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家校社合作育人模式探索

2021-04-14 23:38方小龙
成功密码 2021年5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育人

方小龙

家校社合作育人是指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协作的共同作用下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方面人才的过程。家校社合作对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社会教育体系的建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素质、行为习惯、性格偏好还不成熟,且家庭、学校、社会现象会对学生的性格、行为、态度和价值倾向等形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只有家校社相互合作,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全素质人才。而家校社的合作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水平。如:父母的教养和习惯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教养和习惯,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對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社会环境更多的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如何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建立一个家校社合作共育模式,以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一直以来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张佳坊学校现有的家校社情况,以此为基础,探索“1234”家校社共育新模式。

一、家校社共育模式概述

家校社共育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教学育人任务。家校社共育是实现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前提,是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德育、美育、体育、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基础,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有利。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家校社共育模式教学,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人才的必要条件。在落实家校社共育模式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并呼吁社会积极参与教育任务,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张佳坊学校家校社共育新模式

随着社会城镇化发展的日益完善,乡村学生和乡村学校的数量急剧减少,乡村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的增多,使得乡村学校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乡村学校与家庭、校外托管机构等社会教学团体等合作共育逐渐形成乡村教育发展的主流。要发展乡村教育,就必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和社会辅助的家校社合作的教育共同体。

张佳坊学校位于江西萍乡,是一所典型的乡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几年,张佳坊学校校领导班子紧抓学生教育,制定了一系列家校合作制度,在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发展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现有的家校合作还不够完善,为此,本文提出了“1234”家校社合作育人模式,即一个品牌:打造乡村学校家校社合作共同体;两轮驱动: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唱响育人“好声音”、以课程研发为依托,奏响育人“主旋律”;三级互动:深耕校级家委会,统筹推进,精耕年级家委会,联动管理,细耕班级家委会,以点带面;四方评价:基于家长评价形成乡村学校家校社合作工作经验,基于学校评价促进乡村学校家校社合作实践研究,基于社会评价建立乡村学校家校社合作支持体系,基于学生评价提升乡村学校家校社合作育人效果。

(一)一个品牌:打造乡村学校家校社合作共同体

一个品牌是指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和社会辅助的初中教育合作共同体。在乡村学校,尤其是针对乡村留守儿童较多、随迁子女不断增多的现象,学校更应该抓紧时机改革,积极将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溶于学校管理,建立学校教育特色项目,呼吁家长和社会教育机构支持共建家校社合作共同体,以学校为中心建立品牌,获得家长和社会各方的认可。

学校要正视家校社合作共育的重要性,做好自身在这个教育团体的领头作用。首先,学校在未来工作规划中要将建立家校社共育中心作为学校的长期工作任务,并做好牵头作用。其次,学校要积极拉拢家长参与教育共同体建设。现阶段,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做好教学部署,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但仅依靠学校教育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现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阶段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要求学校要对全部学生负责,但学校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而针对性进行教学,这时就需要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虽然在乡村,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各不相同,乡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也普遍较低,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没有影响,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不受影响。因此,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家长,让家长也认识到家校社合作教育体的重要性,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为建立家校社共育学校品牌中心而出一份力。最后,学校应与社会自发的教育团体合作,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乡村学校本身就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现象,学校可以和社会爱心教育团体等机构合作,如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反诈骗培训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让其在社会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温暖、学到知识。

(二)两轮驱动:课题研究与课程研发两手抓

两轮驱动是指学校开展建立家校社教育共同体研究,分为立项课题研究和课程研发两方面。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唱响育人“好声音”,学校要坚定不移地走家校社教育共同体的道路,将其列为专项课题,每个季度跟进课题进展,要求研究以本校为对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学校教育情况等综合分析家校社教育共同体的完成进度和困难,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及时调整学校家校社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不足,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目的,培养优秀的人才。以课程研发为依托,奏响育人“主旋律”,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调整课程教案表达方式,更新课程内容,与社会资源联系,共同打造趣味性课程传授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以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创意点缀课堂。另外,教师还应积极联系家长,做好家校互动,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信息,也要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发挥家校联系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较好地跟进课程进度。如教师可以建立QQ或微信家长群、家长学生讨论组等,以通讯便捷的方式向学生或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或生活情况,通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家长或学生和学生的沟通,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创造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认知能力等,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三级互动:校级、年级、班级家委会同步抓

三级互动是指在学校的领导下,建立学校的家委会体系,层层推进家校交流与合作。首先,家委会又叫作学校家长委员会,是由学校组织成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如反映家长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等。因此,家长委员会应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职责,同时在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三方面发挥作用。从这方面来看,家委会的职权范围就是对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予以支持,积极配合。为防止家委会“变味”或者“越界”,学校应加强家委会制度,深耕校级家委会,统筹推进,精耕年级家委会,联动管理,细耕班级家委会,以点带面;明确家委会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对家委会进行规范管理。家委会要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并做好沟通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家长的意愿,听取并转达学校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相互理解。另外,家委会可以倡导家长在孩子减负之后扎扎实实做好养成教育,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或家长沙龙,搭建平台让家长们相互交流教育经验,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四)四方评价:听取家长、学校、社会和学生四方意见

四方评价是指学校在进行家校社合作共育的过程中要虚心听取家长、学校、社会和学生的意见,将这些意见统一整理,形成在探索家校社合作共育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素材,为家校社合作教育团体的理论发展丰富内容。首先,学校应认真聆听家长的意见和评价,不论是通过家委会还是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的家长评价和建议,学校都应认真对待和组织讨论,从中提取宝贵意见和新想法,将其应用于家校合作中。其次,学校应建立自身评价系统,基于学校自身评价系统衡量家校社合作的实践成效,学校可以选择有经验的教师组成家校社合作教育团体评价组,针对家校合作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行为、态度或实施力度等因素进行评价,以便于更好地改进家校社合作计划。接着,学校应多听取社会相关人员对家校社合作教育团体的意见,如采用问卷调查、访问或交谈的形式获取信息,寻找支持建立乡村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支持者,丰富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最后,学校还应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说出在家校社共育体系中自身的真实感受,从学生的角度评价家校社共育的效果,以便于制定更加贴合学生的改进方案。

总之,在乡村学校,应重视家校社合作问题,倡导“1234”家校社合作育人模式,这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工作的进步有积极作用。作为乡村学校教师,更应该认清自己的作用与位置,与家长、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建立广泛的家长或社会人士教育统一战线,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为中国人才建设添砖加瓦。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普通类重点课题“基于家长志愿服务构建农村学校家校社合作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编号为:20PTZD023)的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