)指出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方式的变革,也是三十多年国际汉语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

对外汉语教学以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别强调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理应具备“知识内化、技能外显、内外兼修”的品质。而当前的培训方式相较从前提出了更为实际、更为具体的培训方式,如微格教学、教学实习、观摩实际课堂等。综合来看,微格教学以其可实施性强的优点,不论是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还是国家汉办外派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大多采取微格教学进行教学技能实践训练。

二、微格教学及其局限性

微格教学(Micro teaching or Miniature teaching)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方法。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并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训练。微格教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师内化的教学理论知识难以外化的问题,但面对对外汉语教学这一特殊教学领域,微格教学逐渐显示其局限性:

其一,“微格教学”很大程度上无法模拟出外国学习者真实的语言表现,无法还原出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面貌。在微格教学课程中,听课学生大多并非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这样的课堂无法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问题,其课堂表现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课堂表现相差甚远。

其二,“微格教学”主要以片段教学方式开展,即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十分有限,而这样的方式忽视了对完整的综合的课程教学训练。这使得受训教师在面临完整课时的教学任务时难以得心应手。

其三,包括“微格教学”课程在内,现有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不同国家的汉语教学需求。教师在掌握了基本教学技能后,应该进入更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如进行国别化和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等语言要素专题性培训。

不论是从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培训需求来看,还是从当前技能实践训练的局限性来看,我们开辟新思路探索新方法的步伐应不断向前,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培训方式该如何发展以更好满足技能实践的需求?

三、互联网环境下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培训方式发展思路

在2016年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从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实施“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实现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

(一)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培训

针对当前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培训的切实需求,充分利用互聯网教育智能技术,搭建对外汉语教师线上培训平台,进行线上模拟微格教学。

1.利用网络传输与交互功能

互联网在交互技术方面,国内外均实现了包括文本、图像、音视频、电子白板、交互笔、触摸屏等成熟使用[3],这使得开展线上模拟微格教学成为可能。互联网及其相关功能技术的运用为外汉语教师技能培训提供了基本教学工具的同时,也顺应了如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2.构建人物模型

弥补当前传统微格教学缺乏代入感的局限性,线上模拟微格教学当中,受训教师的教学对象为仿真外国学生模型。在人物模型外表方面,可根据不同国家的人物外貌特征及服饰特点,利用动画技术构建相应学生模型;人物模型行为方面,可参考跨文化交际案例库当中经典跨文化交际案例以及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在教学场景中设置相应情境和学生行为,以此加强受训教师跨文化交际、课堂管理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在人物模型交互语言方面,可基于中介语语料库,赋予人物模型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基础。模型可根据受训教师的教学内容,给予相应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真实语言反馈。

3.利用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技术

基于各类智能终端设备,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手写识别等技术,实现线上模拟微格教学场景下的过程化教学数据采集。在线上模拟微格教学过程中,可对受训教师进行教学数据的采集,如教学语音、教学语速、教学内容等。并利用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通过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报告教学主体与教学过程数据,从而为受训教师生成一份“私人订制”评价报告。报告可分为粗略版评价报告和详细版评价报告,在粗略版评价报告部分可针对教学语音、教学素材选择、超纲词汇使用上进行评价分析;而详细版评价报告则针对受训教师每一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该报告可作为当前阶段受训教师技能水平体现的参考依据,为受训教师指明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向。

线上模拟微格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受训教师尽可能提供近似真实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教学训练环境,并基于数据分析基于教学建议,提高受训教师的教学技能。

(二)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运用下的培训优势

1.教学对象具有选择性

线上模拟微格教学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教师的教学训练需求。线上模拟微格教学的授课对象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一是国籍,二是汉语水平。通过国籍划分的线上模拟微格教学课堂内的仿真外国学生模型设定来源于同一国家,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反映出来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具有较高相似性,以便为受训教师提供国别化汉语教学的训练。该场景下的教学更为贴合汉语志愿者外派至他国进行教学的情况。而通过汉语水平划分的线上模拟微格教学课堂内的仿真外国学生模型大致处于同一汉语水平,学生汉语水平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受訓教师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相应学生的选择。该场景下的教学更为贴合对外汉语教师在国内教授留学生的情况。

2.教学时长具有选择性

线上模拟微格教学突破传统线下微格教学的时空限制。在完成备课的基础上,受训教师可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并且可以开展包括导入、讲解、操练等环节在内的完整教学活动,从而使得受训教师可以进行完整的综合的课程教学训练。此外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训练情况,可围绕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反复训练,直至达到熟练程度。

3.教学活动更具真实性

线上模拟微格教学贴近真实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与传统微格教学中“假扮”外国学生上课的情形不同,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和跨文化交际案例库,仿真外国学生模型可进行真实的语言、行为反馈,使得受训教师接触更为真实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课堂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引发相应教学思考。

4.教学训练更具针对性

线上模拟微格教学有利于受训教师有方向,有方法地进行训练。受训教师结束线上模拟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后,可根据生成较为全面的评价报告,以了解当前不足。这点相较于传统微格教学当中技能培训员提出的教学建议,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技术下的评价分析具有一定优势。

四、结语

面对汉语学习在全球范围内升温、对外汉语教师需求量激增的现况,而当前对外汉语师资培养却又存在方式单一与国际需求多元的供需脱节问题[4]。显然当前汉语教师技能培训方式需要更多的思考。针对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培训当中复杂多样的问题,前人们也在不停地挖掘创新,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亦是丰富繁多。笔者从互联网智能教育技术运用的角度出发,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从互联网这一沃土中探求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培训方式的新思路,愿向各位虚心请教!

[1]刘晓雨.对对外汉语教师业务培训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39.

[2]叶军.国际汉语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8(4):40.

[3]黄荣怀,陈丽,田阳,等.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研发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0(1):12.

[4]吴应辉.国际汉语师资培养“六多六少”问题与解决方案[J].语言战略研究,2018(6):64.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互联网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