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视角下的菲律宾—柬埔寨关系(1945—2021年)

2021-04-10 14:54陈世伦邓小云
东南亚纵横 2021年4期
关键词:菲律宾

陈世伦 邓小云

摘要:菲律宾—柬埔寨关系深受中美两国影响。冷战时期的菲柬关系缘起于美国牵头组建的东南亚条约组织,但因为相关国家阵营不同和战乱而发展曲折缓慢。后冷战时期的菲柬关系不断取得进展,但因南海问题的立场分歧而紧张。2016年杜特尔特上台后,菲律宾政府将外交重心从争取南海主权转向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菲柬政治交往显著加强,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竞合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菲柬两国在国际市场上主要是竞争关系,在国内市场则有较大的合作空间。虽然COVID-19疫情给两国经贸合作增加了不确定性,但是总体上双边贸易稳定发展,双向投资亦保持良好势头。

关键词:菲律宾—柬埔寨关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南海问题;经济竞合

[中图分类号] D8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3-2479(2021)04-050-09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hilippines and Cambo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politics (1945-2021)

CHEN Shilun,   DENG Xiaoyun

Abstrac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hilippines and Cambodia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Philippines-Cambodia relations originated from the 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SEATO) led by the U. S., but experienced twists and turns in their development because of different camps and wars.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the ties between the two have made continuous progress, but they have been strained due to different position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Since Duterte took office in 2016, 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has shifted its diplomatic focus from striving for sovereign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 serving its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has boosted the Philippine and Cambodia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made economic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com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two countries are mainly competitiv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but have a larger space for cooperation in the domestic market. Although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raises uncertainty of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ilateral trade has been developing steadily and two-way investment has maintained a sound momentum on the whole.

Key Words: Relations between the Philippines and Cambodia; The 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Economic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2021年2月,菲律宾新任驻柬埔寨大使玛丽亚·阿梅利塔·阿基诺(Maria Amelita Aquino)赴任,在接受柬埔寨主流媒体《高棉时报》(Khmer Times)采访时表示,菲柬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①。诚如大使所言,菲柬两国关系发展曲折。两国于1957年正式建交,在1975年“红色高棉”攻入柬埔寨金边后外交关系中断20年,进入21世纪后又因南海问题立场不同而多次发生外交冲突,直至2016年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执政后,两国交往才全面深化。菲柬两国没有领土接壤,看似没有直接的利益纠纷,但两国在国际关系中长期纠缠,其中一大原因是深受东南亚地缘政治的影响。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提出“边缘地带理论”,认为控制了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等于控制了世界①。东南亚位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二战后一直是大国竞争的前沿阵地。其中,菲律宾西临中国南海,扼守东亚、南亚国家及亚洲与大洋洲之间的交通要道;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三面分别毗邻越南、老挝和泰国,南朝泰国湾,是中南半岛陆海连接的关键枢纽。两国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是东南亚地区内外政治力量尤其是中美两国在地缘战略上积极争取的对象。按照美国地缘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Brzezinski)《大棋局》一书的观点,东南亚地区自成一个地缘政治棋盘,中美两国是来自地区外的“地缘政治棋手”,菲柬两国是地区内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②。

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大小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被认为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是小国之间的关系却因其缺乏关键影响力和主动战略价值而总是被认定为多边关系中的附属参数。探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绕不开中美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博弈这议题,菲柬关系也容易受到中美两国的影响,南海领土争议便是一例③。菲柬两国在东盟框架下的合作深受中美两国影响,增加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然而作为独立行为体和主权国家,菲柬两国的国际关系决策考量中显然不只包含大国关系,因此,研究菲柬关系有助于从小国角度了解中美在东南亚的博弈及探寻东盟一体化困境的化解和可能影响。本文主要采用地缘政治视角,系统梳理菲柬两国自1945年冷战开始以来的关系,研究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讨论“后南海争端时期”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

一、冷战时期(1945—1991年):深受美国影响

菲律宾与柬埔寨关系源远流长。两国人民最早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④,在西方殖民者到达菲律宾之前,菲律宾南部与柬埔寨已经进行贸易往来数百年⑤。但是,两国于1957年才正式建交,并且直到1965年,菲律宾才向柬埔寨派遣驻地外交使团。在1965年以前,菲律宾在柬埔寨的利益关切是由菲律宾驻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大使馆监督,有時是由菲律宾驻泰国曼谷大使馆负责。柬埔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西哈努克曾于1956年访问菲律宾马尼拉,菲律宾时任总统马卡帕加尔(Macapagal)曾于1964年访问柬埔寨金边,领导人的互访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意识形态的不同和战乱,菲柬两国在冷战时期的来往并不多。

