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物象相处

2021-04-12 02:33黄菁
美术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上半场下半场物象

黄菁

画了这么些年的画,体会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与物象相处?一幅作品,所有的意义是从物象中来,所有的启发是从物象中来,所有的惊喜和感动是从物象中来,所有的烦恼和所有的失败也是从物象中来的。物象包含了可视的物体和可知的事情。我是这样认为,画画的人一生都在和自然物象作斗争,这个想法不知道对还是不对?

物象是个既可爱又可恨的东西,是个需要敬畏又必须藐视的东西。开始时你是想要得到她,所以你要去了解她,走近她,研究她,把握她。你花费了大把的精力和聪明才智去得到她,这是一种争取,也是发现的过程。得到她的提醒,得到她的滋养,以及源源不断的视觉暗示和丰富的形式表现资源。

突然有一天你发觉过于接近和依赖物象会束缚住你的手脚时,或者说,你的表达和表现因为你的接近而出现了词不达意的情况时,你的想象力和你偶尔的撒野总是被她矫正,你会觉得物象是一种制约,是一种僵化,使人产生审美疲劳的一本正经的说教。这个时候你又想要躲开她,想摆脱她的控制,想放弃掉已经得到的一切,什么透视、结构、光影、比例、空间等,这些从研究物象时得到的知识和规律一旦成为你的思维定式,你想轻易放弃就不容易了,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与自己的功利心和既得利益作斗争。这个摆脱物象影响的过程也是一种挣扎,一种进退两难的挣扎。当然,说得严重一点也可以叫作“斗争”。征服她需要“斗争”,摆脱她也需要“斗争”。

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画着画着就不知道要画什么了,画着画着脑袋就空了。这种情况是脱离了物象的启发呢?还是过分依赖物象所造成的短路呢?

常常有人说,一旦脱离生活,脑瓜子就空洞了,作品就没有生气了。吴冠中先生说的风筝断线,就是指脱离生活,或者也可以说是脱离了物象,作品就没有了来源,没有了生命力,甚至是灵感会枯竭,画不好了,画不出来了,退步了,概念化了,等等,总之一句话,离开了对象和生活就画不好画。

但在我的经历和经验中,能否从物象中跳出来,是画好画的关键。当然你可以说是因为前面的一步已经完成了,后面的一步刚开始。好像是贡布里希说的一句话:“知道了之后再扔掉和压根从来就不知道是有本质不同的。”这说得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发现,获得之后的干扰比没有获得的能力欠缺更让人头痛。这是画画人的矛盾,是選择以及舍弃的烦恼。

有胆量打进去,有勇气走出来。打进去是上半场,走出来是下半场。问题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上半场该什么时候结束,下半场应该怎么开始。很多人永远的停在了上半场,而且特别满足地停在那,根本不愿意离开,更别说要他牺牲什么了。

我觉得是对待物象的态度决定了你下半场怎么走,也决定了你的上半场什么时候结束。物象太有吸引力了,因为人有征服欲和占有欲,这个天性导致人一旦得到了就想永远占有,而且是理直气壮地保护着自己的成果,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放弃做辩护。

我自己是意识到这个下半场的问题,至于怎么走?是否能走出来?又或者挣扎得伤痕累累也走不出来都是有可能的。

自由和约束会伴随着画家的一生,从自由到被约束,再逃离约束进入到自由。画画的人一辈子都在斗争和挣扎,与物象斗,也与自己斗,有时候还要和外在的其他影响斗,斗争就是主动地被约束和自觉地摆脱约束的过程,缺少了一方,另一半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不必害怕与这样的矛盾相处。

猜你喜欢
上半场下半场物象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人生下半场 拼的是健康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互联网的下半场,开始了吗?
基金下半场谁是主角?
适应人生下半场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