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2021-04-14 01:08田小奇
成功密码 2021年5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

田小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论被提出,该理论能够有效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困难,助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的教学,从目前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还不够乐观,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数学学科知识的难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存在不小的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所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以以往的教学目标作为指导,对于学生的数学成绩十分关注,但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和心理状态发展不够关心了解,这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交流上存在障碍。学生不愿意听教师关于提升成绩的长篇大论,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专门和教师唱反调。教师也没有试图从其他方面了解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少、互动质量低,教师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无法提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不到提升。

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缺乏创新性,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期待值低,没有动力进行学习。没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相对于部分对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有研究的教师的教学课堂来说要低一些。另外,教师对所有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了解不足,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下,教师应用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或者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课堂上,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趣味性、创新性等。生活化的數学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事物当中对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更直观的理解,使学生的兴趣聚焦于重要知识点,并且能够快速、熟练、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发展。

将生活化的教学应用于数学课堂当中,其一,有助于使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且帮助学生降低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的学科,在数学学科中,有大量的查找数据、比较数据、运算数据等知识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如果教师教学能力稍弱,那么数学课堂会显得更加枯燥,更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听得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陷入发呆走神、昏昏欲睡的状态。而生活化教学是充分利用了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性来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总是关注新奇有趣的事物,生活化教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有趣,让小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更容易接受知识,促进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升学习效率。

其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创新发展和能力的快速提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通过多元的教学,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更加高效,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当中自由发展,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自主选择方式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还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相应的生活常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量,拓展学生的生活能力。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对于学生的意义十分重大,教师有必要高度重视。

三、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学生和教师的意义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目前的状态都告诉我们必须进行创新教学、生活化教学。因此,教师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必须要承担起进行教学改革的重任,从多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在多个环节进行生活化创新,确保学生能从多元的教学当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主动加强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以下是具体进行数学教学的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要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情境创设入手,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进行互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和研究数学知识,在课堂上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进行质疑。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人教版)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们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了解《表内除法(一)》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小明的妈妈早上煎了三个鸡蛋,小明一家有三口人,每个人分得一个,这就是平均分。”这个生活案例让学生们先初步认识“平均分”的概念。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平均分有什么样的特征”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份分得同样多”才是“平均分”。再运用生活情境“小红、小明是两兄妹,妈妈手里有6颗糖,分给小红2颗,分给小明4颗,你觉得这是平均分吗?”让学生拓展认识到上述分法不是平均分的情况。在课堂上,学生一步一步跟随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进行思考,生活情境大大增强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愿意将注意力放到课堂教学当中,并且进行思考,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师生之间的互动得到加强。

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正如教师通过以上情境让学生了解了“平均分”,接下来就要通过多种生活情境来巩固此知识点。比如“小李家里养了5只猫,妈妈煎了15条小鱼,平均分给每只猫,一只猫能吃到多少条小鱼?你能帮小猫算一算吗?”“早餐时间爸爸买了16个小笼包,爸爸、妈妈、小强和小芳平均分,每个人能分到多少个小笼包?”这样具有生活气息又有趣味性的情境题目,能够使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每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课件中的动态展示,将“平均分”的过程呈现给学生们,让“小鱼”“小笼包”一个个地飞到每个人的碗里,把数学的抽象性转化为形象性,让学生对数学运算充满兴趣。

(二)增加课堂数学生活游戏和团队实践

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还要增加课堂上的数学生活游戏和更多的学生团队实践探索。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创设团队游戏和探究实践。

比如在“找次品”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借用器材或者将学生带到专门的实验室中,交给学生天平、砝码和相关物品,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找次品”的实践探究。每个小组拿到的物品均不相同,比如“在十五个药瓶当中,其中十四瓶药的质量相同,只有其中一瓶药片比其他的少了五片,要求找出更轻的那个药瓶。”“有十三个弹珠,其中十二颗弹珠的质量相同,另一个质量更重,使用天平和砝码,找出特别的弹珠。”“有包装相同的十六袋盐与一袋味精混合在一起,味精的质量比盐更轻,在不拆开包装的情况下找出味精。”让每个小组通过实践探究找出“次品”时使用天平次数最少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更加活跃。而且,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问题,在实践中随着问题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維能力和实践探究精神。同时,小组活动也让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和提升。

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也可以随时加入数学课堂。比如正式学习教学内容前,让学生们一起进行乘法口诀接龙,或者教师随机提出乘法式子让学生接龙说出答案,回答错误的要给大家表演节目。通过这样的小游戏,进行预热,调动学生的情绪,让数学课堂保持更长久的活力。

(三)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验证数学,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并非只在课本中,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是让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因此,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教授学生认识了钟表和时间,可以让学生们留心观察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几点起床、花多长时间吃饭和上学、每节课的时间是多长、做作业和娱乐时间如何安排、晚上几点睡觉等,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一天来写一份个人作息时间表。

比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教学生们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观察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会发现“手机支架由若干个三角形构成”“吊桥上有许多三角形”“自行车上有三角形”等,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切实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数学知识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便利。

同时,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也要用到生活常识来进行辅助学习。比如在认识数字的教学当中,要求将“1600、300、32”这三个字数所代表的人数与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客车”相联系,把数字填到合适的位置。学生必须要有“火车能够搭载的人数比飞机和客车多得多,而飞机比客车能够搭载的人数多”具有了这样的生活常识,才能将数字与交通工具相匹配。因此,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教师不能够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知识的学习,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把生活知识带到数学课堂,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学会进行灵活创新,通过生活化教学改善师生互动状态,让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思维与能力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