20世纪50年代的菲柬关系发展缘起自美国发起的东南亚条约组织。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英国、法国和荷兰等老牌殖民国家的衰弱和日本侵略势力的撤离,东南亚地区出现“权力真空”,成为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争夺的对象。战后初期,东南亚地区民族独立意识觉醒,中国的独立及法国在印度支那的频频失利使得美国非常担心共产主义在东南亚兴起,并提出建立“岛链”的遏制战略。1951年,菲律宾与美国签署《共同防御条约》,使之成为美国在西太平洋防御圈的第一岛链。但美国并不满足于此,继续于1954年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8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即《马尼拉公约》),建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①。该条约无视1954年《日内瓦停战协议》中的“中立化”条款,单方面将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纳入该组织的保护区,并向其授予观察员身份②。1953年柬埔寨独立初期,西哈努克施行中立的外交路线,但出于重建国家和发展经济的需要,迫切需要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对美国寄予厚望;美国则以援助为由,欲威逼利诱柬埔寨放弃中立路线,以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反共”盟友。1956年1月,西哈努克应东南亚条约组织成员国菲律宾的邀请,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菲律宾作为美国极力打造的“亚洲民主橱窗”③,秉承美国旨意给予西哈努克隆重的礼遇,同时力劝西哈努克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但是,西哈努克不仅没有被菲律宾打动,反而在回忆录中如此描述访问菲律宾之旅——“我看到一个完全被外国主宰的国家, 这更加强了我誓死保卫柬埔寨独立的决心”④,并且拒绝与菲律宾发表任何有可能被解释为赞同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共同防御的声明。一个月后,西哈努克对尚未建交的中国进行首次访问,重申奉行中立路线,并获得中国首次对非共产主义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随后,美国转而采用削减援助、武力施压甚至密谋政变等手段欲强迫柬埔寨改变政治立场,引起西哈努克的反感。他在柬埔寨国民议会上毫不客气地直言:“美国人不满意,是因为我已拒绝菲律宾的提议,不肯依附于东南亚条约组织”,“美国只肯帮助那些听它指挥的国家”⑤。柬美关系自此恶化,菲柬关系也逐渐冷淡。

对是否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菲律宾和柬埔寨的不同选择源于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利益。菲律宾在1946年独立前就被美国长期占领,在独立初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际上仍被美国控制,又因国内的叛乱对社会主义阵营感到忧虑,在多方因素影响下实施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东南亚条约组织的主要意图是建立一个“反共”的集体安全体系,同时为成员国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对菲律宾来说,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还是一种从美国获取额外经济援助的手段,但是其从美国获得的援助经常不是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是用来镇压异己和叛乱的,如菲律宾麦格赛赛(Magsaysay)政府依靠美国的援助镇压胡克(Huk)起义便是一例⑥。柬埔寨在独立伊始,当务之急是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柬埔寨在历史上数度被越南和泰国侵略,在独立后对这两个近邻尤其是越南的警惕有增不减。美国学者马丁·弗·黑尔兹(Martin F. Heltz)认为,柬埔寨对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入侵的憎恨,与其说因为他们是共产党人,倒不如说因为他们是越南人,并且柬埔寨对越南的这种“宿怨”不仅加在北越共产党政权身上,也施加在“反共”的南越政权身上①。因此,当东南亚条约组织单方面将柬埔寨纳入其中时,西哈努克并未立即加以拒绝的原因是希望柬埔寨得到美国的庇护,以打消越南对柬埔寨觊觎的念头。西哈努克多次指责南越政权入侵并占领柬埔寨领土,请求美国督促越南退出,但是美国拒绝出面干预,认为南越此举是为了捕捉逃进柬埔寨境内的越南共产党党员②。美国对南越明显的偏袒态度直接促使柬埔寨转而与中国接触。柬埔寨希望借助中国震慑越南, 中国也希望与柬埔寨开展联系以打破美国的外交封锁。彼时,中美两国正在东南亚竞争影响力,分别支持北越和南越,菲律宾跟随美国坚决“反共”,与中国关系冷淡;柬埔寨则因为其与越南的“宿怨”,对美国的态度从亲近到疏离,逐渐靠近中国。菲柬不同的对美国策略阻碍了两国的交流,导致两国关系在冷战初期发展缓慢,1957年建交后长时间未互派驻地使团。

