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学院应用型能源化工专业群建设的探索*

2021-04-09 14:32武利顺李风海王学亮张凤荣张冰寒任伟彬逄奉建
广州化工 2021年16期
关键词:化工应用型校企

武利顺,李风海,王学亮,汪 涛,张凤荣,林 枫,张冰寒,任伟彬,逄奉建

(1 菏泽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2 菏泽市产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山东 菏泽 274000;3 山东铁雄新沙能源有限公司,山东 菏泽 274000)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化工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化工专业群具有鲜明的化工、化学、材料、能源、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特色,是解决人类必须面对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新兴前沿特色专业群之一[1],随着全球绿色低碳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能源化工产品的绿色化、差异化、专用化、精细化、高端化成为主要方向,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市场制胜的关键[2]。未来“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化工将向三个方面加快转型升级:产品清洁化、高性能化与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化工一体化循环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劣质资源和原料范围拓展。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对优化能源统筹协调和衔接配合,实施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菏泽市政府在深入调研、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打造“231”特色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2”即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3”即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个优势产业”;“1”即大力度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231”体系中的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与能源化工专业群密切相关,该特色产业体系的设立为菏泽学院应用型能源化工专业群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 指导思想和专业群定位

1.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结合菏泽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3],秉承“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工作机制和培养“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强化应用、突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基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特色发展[4]。聚焦高水平师资队伍、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强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全面提高专业群综合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智力支撑。

1.2 科学确定专业群定位

能源化工专业群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专业群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国家、省和学校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立足校情,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质量和特色两大主题,面向能源化工行业,以国际化理念发展能源化工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化工环保人才。

建设目标定位:办出特色求发展,打造品牌争一流,建设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能源化工专业群。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菏泽,服务山东,走向全国,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建设途径

2.1 坚持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

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缺乏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堵点和痛点之一。产教融合充分体现了新旧动能转换“跨界融合化”的要求,在解决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匹配问题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有利于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贯通”[5]。

(1)加强校企合作

根据菏泽学院“校地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对接,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办学模式[3],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院主体,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多方合作,共育人才,增强办学活力。成立能源化工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根据建设目标确定建设基本内容,完善兼职教师聘任、教师服务企业、学生实习、校企专业共建等制度,建立业界、学界合作育人与合作就业新机制。在培养模式上实现由“学校培养型”向“校企合作培养型”转变。校企合作共同研发实用性教材,让学生可以学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按照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开展专业建设,逐步实现本科专业全覆盖。依托能源化工专业群,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创新中心和智库平台,校企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项目、联合科技攻关,加强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的申报,增强校企合作能力。

(2)坚持产学研用结合

坚持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行双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促进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提高。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实行导师制管理制度,选择一些科研水平高、创新能力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为导师,探索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相结合的多层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教授和博士工作室从事科研活动,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训练教学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科研服务教学。大力推进教授和博士工作室建设,探讨科研服务于教学有效形式,将科研成果、最新科研动态信息与课堂教学内容或实验教学有机结合。鼓励老师将科研成果或科研项目转化成大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将科研项目内容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

2.2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制定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选拔、培养方案。专业群每个专业方向培养一名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支具有强力发展后劲、在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学历学缘结构合理、老中青科学搭配的师资队伍。提高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教师的实践锻炼长效机制,促进教学水平提升与实践技能提高。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等级考试,提升专业技术资格和技能等级,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职业资格。在地方相关企事业长期聘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兼职教师动态聘任制度,建立专兼教师“一帮一”制度,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培训与管理。鼓励兼职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

2.3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坚持系统的教学管理与过程控制,按照“两级管理、三级保障”的总体思路,着力完善“保障、监控、反馈、提升”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并完善符合专业群转型发展要求的质量标准体系、条件保障体系、质量评价监控反馈等标准体系。修订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校院两级监管制度,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调研、分析、评估,健全评估机制,将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评价和教学资源调控的主要依据,努力形成教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方位运行,建立起保证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

2.4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强化育人理念,坚持 “三全育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调动专业群各方面资源,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也是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方向。此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重视社会服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2)修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以主导专业和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构建以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让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同时,重构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构建“模块化”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实现由“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的转变。

(3)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按照高等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总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改革教学内容,以岗位对接为目标,面向就业求职和实践,及时引入课程改革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吸纳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等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体现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改革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考核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变终结考核为过程考核,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以能力为核心,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融为一体,突出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5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就业

在创新创业学院指导下,建立创新创业空间网络中心,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搭建校企合作为主体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深入企业或社会开展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永不放弃的创新创业实践精神。开放教师科研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课题探索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建立不同课程在创新创业体系中的学分互换细则,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领域进行创新创业,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大学生化工技能实验竞赛、绿色化工设计等学科竞赛活动,把学生获奖和参加竞赛情况进行实践课程学分换算。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和服务体系建设,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及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鼓励学生深造,提高就业质量。开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培训,提高学生求职应聘和推销自我能力。加强校企联合,将企业课程融入学生培养方案,实现学生毕业能力与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达到“毕业即上岗”。

2.6 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完善学术治理体系与科研激励机制。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审议、评定和咨询的功能职责;进一步完善基层学术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分委员会在本部门学术初评价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塑造优良学术生态环境。

(2)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实施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培养工程,内培外引,有目标分步骤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形成科研方向稳定、结构合理、基础条件充裕的科研创新团队。结合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与学院发展目标相一致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学术交流机制,创新学术交流形式,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各种层次的学术交流。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业界锻炼,增强教师专业技能。

(3)搭建高水平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平台,增强协同创新及社会服务能力。依托能源化工专业群,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充分利用校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周边地区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智力、技术支撑。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加强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的申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发挥专业群在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应有的作用。

2.7 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强化文化育人。按照三全育人要求,积极开发素质选修课程,重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素质课和专业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政治、思想、品德、心理元素[3],在加强课程思政的同时,强调文化育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奉献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聘请海外客座教授,开展长短期授课、讲学、学术访问和科研合作,促进专业建设和改革。实施教师国(境)外培训计划,根据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需要,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境)外研修学习,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积极申请国家和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计划等项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国际视野,提高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

2.8 凝练专业群特色,建设新工科专业群

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通、二基、三专、四分”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群内各专业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安排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习,第四年安排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构建“一通、二基、三专、四分”人才培养体系。“一通”是指大一主要学习通识课、“二基”是指大二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三专”是指大三主要学习专业方向课,“四分”是指大四各专业分别按专业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推动化工类专业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融合,在专业群内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打通各专业基础课程壁垒,实现专业基础课程贯通,促进新工科专业群建设。在各专业方向课程中融入专业群相关知识点,实现专业融合,建设新工科专业群,培养绿色化工人才。

3 结 语

专业群坚持“校地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对接、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办学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确定专业群定位,坚决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通过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凝练专业群特色等途径,建设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能源化工专业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化工应用型校企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应用化工第43卷(1~1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