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记忆的灾后重建规划研究
——以北川巴拿恰商业街协调区城市设计为例

2021-04-13 00:36李嘉华
福建建筑 2021年3期
关键词:北川城市规划规划

周 琪 李嘉华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0 引言

灾后恢复重建不同于普通城镇规划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政府会快速通过一个规划建设方案,短期内集中建设大量民生工程,以安置受灾群众。从规划到建设短短两三年,甚至边设计边建设,对一些重要地段或重点项目采取“留白”①方式,待规划设计真正合理后再建。在这种规划模式下,灾区居民的安置基本得以解决,但存在灾区居民的情感记忆被忽略的现象。因此,在灾后重建规划中需要新的规划理念来解决灾民的情感记忆缺失问题。

情感记忆规划是一种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在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情感记忆理念,研究情感记忆在不同空间构建中的形成过程、呈现方式,能为城市风貌保护、旧城更新、记忆活化提供新思路。

基于此,探索基于情感记忆理念的规划设计手段,以提出灾后重建研究的新的思路与策略,以记载灾区人民的情感记忆,让重建城市成为市民新的情感栖息地。

1 城市规划与情感记忆

1.1 情感记忆

情感记忆是回想、想念保持在人脑中的关于人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关于爱、憎、愉快、不愉快、恐惧等心理情感记忆。情感记忆与人持久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通常有明晰、深刻、动态、情境性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情感记忆是最难刻意遗忘的,尤其当这种记忆源于视觉线索[1]”。所以可从人们所熟悉某种场景、某种使用习惯或者某种常识中探索情感记忆线索。

1.2 城市规划中的情感记忆

优秀的城市规划需要反映城市的多种价值,这些价值不仅包括城市物理属性的使用价值,也包括能够体现城市文化、历史内涵的精神价值。这些精神价值既包括城市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又包括城市居民生活记忆、情感故事、经历体验。从城市规划角度分析,发现这些价值、情感、感受,通过岁月的沉淀形成特定地域文化、创造独有的城市记忆,激发城市活力。

(1)延续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域景观来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规划的角度来看,形成地域文化及景观其实就是当地居民长期以来在居住环境中多样情感记忆累加。要延续地域文化,一方面应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价值,深度提取本土人文历史中的情感元素,因地制宜着重表达本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合理协调,古为今用、兼容并包。

(2)恢复城市记忆

在《城市建筑学》中,罗西说:“我们可以说,城市本身就是市民们的集体记忆,而且城市和记忆一样,与物体和场所相联,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场所[2]”。这些记忆是我们对城市的感觉,也是我们经历体验。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不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旧城区更新改造,城市原本形态均受到破坏,城市记忆正逐渐消失。在规划中结合情感记忆能帮助恢复并重建城市记忆。

(3)构建城市活力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简·雅各布斯认为,正是人与人的活动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使城市获得了活力[3]。在规划新城区时,结合当地特色地域元素,鼓励创新用地的模式,塑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空间,凝聚城市人口,激发城市活力;在复兴老城时,提取与人们长期生活体验相关情感记忆元素,结合当地居民生活习惯,融入用地开发创新,留存老城生活印象,改善老城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活力。

1.3 灾后重建规划中的情感记忆

历经灾难的人,一般都遭遇了财产、身体、心理等损害,有的甚至失去亲人。针对灾后重建规划,不仅需要做好常规的城市规划,更需要针对灾民心理情感需求,将情感记忆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使得灾后重建规划满足灾民的情感需要。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解析发现,灾后重建规划中情感记忆一般存在于精神空间构筑、地域文化延续、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等方面。

(1)构筑精神空间

“精神空间”是建筑中承载了人类情感和文化的空间,是以某种思想哲学为主导而设计创造空间[4]。城市规划中的精神空间作为物质实践的空间表征,它归摄情感、构建信念、凝聚意志,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法。不同于普通的城市规划,灾后重建城市的精神空间一般都会构筑缅怀逝者、激励生者以及感恩援建者的精神空间。这些精神空间构筑灾后重建城市的魂,储存该地区在这一特殊时期情感记忆,是灾后重建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签之一。

(2)延续地域文化

由于灾害发生,灾区地域文化有可能会因灾损毁,比如历史文化建筑的损坏,文化传承人灭失,灾后大面积推倒重建等。因此灾后重建规划需要恢复因灾受损地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通过灾后重建规划延续灾区地域文化,满足居民对地域文化情感的需求。

(3)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灾后重建的情感记忆对局部重要节点、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提供新的设计元素,以融合情感记忆元素的城市设计手法,在协调统一的原则下,重点打造重点地段城市形象,以传达整个城市的格局与风貌特征,集中展示城市重获新生、缅怀逝者、感恩援建的精神内涵。

2 北川灾后重建规划建设简述

新北川是5·12大地震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是改革开放以来规划建设最好的县级城市。但是再理想、再完美的规划建设投入使用后,都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需要不断加以完善,新北川也不例外。