从20世纪60年代起,菲律宾在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淡化美国影响的措施,外交自主性逐渐增强,菲柬关系也因此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曲折多舛。20世纪60年代初,柬美关系持续恶化,西哈努克在1963年宣布柬埔寨拒绝美国的所有援助,又于1965年宣布柬埔寨与美国断交。与此同时,菲律宾国内“反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菲律宾总统马卡帕加尔不得不调整对美国策略,如取消对美国的友好访问、单方面废除《美菲总关系条约》并提出“回归亚洲”的口号③,开始尝试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建立区域合作组织。在此背景下,马卡帕加尔于1964年访问柬埔寨;1965年,菲律宾首次向柬埔寨派遣驻地外交使团。虽然两国联系增多,但是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因为马卡帕加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然深受美国影响,如在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名义下,根据美国的要求两次派兵参加越南战争④。继任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Marcos)在第一任期内(1965—1969年)虽然继续尝试纠正完全依附于美国的外交方针,但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美国援助以稳定陷入困境的经济,也极力主张援助南越当局。此时西哈努克已经与美国渐行渐远,越来越偏向中国,并于1967年与北越建交,同意北越使用柬埔寨境内的部分领土,作为“胡志明小道”的一部分。菲柬两国之间因为在越南战争中不同的立场,两国关系又陷于停滞。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菲律宾实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意识日益强烈,谋求改变其作为美国追随者的形象。1970年,美国干涉柬埔寨内政,推翻西哈努克政府,菲律宾却拒绝对美国扶持的朗诺(Lon Nol)政权提供任何军事援助和承担任何义务⑤。1975年,“红色高棉”执政,菲律宾关闭在柬埔寨金边的大使馆,撤离外交人员,菲柬两国官方关系从此中断。1979年,韩桑林 (Heng Samrin)和洪森(Hun Sen)借助越南军队攻回金边,推翻“红色高棉”政权,大量柬埔寨人逃往国外。菲律宾不仅与东盟其他成员国一道谴责越南出兵柬埔寨,主办了一系列双边及多边对话以推动柬埔寨问题的解决⑥,还与联合国合作收容了大量柬埔寨难民,安置在马尼拉附近⑦。菲律宾积极参与柬埔寨问题的解决,是其增强外交自主性、摆脱美国“烙印”、追求在国际舞台上扩大影响力的体现。

冷战时期的菲柬关系总体上进展缓慢,深受美国影响。冷战初期,东南亚地区成为美国“反共”的前沿阵地,菲柬两国因为东南亚条约组织产生交集。与菲律宾选择追随美国“反共”不同的是,柬埔寨的关注点在于防范邻国越南,因此,无论柬埔寨是向美国寻求军事援助,还是接受中国的经济援助,实质上都是为了增加维护自身独立和安全的筹码,缓解来自邻国的安全威胁。但在冷战初期“非敌即友”的二元环境下,试图维持中立路线的柬埔寨引发美国的不满甚至制裁,使得柬埔寨对美国的态度由亲近到疏离,菲柬关系发展也因此受阻。冷战中后期,菲律宾追求独立外交的意识日益强烈,有意加强菲柬两国的关系,但两国关系仍然让步于菲律宾对美国的需求,并且因为柬埔寨国内政权更迭频繁而停滞。总的来说,在冷战时期,菲柬两国受制于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难以开展独立自主的交往。

二、后冷战时期(1991—2016年):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密切

冷战结束后,菲柬关系进入发展新阶段,交往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1992年,菲律宾加入柬埔寨过渡时期联合国权力机构,积极参与柬埔寨和平进程。1993年9月,柬埔寨新王国政府成立。1994年12月,菲律宾与柬埔寨恢复外交关系。1995年1月,菲律宾驻金边大使馆重新开放,并在同年12月,菲律宾总统菲德尔·拉莫斯作为最高领导人时隔31年后第二次访问柬埔寨。进入21世纪,菲柬两国高层互访增多。2000年,柬埔寨首相洪森访问菲律宾,而后菲律宾历任总统阿罗约(2002年)、阿基诺三世(2012年4月和11月)和杜特尔特(2016年)都曾到访柬埔寨,两国签署了劳动、体育、航运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协议①。菲律宾多个党派的负责人也曾以会议交流的名义多次访问柬埔寨并会见柬埔寨国家领导人以扩展国际交流平台②。频繁的高层互动有利于菲柬两国增强共识、积累互信,对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主导作用。

