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第一水乡, 最是清风甪直

2021-04-09 05:48
新青年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镇

甪直位于江苏省苏州城东南25公里处,甪字读“Lu”,大概是我去过所有古镇中最难念的名字。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从高空俯瞰,状若一个“甪”字,故名曰“甪直”。这里乃“五湖之厅”“六泽之冲”,水土肥美,沃野广袤,百姓富足,是地道的“鱼米之乡”。唐朝的诗人择此隐居长住,元代的画家在这里流连驻足。连天庭的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途经此地时,亦恋恋不舍,遂“落户”于此,成了“永久居民”,为当地老百姓供奉为避邪镇风的神兽,它端坐在古镇大门口,年复一年庇佑着一方百姓。

出世入世甫里清风

进入古镇,热心的当地人会善意提醒你:来我们甪直一定要去保圣寺看看哦!南朝年间,萧梁重佛,这“保圣寺”亦数“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列,寺内除却圣手杨惠之亲手所摹的传世塑壁十八罗汉,西院另有陆龟蒙和叶圣陶的墓冢。1000多年前,一位青衫老者来到此地,他叫陆龟蒙,出身于江南世家望族,是三国时期吴国大都督陆逊的后人,厌透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买下几亩田地,盖了一间房屋,开始了有酒有诗的逍遥日子。于是,官场上少了一位怀才不遇、牢骚满腹的俗吏;中国的文化史上,却多了一声寄情山水的长啸和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时间一久,“著书粮已绝,多病药难供。”生活窘迫起来,陆龟蒙放下“少爷”身段,亲自下地耕种,自给自足。他一边躬耕垄亩,一边吟诗著书,闲暇时还动手做上几道美味的小菜,邀上皮日休等几个好友,喝喝酒、斗斗鸭。用现代流行词来说,就是“暖男”一枚,他的拿手绝活甫里鸭和甫里蹄是打耳光也不松口的美味。被官场冷落的老陆在与青山绿水相偎相依、与清风明月心心相印的惬意日子里,写下了在中国农具史上有着重要价值的著作《耒耜经》和一些关注生民疾苦、接地气的小品文,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怀,被鲁迅先生称为“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采和锋芒”。在清风亭内小坐,于斗鸭池畔徜徉,陡然滋生出一番“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陆龟蒙,這位与皮日休齐名的晚唐诗人,诗名虽不及李杜文章那般火焰万丈,却如一缕清风,为柔媚奢靡的晚唐文风带来一股生气。

1000多年后,一个风尘仆仆的毛头小伙,来到了保圣寺西院南侧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担任教师,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一代师表叶圣陶。他身兼多重社会角色: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等,但他生平最得意的却是教师这个职业。纪念馆内有保存完好的教室,鸳鸯厅是当年教师办公室和集体宿舍。穿透岁月的云雾,依稀可以看到三尺讲台上执鞭任教的激扬青春,这位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还尝试进行教育改革,而今墓园古银树下的“生生农场”就是当年叶老师创办的师生共同劳动的新型农场。叶老原是苏州草桥人,却深情地将甪直称为他的第二故乡。他故世后,家人亦遵其遗嘱将骨灰埋在曾经执教过的校园,同千年以前的古人陆龟蒙天长地久地做了邻居,两墓相聚不足百米。我站在那棵千年老银杏下,进行着一场心灵的朝圣:两个不同时代的文人,一位出世隐逸,诗酒逍遥之际仍不忘生民疾苦;另一位则一腔热血,怀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走”的理念积极入世,育人无数;两者却是一样的悲天悯人。“垂虹夹小亭,斗鸭闻荷馨。魂去池尚在,客来思故人。”造访古镇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胸怀天下书生本色