2.1 重建概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北川县城受灾严重,不能再恢复使用,且县城原址不再适宜建设,只得异地重建。面对复杂的灾后重建,在全国各地人民鼎力相助之下,北川顺利完成了国家提出“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任务。2010年居民正式入住,新县城功能完善,市政服务设施齐备,城市运转正常。但近5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兴旺,大量商品房在新北川拔地而起,规划建设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原规划思想不一致的现象,例如:高度、风格都没有严格按照中规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定[4],尤其忽略了灾民的情感记忆保存。

2.2 新北川规划意图

中规院在对新北川做规划设计时,对新北川的街巷尺度、道路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等都按照小城镇那么亲切宜居的宗旨来设计,以人为本,追求回归有文化、有气质、有特色的人居环境。以规划师的理想和悲悯心,为劫后余生北川人营建一个幸福美好新家园,为羌族文化延续奉献一个精神场所,这是规划者的初衷。北川新县城的规划思想策略基于对我国城市规划问题的反思,把握小城规模与小城特色,重视以公共空间不同功能来打造不同城市风貌与意向,倾力营建五大特色空间:传承文化居住空间、民族特色的步行商业空间、集约而弹性的产业空间、绿色生态的游憩空间、内涵丰富的抗震纪念精神空间[5]。

北川县情感记忆空间图1精神空间———新生广场图2地域文化延续———巴拿恰商业步行街图3建筑上的 羌族元素

这五大特色空间的其中4种:(1)居住空间(图3)设计在重视居住建筑设计、住区环境品质、生活服务便利的同时,在老县城受灾群众安置区突出羌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体验,在征地拆建原住民安置区突出四川地域文化特色。

(2)步行商业空间(图2)突出原生羌族村寨样式的建筑风貌,再现独特的羌族聚落文化,为吸引游客打造旅游文化空间,以此促进新县城旅游业发展;商业步行街重点地段布置羌族民俗博物馆和禹王广场,展示羌禹文化。

(3)绿色生态游憩空间中的永昌河景观带突出户外活动和文化功能,营造特色化购物环境。

(4)抗震纪念园(图1)展示了从灾难到重建再到未来全过程,同时突出“天人关系静思”“救灾重建英雄”和“未来生活幸福”三大主题,呈现了不同场所精神,塑造了新县城核心精神空间。

这四大特色空间的文化设施、广场以及建筑均有留下羌族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包含独属北川县羌族的记忆。在规划中,设计师强调羌文化时,已经在无意之中将民族文化情感记忆附加在了规划建设之中,但这种“无心插柳”的记载只是偶然,有意地将能够唤醒居民情感记忆的元素融入规划建设是探索城市规划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2.3 新北川重点地段

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显示,北川规划中的重点地带可归纳为商业十字轴、休闲带、设施链以及生态廊(图4),这些重点地段所处位置以及功能定位具体如下:

图4 新北川重点地段分布图

(1)商业十字轴:以禹王桥——民族商业街形成的十字轴是北川承接外来旅游以及展示北川震后重生感恩的精神面貌的区域。

(2)休闲带:将永昌河水系与特色公园构建相结合,打造水景相融的城市公园带。

(3)设施链:城市重要公共建筑沿城市干路骨架布置,形成公共服务设施链,这其中包括惠民服务中心、北川中学、羌族风俗博物馆和文化馆等[5]。

(4)生态廊:沿安昌河两岸绿地空间打造改善县城环境、改善局部地区微气候形成的重要生态廊道。

由于灾后重建的时限特殊性,不可能对每个地块、每栋建筑都做城市设计控制,所以规划建设管理时采取了先建主要节点、预留重点地段、分时规划建设的方法来有效控制城市的规划建设。即在报批新县城规划后,先将重点承载和表现羌民族文化、抗震救灾精神的节点与需先建的民用设施在三年集中建设期内建设完成,对城市文化起到优先控制和引领,对处于城市重要轴线上地块先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但十年内不落实具体项目,待城市建设到一定程度后再制定城市设计方案,与先期实施的主要节点产生互动互补作用,整体地控制城市历史文化的呈现。由此在新北川的重点地段产生了此次研究预留地块。

3 待开发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本文针对重建规划忽略居民情感记忆这一问题,以新北川中心区待开发设计的区域——巴拿恰商业街协调区②为例做城市设计。将情感记忆理念结合城市规划,以新的规划设计理念为该地区做城市设计,恢复北川市民情感记忆,并塑造北川市民新情感记忆。

3.1 地块分析

(1)区位分析

本次待规划设计的地块位于新北川城市中心的巴拿恰商业步行街两侧,具有连接四方城市形态、补全巴拿恰商业十字轴的重要作用,周围建筑大部分已经建成(图5)。

图5 待规划地块区位图及周边建成环境

(2)业态分析

根据北川县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协调区地块的用地性质包含住宅用地(R21),服务设施用地(R22),绿化用地(G12),混合用地(C21/R21)(图6)。