菲柬两国关系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的同时,也因南海问题立场的分歧而面临挑战,南海局势因美国的介入持续紧张。柬埔寨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不希望南海问题区域化、国际化,坚持认为南海争端是争端国家之间的问题,应由争端方内部解决③。柬埔寨虽然不是南海争端声索国,但利用其东盟成员国身份在南海问题上发挥了一定作用。2002年,在柬埔寨首次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期间,东盟国家与中国签署了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12年,柬埔寨再次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拒绝菲律宾和越南将南海争端写入联合公报,致使东盟外交部部长会议45年以来首次未发表联合公报。当年东盟外交部部长会议结束后,菲律宾外交部发布声明,批评柬埔寨阻止其在联合公报中提及南海问题,致使联合公报“流产”④。之后,柬埔寨驻菲律宾大使霍斯·塞雷顿(Hos Sereythonh)指责菲越两国在南海问题上使用“肮脏政治”,引发菲律宾外交部的抗议,导致该大使在任期未满的情况下被柬埔寨召回⑤。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公开介入南海问题,支持菲律宾就黄岩岛主权归属问题单方面提出“南海仲裁诉讼”,重申美菲军事同盟关系,多次派航母和军舰到南海向中国施压,还与越南加强军事合作,以结成针对中国的战略联盟。在美国和东盟南海声索国的包围下,中国与柬埔寨关系日益紧密,两国高层互动和经济、文化关系不断深化,柬埔寨也以东盟成员国的身份阻止南海问题“东盟化”和国际化。

柬埔寨新王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支持中国,与洪森政府基于柬埔寨国家利益的理性选择有关。柬埔寨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积贫积弱, 加上对泰国和越南的“宿怨”和恐惧使其不得不选择寻求区域外大国的支持,为国家建设提供安全环境和争取经济援助。与欧美国家将援助与人权、民主等问题挂钩不同,中国不带附加条件、不干涉内政、尊重主权的援助为洪森政府强化政权合法性和国内政治稳定提供了相对自由而不受限制的经费使用空间①。目前,中国是柬埔寨第一大外资来源国、第一大经济援助国和第一大游客来源国。柬埔寨与中国的密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影响了柬埔寨的南海问题立场②,同为南海主权声索国的越南在历史上给柬埔寨留下的阴影也使得柬埔寨难以在南海问题上支持越菲两国。此外,与菲律宾是东盟的创始成员国不同,柬埔寨于1999年才加入东盟(是现有东盟成员国中最后一个加入的),对东盟成员国的身份归属感不如老成员国强烈。因此,在不损害自身核心利益的情况下,柬埔寨并不排斥在东盟峰会上帮助中国。值得注意的是,柬埔寨也因南海问题的立场承受着巨大的外交压力③。菲柬在南海问题上的利益分歧成为阻碍两国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与冷战时期的菲柬关系相比,后冷战时期的菲柬关系发展加快,但其所处的地缘政治格局并未有大的变化。

三、“后南海争端时期”(2016—2021年):经贸作用逐渐加强

2016年,杜特尔特当选菲律宾总统后, 菲柬两国关系發生转机。当年 “南海仲裁案”发布裁决结果,虽然柬埔寨政府、执政党人民党和首相洪森依旧多次表态不支持仲裁结果,但杜特尔特政府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主动降温的方式,未再公开批评柬埔寨,同年12月, 杜特尔特还对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 表示菲柬关系亲如兄弟④。此后, 两国在国防安全领域的互动前所未有的密切, 在反恐、 打击跨国犯罪和军队交流等合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菲柬关系的积极发展也受益于菲中关系的改善。自杜特尔特执政后, 菲律宾政府将对中国外交的重心从解决南海问题转向加强经贸合作,调整后的对中国政策具有务实性、独立性及大国平衡性三大特点⑤, 菲中关系日渐趋暖, 搁置南海争议, 从而降低了菲柬关系发展的阻力, 也减轻了柬埔寨因南海问题在东盟承受的外交压力。另外,菲柬两国领导人相似的个人特征也有利于菲柬关系亲近。菲律宾驻柬埔寨前大使克里斯托弗·蒙特罗(Christopher Montero)曾表示, “洪森将杜特尔特视为对抗西方国家的盟友。他们在对中国的立场上也成为盟友”⑥。洪森和杜特尔特两人强硬的政治风格和务实的外交策略有利于菲柬两国在对中国和对美国策略上达成共识,增加两国政治互信。