从保圣寺出来,途经香花弄朝东走,一座石库门宅第跃入眼帘,门前青砖照壁上镌“漪韵”两字,这是沈柏寒旧居。说起甪直,是绕不开沈柏寒这个人的。沈家原是甪直土豪大户,素有“沈半镇”之称。宅院坐北朝南,从墙门、仪仗厅、大厅、乐善堂、书房到堂楼呈中轴线一共五进。三开间正厅乐善堂是全镇最为豪华的建筑,前后重轩,雕饰遍布,厅内有抱柱楹联:“经济有成,事业俱自苦志起;读书最乐,俊彦都由名教来。”让人感受到耕读世家的气氛。他以弱冠之年东渡日本,接受先进思想,深造归来,痛感乡里风气闭塞,深知“教育乃兴国之本”,遂积极从事教育事业,捐资创办现代学堂,培养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创办电灯厂、电话局、碾米厂,给村民生活带来方便;组织“自卫团”维护古镇治安。

从沈宅出来,朝西走,就是位于中市下塘街6号的王韬故居。作为一名爱读书、爱摄影、爱码字的驴友,读了此公的《漫游随寻图记》,不由得滋生出一番知己感。王韬一生足迹遍布山川江海、古镇乡村、欧洲列国……除了作家、旅行家、翻译家等光环头衔,还是国父孙中山的尊师。故居是一座坐东朝西的清代建筑,面阔三间的鸳鸯厅屏风前置王韬半身铜像。他本是一介书生,出身甪直书香门第,生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乱世,面对洪杨之乱,他屡屡上书献御戎、平贼方略;避难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应邀欧洲,翻译中国典藏经书,顺道游览欧洲诸国,目睹列国之富强,呼吁改良变法图强;移居上海后,潜心著书,栽培了康有为、孙中山后起俊彦,对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立宪运动产生重大影响。厅柱上有一对楹联:“短衣匹马随李广,纸阁芦帘对孟光。”让我想起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一个豪气干云,一个筚路蓝缕,润物无声。

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的一生化为韬馆四壁百幅图片和数千文字,离时匆忙,回亦伤感,人去屋空,只有后院的紫藤仍在蔓延,池塘的睡莲幽然绽放。

民俗民风醉美江南

有人说,江南古镇都是“小桥流水枕河人家”般大同小异,河流一多就造就了桥,甪直素来享有江南“桥都”之美誉,水多而桥密,区区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就有宋、元、明、清各年代大大小小石拱桥72座半:有多孔大石桥、宽敞拱形桥、狭窄平顶桥、左右相邻姊妹桥等,宛若一个露天古桥博物馆。曾有人言,甪直桥梁的密度,远超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三元桥、万安桥、众安桥、和丰桥、环玉桥……或婉约隽永,或厚重老辣,形同而魂不同,貌似然神不似,在一方水域上躬俯千年,悄无声息地称为一处古迹,2300年的历史、79座古桥,勾勒起甪直千秋万载风雨影踪。

古镇多水多桥,船娘也多。一大清早,摇橹的船娘梳着髻髻头、扎上包头巾、穿着拼接衫、拼裆裤、束好裾裙、脚着绣花鞋,静静划过一条小木船,甜甜地唱着船谣,尤为醒目。与别处古镇不同的是,甪直古镇至今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民俗服饰,甪直本地上了岁数的妇女们,无论上街赶集,或是摇橹撑船,都身穿蓝衣花布褂,头扎白包巾,爱美的还会在鬓边插上一朵月季花,成了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被城里人称为“苏州的少数民族”。

随意行走老街上,鼻尖闻到一股酱香,几乎每家店铺、摊贩都在兜售着一种古镇特色小吃——甪直萝卜干,它颗粒均匀、晶莹透明。在太阳的照射下,还泛着琥珀的光泽。拈起一颗往嘴里送,很有嚼劲,脆而不硬、酥而不烂,咸中透着甜味,酱香馥郁,这就是驰誉中外,有着180年历史的甪直萝卜干。甪直本地的居民,最喜欢在炎炎夏夜,一家子围坐在院子里,支起一张小方桌,就着一碟置于青花小盘里,切得均匀的萝卜干吃上一顿可口下饭的“淘茶饭”。由于甪直萝卜干制作工艺复杂,腌制周期比较长,要差不多八九个月,兼之每百斤鲜白萝卜仅得成品18斤,因此有了俚语“萝卜肉价钿”,可见弥足珍贵。2015年,甪直萝卜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古镇
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甪直古镇
江苏古镇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古镇梦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