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

2021-04-13 00:44徐婧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投入联想体验

徐婧

【摘要】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但由于能力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点浅显的思考,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情感、自然、生活之美。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探寻课文中的美。

【关键词】课文  审美  投入  体验  联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9-0165-02

上课时,常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这么有趣的课文,这么优美的描写,学生完全没有感觉呢?课后仔细思考,还是老师引导的不够,没有触动学生的心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也是如此。文学作品取自于生活之中,更是对生活进行了美的加工。教书是一门艺術,语文课是文学的传递者,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是这两者的结合,更应该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基本的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个性,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能够获得求知的满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本应该是最有趣味的课程,却变得枯燥乏味而令人昏昏欲睡。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不知所云,或无动于衷,或人云亦云,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即使是较好的学生也只是在教师反复的启发指导下,才能略有体会,而不能完全地、清晰地了然于心。久而久之,致使学生上课时昏昏欲睡,老师讲课也是索然无味。

对此,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扭转这一状况,适当地变化教学的手段,加强处理课文的艺术性,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语文课的趣味。大纲中也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我们语文教师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语文课本里,不少中外名家名篇,都是语言的瑰宝,它们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审美天地。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才能,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掘美、欣赏美,以看待艺术品的眼光来看待语文课。简单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投入的感情,生活的真实,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之美

总是觉得现在的学生有点冷漠,明明写的是一件很感人的事、一种很鲜明的情感,他们却感受不到,只是机械地听老师分析,习惯性地记题目的答案。但是课堂需要的不是这些,需要的是学生们能够真真切切地看到作者的心灵,看到作品的灵魂。通过观察,我发现中学生虽然14、15岁了,可是知道的、了解的还是太少、太片面。不能将自己的情感主动地投入到作品中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朱自清《背影》这课时,无论怎么启发学生还是不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亲情,尤其是父亲对于孩子那种含蓄、深沉的爱。我决定先从课文里抽离出来,从生活中入手。我给学生讲了我和父亲的一件小事。很短的一件事,讲完之后,我自己突然很有感触,红了眼眶。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也感受到了我的情绪。然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说说和父母亲之间的一点一滴,学生讲的很热烈,虽然大多都是些司空见惯的琐事,但是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最后,我们再回到文本,自然而然就可以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主题就很容易理解了。

课文里不仅有亲情,还有友情、爱国之情等等。凡是人类积极的情感都是美的,都是值得去欣赏的。文学作品更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作为文本的分析者,首先自己就应该有深切的情感体验,从内心里体会到这样的情感,感受到情感动人的美,才能在课文的分析中、在一言一行中传递出情感,营造出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自己有了感情,才能去感染别人,打动别人的心。正如前面所说,艺术源于生活,文学也是如此。因此文章不能孤立起来看,要联系到生活,不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更要联系我们现在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同作者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才能做到同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的情感都很丰富,要充分地调动起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正是要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

2.以丰富的联想,多样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诗词,里面的景色总是令人陶醉。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小石潭的清幽萧瑟,紫藤萝的似梦似幻,岳阳楼的气势恢宏,苏州园林的古色古香……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景。可是这些美景都是用文字展现出来,对学生来说都是抽象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美景,把抽象化为具体?只是单纯地读文本,就想达到审美,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要体会到书中景色美之所在,首先要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通过语言的描述,逐渐地在脑海中构想出这样的画面。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比如一句经典的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景物学生都比较熟悉,突出关键的几个特征,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浩瀚无边的沙漠,没有什么奇观异景,孤寂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那横贯其间的黄河,仿佛看不到尽头。只有一轮圆圆的落日悬挂空中,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展开想象的同时,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于文本上文字的想象,应指导学生在作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才会由衷地为美的景物所感动,才能由景到情,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啊!多媒体一用,什么图片,什么音乐,什么视频都能看得见。”这是老师们经常感慨的话,的确,现在的资源丰富,手段多样,我们就要将它们充分地利用起来。有些画面,有些景色进行想象的空间有限,学生目前的想象能力也有限,因此教师有时可以辅以更加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苏州园林的许多特色,只靠想象还是有限,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相关的图片,以便给学生自主空间,更好地加以想象补充,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常讲的话。确实做到这一点,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点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拓展思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正确的前提下,不受拘束地想和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就是审美的魅力所在。

3.以优美的词汇,顿挫的语调,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

一首古诗的语言是美的,美在诗意;一句充满乡土气息的话也很有可能是美的,美在情趣。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不仅传达意思,更蕴含了情趣诗意。这些情趣诗意,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的韵味,这也是语文课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因素。如何才能感受到语言中的韵味呢?这就需要语感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获得语感呢?就是要多读,多朗读。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直接形象的感知。通过朗读,能把一个个死的文字变成活的语言。这样才能感受到语句的音韵、顿挫,产生节奏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美的联想。

对于古诗文的审美,朗读更是必不可少。平仄的相间、句末的押韵,使得文章朗朗上口,很容易产生音韻美、节奏美,易于学生记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对于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很有好处。现代文中一个词的增删,往往会使一句话的审美效果完全不同,表情达意也会受到影响。如何把握遣词造句的尺寸,还是靠朗读,多读几遍语感就出来了,审美的目的也达到了,可以说语感与审美是相辅相成的。

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语言的美丽,仅仅要指导学生注重朗读,教师自身也要在朗读上多下功夫,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做到准确、语法规范、语音标准外,还要让语气的轻重缓急,做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充分展示音韵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审美的愉悦。还可以多加范读,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语言中的美。

4.以真切的体验,深刻的感悟,引导学生探索生活美

人与人的交往产生了各种情感,自然的景物往往被我们赋予不同意义,语言是我们在交际中必用的工具。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作家也是从生活中获得灵感。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之美,它是审美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活美表现了人健康高尚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中学语文课文可以说都反映了这样的情趣。《紫藤萝瀑布》中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敬业与乐业》中提倡的责任心和趣味等等,都体现了作家感悟到的生活美。在教授课文时,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生活的美,将这些积极的情趣带到自己实际的生活中。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但能探索课文中的美,还能探索现实中的美,更能创造生活之美。

在教学中,在面对学生时,教师也应保有积极向上的情绪,以乐观昂扬的精神对待课本、课堂、学生。感染学生,建造生活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生活”命题,这里套用一下“美是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着性格各异的学生。同时,我们要相信,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将沉睡在课本中的静态的文字变成活跃的音符,拨动学生的心弦,使语文能够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来探寻语文美之所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猜你喜欢
投入联想体验
西部地区幼儿园健康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西部地区省属本科高校教学经费投入优化路径研究
东营市创新投入机制 发展现代林业
天津市卫生资源投入分析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