2016年,杜特尔特执政后,菲律宾政府将外交重心从争取南海主权转向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在“后南海争端时期”,经贸关系成为影响菲柬关系的重要因素。菲律宾与柬埔寨发展水平差距并不大,区位条件相近但又各有优劣势,在区域经贸领域存在竞争关系:一是两国劳动力资源都很丰富且廉价,但菲律宾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劳动力市场风险小。菲柬两国人口结构都较为年轻,柬埔寨3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0%①,菲律宾15~64岁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61.1%②,因此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两国。不过,菲律宾教育水平较高,人口识字率在东盟名列前茅,80%的国民能熟练使用英语③,因此菲律宾劳工在外佣市场深受欢迎,并且菲律宾出口商品主要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柬埔寨的出口商品则集中在纺织业、制衣业和制鞋业。此外,菲律宾政府对劳动力管理规范,就业法规严格;柬埔寨劳工组织力量强大,劳工流动性高,罢工现象频发,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劳动力市场风险远大于菲律宾④。二是菲律宾经济对外开放度低于柬埔寨。菲律宾对外国投资有严格限制,外资可选择的行业相对较少,并且绝大多数领域外资比例不得超过40%⑤。柬埔寨则实行全方位吸引外资政策,给外资提供与本国企业相同的国民待遇及投资保障,没有外汇管制,资金流动便利,是东南亚经济体中最为开放、包容性最强的经济体。三是柬埔寨国内政局较菲律宾稳定。柬埔寨人民党长期执政,政策连续性强;菲律宾家族政治斗争严重,政权更迭频繁,且南部分离主义活动和极端组织恐怖活动猖獗,增加外商在菲律宾投资的经营成本和政治风险。此外,菲柬两国都具有法律体系不完善、腐败问题严重、行政效率低下、地区发展不平衡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目前,中国是菲柬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两国在争取中国的资本和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并且受到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在吸引中国投资者上具有一定优势。中国在菲柬两国的投资都主要集中在农业、矿产能源、房地产和建筑业、旅游业等领域;菲柬两国对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多为服装、农产品和矿产能源等。不过,柬埔寨农产品如香蕉、芒果和橡胶等的生产、加工和配套措施比较落后,品牌建立和推广也滞后于菲律宾。但是,中柬关系长期友好且密切,战略互信深入,在2010年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无疑增强了中国投资者对柬埔寨的信心。柬埔寨连续3年获得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项目最多⑥。中菲关系自杜特尔特执政后日渐趋暖,两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也迅速增加,但中菲关系因为南海问题和菲律宾国内较多的不和谐声音而存在较大变数,使得华商在对菲律宾投资时暂持观望态度。

虽然菲柬两国在区域经济上存在竞争关系,但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也不断加强,尤其是2016年杜特尔特访问柬埔寨之后。两国贸易额总体保持增长趋势,2017年约为5100万美元,2018年约为6800万美元①,2019年增长到1.033亿美元②。两国贸易往来主要集中在农业、零售业和旅游业等。目前,菲律宾是全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③,大米则是柬埔寨最重要的农业出口产品,柬埔寨稻米协会一直希望开拓菲律宾市场,但柬埔寨大米较高的生产成本和尚未成熟的加工系统使其在菲律宾大米进口招标中常处于劣势。2016年,杜特尔特来访时,洪森亲自向菲律宾相关人员推介柬埔寨大米,希望菲律宾加大对柬埔寨大米的进口和投资④。菲律宾2019年《稻米关税法》通过后,进口大米不用经过政府间的协议,菲律宾商人可从任何来源进口大米⑤,这将有利于增加菲柬两国米商合作的机会。柬埔寨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但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农产品加工。不少菲律宾公司瞄准柬埔寨农业的发展潜力,投资柬埔寨芒果、香蕉和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加工与出口⑥。