图6 待规划地块用地性质

(3)现状及问题

据悉,巴拿恰作为5A级风景旅游区,游客接待量近年均保持高位增长,这对巴拿恰的配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而然,巴拿恰商业街周边协调区充当了临时的配套服务场所。目前该协调区主要承担停车、公共卫生间、舒缓人流等功能。但是在非节假日游客鲜少的情况下,作为城市中心区的巴拿恰商业街及其周边协调区冷冷清清,人气不足。巴拿恰周边协调区为预留待开发地块,并且远离居住区,不在居民日常活动范围内,且巴拿恰商业街所提供的商业服务主要针对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的需求不匹配,所以造成了此区域在非节假日没有活力。

3.2 巴拿恰商业街协调区城市设计

(1)城市设计思想

巴拿恰商业街协调区的城市设计,在遵循总规控规的前提下,保证优化环境品质、便利生活、因地制宜并突出羌族建筑文化的体验与传承,满足居民情感记忆需要,填补城市规划中情感记忆空缺,再造“可看” “可居” “可游” “可思”的情感空间。

(2)城市设计策略

城市情感记忆规划是将情感记忆规划思想融入到规划各个步骤中去,最终形成规划方案(图7)。

图7 待规划地块情感记忆分区图

①再造“可看”情感空间:“可看”的情感空间包含两层含义,针对绿地规划,一是植物造景以北川居民熟悉的、记忆中常见的景观植物为主,运用植物生长习性不同,打造四季皆有景,景景皆触情的绿地空间;二是在景观小品、道路指引牌等设计,积极运用唤醒居民情感记忆的元素和载体,让情感记忆时刻能够被唤醒,让居民能够融入情景之中,塑造新的绿地空间情感记忆。

②再造“可居”情感空间:建筑风格延续羌族风貌,建筑形式以小尺寸低密度的多层建筑为主,空间布局以川西北传统围合式布局,遵循北川居民居住习惯。另外户型在原居住空间的面积上适度改变,以两居、三居、四局室为主,提升居住品质,也满足不同家庭对居住面积的需要,综合各方因素唤醒居住空间情感记忆,打造“可居”情感空间。

③再造“可游”情感空间:通过调研了解居民的活动、交往的需求后,再对公共空间规划设计。采取“商居”公共空间交融打造,创建活动空间焦点,以满足居民大型集会(例如广场舞、社区活动)的需求,并且激活居住微开敞空间,运用城市故事论的设计手法打造可供居民游憩的情感空间。一方面补全巴拿恰商业十字轴,提供旅游商业服务;另一方面填补本地居民基本生活服务商业需求,展示北川本土人文商业空间样貌,例如传统市集、老北川米粉小吃店等。

④再造“可思”情感空间:在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打造可以激活居民坚强不息、尊重自然、感恩重生等记忆的社区精神微空间。精神空间是一个可以让居民思考交流特殊空间,丰富居住空间层次,便利居民在自家门口即可参与社区交流活动,增强邻里感情。

4 结语

从学术源头来看,情感记忆发轫于心理学、医学等[6]。以规划手段研究为主导的城市规划学科目前对其关注较少,这有碍于城市特色的保存和丰富。特别是在灾后重建规划,城市规划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物的重建修复,往往忽略灾民心理情感的需求。所以,情感记忆在城市规划激活的方法对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灾后重建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北川县的规划实践中,基于北川灾后重建规划中居民情感记忆缺失的问题对新北川待开发重点地段做城市设计,仅仅是针对该个案的规划思路,对其他类型城市的情感记忆规划是否适用,仍需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

另外,城市情感记忆规划的方案最终总是要落实到空间上。在“北川县巴拿恰周边协调区情感记忆规划”中,分别从商业空间、居住空间、绿地空间以及精神空间对情感记忆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试探性建构研究。但由于时间及经验所限,本文就规划的主客体等没有详细深入的介绍,后期笔者会继续深入研究。同时,作为个案,是否在灾后重建这类城市规划中具有普遍参考性还无法评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从探索城市情感记忆空间建构的方法策略、情感记忆空间效用评价等角度入手研究。值得说明的是,城市情感记忆规划并非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而是为城市规划的完善提供了补充。城市情感记忆规划的相关成果不光可以应用在灾后重建城市规划之中,还可以应用在其他类型的城市规划中,如何将之合理有效地运用在常规的城市规划中也是重要的思考点。

注释:

①“留白”是暂不出让开发,等前期集中建设市民得到安居后,再做城市设计。

②该地块位于巴拿恰南北两侧,起着协调巴拿恰与周边地区的作用,故本文将其命名为巴拿恰商业步行街协调区。

图片来源:图4~图7: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北川城市规划规划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区内中小型遗址保护的策略分析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北川的味道(四题)
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