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背景下专创融合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1-04-13 13:20张莹张鑫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实践体系大众创业课程考核

张莹 张鑫

【摘要】“大众创业”背景下创新创业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以高校为主体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基地面临着如何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以缓解就业压力的难题。而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构建教学与实践体系以及优化多元化课程考核机制,以提升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潜力,是提高和增强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多元化专业型人才需求的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践体系  课程考核  专业型人才

【基金项目】2021年河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般项目“基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B410)。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6-0025-02

全球化浪潮下,创新创业教育在国际上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其中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立和教育培养等方面已经经过了长达70~80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育人理念。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正突显了高校对专业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大眾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要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调了“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基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完成科技落地,服务社会。

高校,是一个未来诸多行业领导者的聚集地。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设都要以专业发展和需求为基础进行制定,双创课程也不例外。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为技术手段,以“创业”为最终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实践能力,不仅能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解决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还能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授课目的。

一、专创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等。因此,如何实现基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创新创业意识,就成为了此后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急需实现的目标。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课程均较为独立,虽然部分实现了专业教师进行双创课程授课教学,但在目前的学生教育培养中,仍然以线下传统授课模式为主,重双创理论教学,轻双创实践能力提升训练。

此外,专创课程的融合度不够,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基于专业基础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应用和实践,难以实现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思维的融合。

(二)专业型人才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动力不强

专业型人才的定位不准确,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靶向性不明确,专业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所需。一方面,大部分高校课程的设置目的性不强,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内生性动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另一方面,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无法突显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解。此外,学校层面并未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缺少诸多的创新创业相关培训和实践过程,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强等。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

国内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仍然注重专业教育或创新创业教育的单方面理论授课,并不具备完善和可行的专创融合教育模式[1]。而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启发以及相关思维的培养以及技能的训练[2],尤其在专创融合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必然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及关键的环节,因此如何实现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知识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亟需丰富和完善。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不强

专创融合课程属于一种新型课程,课程考核与评价要以开放式过程性评价为主,实现对学生多方面、多元化、多方位、多体系评价。专创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型人才,实现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而单一的考试考核模式仍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和专业课程融合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和课程设计及考核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以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为工具,以社会多元化专业型人才需求为动力,以不同学科专业课程为枢纽,形成专创融合等实践性课程,建立“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课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摆脱传统学分与考核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多元化课程考核。基于此,本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实践体系的构建。内容方面分别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实践锻炼和法德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主要有基础知识和学科课程结合、创新创业活动与实践课程结合、创新创业环境与隐形课程结合;课程实践体系方面以不同年级大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分别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熏陶(大学一年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讲授(大学二年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活动和实践(大学三、四年级),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相关方法技能之间的相互融合[3]。

(二)创新创业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在现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研究形成适合创新创业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形成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内容,总结一套适于创新创业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手段等。此外,在教学设计的同时,增加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强化和融入专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在此基础上搭建“双创竞赛”的专业实践训练载体,开展双创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完成专业竞赛项目。

双创竞赛作为一种实践能力提升的手段之一,能有效实现“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专业实践训练—科研能力培训”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在校学生专业型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课程考核机制的构建与研究

课程考核是对课程体系实施情况及学生学习教育和实践情况的反馈,从而直接了解所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课程的考核必须基于社会多元化产业型人才需求,适时改进和完善创新创业专业教育教学和实践课程内容,以多元化考核模式为基础,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课程考核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能力的培养,考核必须以检验学生能力为目的,以翻转课堂为基础,增设部分辅助课程,如设立双创训练营,开展创新大赛,建立创业工作室。

(四)产、学、研教学机制的完善

高校本科学生在专业授课老师的指导下,能很好地接触诸多的专业科学研究项目等,然而较研究生,却无法投入更多精力进行科学研究等,因此,如何实现专业教师的科研引领,是实现“产、学、研”三结合教学机制的第一步。

“产、学、研”三结合即是科研、教育和生产实践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也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的对接与耦合。在科研中学习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科学研究和相关科学理论,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实现专业型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因此,在学习和科研相结合的专创融合课程中,有机融入课程实践是实现专创融合教育的最主要途径。

三、结语

专创融合教学理念的实施可以實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及素养和促进创新创业意识养成的双赢目标。基于此,创新创业专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相关方法技能的有机融合;通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现“课程教育—实践训练—科研培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课程考核体制的改革实现学生多元化专业型人才考核与评价。进一步强化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热情,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彦颖.专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1(3):60-63.

[2]刘桂香,马长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7(20):70-74.

[3]黎琼锋,吴郭泉.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问[J].中国高校科技,2019(7):4-8.

作者简介:

张莹(1990年-),女,河北保定人,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张鑫(1990年-),男,四川南充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混合教学体系优化与构建。

猜你喜欢
实践体系大众创业课程考核
谈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课后延续教学模式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