柬埔寨持续增长的经济和不断增强的消费能力吸引了不少菲律宾品牌进驻柬埔寨市场。如菲律宾时装零售业巨头Penshoppe和奢华珠宝品牌Jewelmer在柬埔寨都开展了业务,柬埔寨已经成为菲律宾投资者眼中的新兴市场。如今,菲律宾马尼拉、宿务至柬埔寨金边、暹粒的直飞航班都已经开通,方便了双边人员的往来,有力地促进了两国旅游业的发展。柬埔寨在2019年接待了59000多名菲律宾游客,有7000多名菲律宾人居住在柬埔寨,在当地和外国公司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⑦。菲律宾政府从2016年起每年向柬埔寨学生提供赴菲律宾留学的奖学金,菲律宾驻金边大使馆于2019年年底与菲律宾旅游部合作,在金边举办首届菲律宾旅游、贸易和教育推介会,希望增加两国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⑧。但是2020年COVID-19疫情蔓延期间,菲律宾疫情暴发,日增千例确诊病例,在来自菲律宾的航班中一次性有13例确诊病例输入柬埔寨后,柬埔寨政府从2020年8月13日起暂停菲律宾航班入境⑨,截至2021年8月,两国尚未复航。COVID-19疫情无疑对菲柬经济和人员交往造成巨大冲击,两国2020年贸易额减少至5510万美元⑩。不过,两国关于避免双重税收协定的第2轮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輥?輯?訛,有望在近两年签署。该协定一旦签订,可显著减轻个人和企业的整体纳税负担,有利于两国的经济、技术和人才交流,助力“后疫情时期”菲柬经贸合作的恢复。

总体来说,菲柬两国在国际市场上主要是竞争关系,在国内市场上则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菲律宾与柬埔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较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都主要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高度依赖中国和欧美市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在“后南海争端时期”,随着中菲关系的改善,菲柬两国对中国资本和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对菲柬关系的发展构成挑战,但是在双边贸易中,菲柬两国在资金、技术和资源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在两国经贸合作中可以实现互补,并且在东盟合作框架下,菲柬之间的经贸往来享有东盟内部关税优惠和贸易自由化等便利,随着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两国的经贸合作将会越来越频繁。虽然2020年COVID-19疫情给两国经贸合作造成阻碍,但是,两国经济总体上增长迅速,双边贸易稳定发展,双向投资亦保持良好势头。

结   语

作为两个没有领土接壤的国家,菲柬两国在东南亚地区地缘政治的交集主要由区域外大国促成。美国学者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M.Walt)认为,各国并不会去追求与那个处于主导地位的霸主之间的硬实力的平衡,而是会在进攻力量和意图上寻求与另一个因地理位置接近而更具威胁性的强国保持平衡①。柬埔寨与菲律宾为缓解安全威脅,在中美于东南亚的博弈中,在地缘政治上产生了交集。但是,从冷战时期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到后冷战时期的南海问题,菲柬两国之间的关系常常让位于它们各自与中美两国的关系,导致菲柬关系发展曲折多舛。

然而,作为独立行为体和主权国家,菲柬两国的国际关系决策考量中显然不只包含大国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两国还与东南亚地区所有利益攸关方建立多样化的关系,因此,菲柬两国也在不断探索加强双边关系,寻求外交独立自主。东盟是东南亚国家合作一致对外的平台,虽然东盟内部利益难以协调,但是东盟框架下的合作仍然是菲柬两国加强关系的主要渠道。柬埔寨曾多次在东盟相关会议上阻止菲律宾等南海声索国讨论南海争端,菲律宾也许会争取柬埔寨在南海争端的中立立场,柬埔寨也可能想寻找缓解其在东盟遭受的外交压力的途径,经济合作可能就是两国改善关系的契机。在“后南海争端时期”,菲柬两国需继续以东盟为平台,加强经济合作,一方面,在东盟框架下进行资源整合,加强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增强对外谈判的整体实力,减少无用的消耗和竞争,实现双赢;另一方面,提高双边贸易的规模和水平,加强双边投资和技术合作,建立经济对话机制,将经济合作打造成两国关系的“推进器”和“压舱石”,以经济合作促进战略互信,缓和两国在南海争端上的分歧,使两国关系朝着积极稳定的方向发展。

注:感谢张宇权副教授、吴杰伟教授对前期成果的宝贵评论意见,然为文有所疏漏,作者自负全责。

(责任编辑: 张   磊)

猜你喜欢
菲律宾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抱头避难
菲律宾·马尼拉(1)
菲律宾食物不受欢迎?
变成什么好
2016年菲律宾椰油出口可能减少11%
菲律宾遭遇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